運河•今日
         

北運河萬餘尾魚苗投放 重構水生態系統

發佈時間: 2022-04-26 16:12:34 | 來源: 北京青年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原標題:萬餘尾魚苗投放重構水生態系統

近日,1.2萬尾魚苗從北運河北關攔河閘下游釣魚平臺被投放進北運河。它們將在副中心“安家”,並承擔起“養水衛士”的重要職責。

春和日暖,萬物皆顯,正是北京本土魚類生長的黃金時期。北運河管理處工作人員將運輸袋貼近水面,沿著順風向,把魚苗輕緩地放入水中。“這種操作是增殖放流的標準技術規程,能夠減少機械性損傷,提高魚苗成活率。”北運河管理處生態科負責人王子龍介紹道,“本次增殖放流主要投放的魚種是鰱魚、鳙魚、鯽魚,被投放的魚苗依靠閘壩控製作用,被控制在水體上層,不會順水遊走,算得上是在副中心‘安了家’。”

據本次增殖放流技術顧問、市水科學院流域生態環境研究所的李壘介紹,鰱、鳙、鯽均屬於北京本土魚類,主要以浮游生物、懸浮有機顆粒為食,比如生物殘體、雜草碎屑等,而這些東西是造成水體有機污染的來源之一,會消耗水體中的氧氣,增加水體渾濁度,影響水體品質和景觀。

增殖放流,是以生態方法解決水生態問題的一種常見手段。“為什麼要‘增殖放流’?‘增殖’就是增加繁殖,‘放流’就是投放生物。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水體生病了,靠自愈需要的時間很長,所以就通過人工干預、投放水生生物的手段,加快恢復。”李壘説。另一方面,鰱、鳙需要上千公里自然河道環境才能産卵,而目前北京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因此投放這些魚種能夠保證不會造成魚群的無序繁殖,確保北運河水域生態環境安全。

據市水科學院和北運河管理處近期開展的生態環境調查研究顯示,北運河現有魚類20余種,其中包括北京市地方二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5種。雖然品種豐富,但數量欠缺。此次增殖放流主要是通過投放鰱、鳙、鯽等濾食性魚類,增加魚類種群數量,濾食水體中的浮游動物及浮游植物,以控制這些浮游動植物在水中過度生長,使水生態系統快速重構,促進河道水生態環境改善。

據悉,自2019年起,北運河管理處連續4年于春季4月或秋季10月在鏡河、北運河城市段實施增殖放流,累計投放魚苗超過4萬尾。投放後,北運河管理處不定期走訪調查和跟蹤監測顯示,魚群投放後成活率優於相關技術要求,水質改善情況顯著,初步實現了為運河生態環境修復賦能,保護流域生物多樣性的目的。


推薦閱讀
留住千年運河的美麗與鄉愁 對大第九村大運河民俗文化展館進行全面修繕,邀請縣域內文藝工作者對運河沿線民俗、歷史文化進行深入發掘、蒐集,並撰寫成集,延續運河文脈。垃圾、柴草、破建、醜建、違建、舊建蕩然無存,白墻灰瓦、徽派裝飾,老堤換新顏,風景美如畫。運河沿線的3位“兵支書”與其他街村書記一同帶領黨員,勇擔當、做表率、辦實事、開新局,投身到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西街黨支部書記孫紅旗把自家的祖宅拿出來為群眾建遊園小廣場,帶病做好遷墳工作,改善河堤環境。
江蘇淮陰:繪就運河“新畫卷” 下好産業“聯動棋” 大運河百里畫廊淮陰段圍繞清口樞紐核、水工文化片、城河共生帶、水美鄉村帶、生態郊野帶的“一核、一片、三帶”總體佈局,全面打造淮陰文化長廊、生態綠廊、經濟走廊。淮陰區立足“世界遺産區、中國網紅地”定位,做好歷史文化遺産的搶救、發掘、保護和展示工程,推進清口樞紐文化公園和高家堰治水文化館建設,展示古人治水智慧及水工文化。激活歷史遺産,講好運河故事清口樞紐、雙金閘、洪澤湖大堤淮陰段……大運河淮陰段沿線分佈著眾多歷史文化遺産,列入世界文化遺産的遺産區和緩衝區面積超過1萬公頃,約佔整個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産的14%。
宿遷志願者在京杭大運河沿線開展“護綠”活動 4月22日上午,在京杭大運河宿遷皂河段沿線,多名身穿紅背心的志願者正在巡查,發現岸邊的垃圾,就會快速撿起。8名志願者分成4組在京杭大運河沿線綠化帶撿拾白色垃圾,消除綠地白色污染,保護河邊綠化生長環境。12名志願者在京杭大運河皂河船閘上游水域,向沿線群眾廣泛宣傳樹立河湖生態環保意識的重要性,保護京杭大運河及駱馬湖水域環境,推進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發放河湖“護綠”倡議書,倡導廣大群眾積極參與河湖植綠、“護綠”行動。
“千年大運河・文脈頌中華”公益直播暨“世界讀書日”專題活動落地北京 大運河是蘊含深厚思想精華的文化遺産,古往今來,無數動人故事在運河兩岸發生。劉恩東告訴記者:“大運河是一條‘活著的河’,它的‘煙火氣’講述著原汁原味的中國故事。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是流動的文化,要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