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城市副中心首推大運講述人:講好運河故事 傳播運河文化

發佈時間: 2022-03-24 16:57:06 | 來源: 北京市通州區融媒體中心 | 作者: 孫穎 李岳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運河貫南北,文脈承古今。近日,北京城市副中心推出首批10位大運講述人,讓土生土長的運河兒女們在此集結,用扣人心弦的故事與趣味生動的言語,描繪千年來這座城的一顰一笑,訴説歲月裏的運河情緣。

李立軍今年54歲,是通州老南關茶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作為土生土長的通州人,他經常用地道的通州話通過手機向網友講述大運河的傳奇故事。

大運講述人李立軍:“通州為什麼架這麼一個塔,是有一個傳説,這個傳説是有一條惡龍,這條惡龍總在禍害咱們通州的老百姓。通州的老百姓就春天的時候打井,夏天夏天的時候修壩,感動了玉皇大帝。”

被選為大運講述人,李立軍可謂名副其實。他的個人抖音粉絲數量已經超過44000個。從地鐵潞城站、到路縣故城的由來,從老通州城、到北關的鹽灘路,他的講述視頻不長,卻説得有理有據,生動有趣。

大運講述人李立軍:“還是覺著大美通州,能盡我一點兒能力,讓通州人至少知道是哪五河,三教廟是哪三廟,能把這個通州的故事讓更多的人知道。”

為挖掘大運河歷史文化內涵和時代創新精神,講好運河故事,區文旅局徵集選定了大運河禮物品牌創始人馮建革、北京金牌閱讀推廣人劉恩東等十位首批大運講述人,他們將通過獨家的運河故事,生動展示運河文化風貌和別開生面的運河情緣。我區還將繼續挖掘蘊藏在民間鮮活的運河基因,加大對運河文化的創造性傳承和創新性轉化,推動大運河成為新時代宣傳中國形象、展示中華文明、彰顯文化自信的亮麗名片。



推薦閱讀
山東推進實施文物保護利用十大工程 濟南作為黃河流域中心城市,今年將重點在推進黃河文化遺産保護、做強沿黃文旅産業、講好濟南黃河故事三個方面加強創新,切實抓好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工作。實施“濟南100”精品行銷工程,深入挖掘黃河文化內涵,打造濟南黃河文化IP,推出黃河主題線路、打卡地和文創産品。立長遠,打基礎,加強文物保護管理工作。
日夜堅守 蘇北運河戰疫保運進行時 在“疫”線用青春守護運河在封閉管理期間,宿遷航務中心宿遷船閘青年黨員胡曉雯堅守崗位,主動參與防疫,堅持把廣大船員的利益放在首位,做迎難而上的“逆行者”,做志願服務的“衝鋒者”,做為船民護航的“守衛者”,以實際行動踐行初心和使命,展現了一名運河青年的責任與擔當。連續在崗36個小時陸寶是宿遷航務中心宿豫航政大隊負責人,該大隊的主要任務是在皂河船閘上游水上疫情防控點負責查驗工作。巡航途中,陸寶總是讓隊員換著休息,自己不停地宣傳疫情防控政策,提醒船員注意做好防護,詢問船員是否有什麼困難需要幫忙。
《河北省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利用條例》審議通過 下一步,河北省大運河沿線文化和旅遊、文物部門將以《條例》的出臺為契機,在各級黨委、政府領導下,會同各有關部門,全面提升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能力和水準,抓好《條例》學習培訓和社會宣傳及貫徹落實,共同推動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取得新成績。《條例》的出臺為依法推進河北省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促進大運河沿線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提供了有力法律支撐,對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具有重要意義。近日,《河北省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利用條例》(簡稱《條例》)由河北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表決通過,將於6月1日起施行。
大城北延續千年運河文化 構築三生融合詩意新空間 另一頭,地處大運河文化帶、良渚運河文化走廊及工業文化魅力秀帶的交匯點,大運河生態藝術島已完成初步設計方案,未來它將串聯起運河工業遺址公園、運河生態文化公園、運河創新藝術公園,在大運河文化帶築起時空連續、業態多元的濱水空間,與大運河杭鋼工業舊址綜保項目、京杭大運河博物院、大運河濱水公共空間、大城北中央景觀大道、大運河未來藝術科技中心等大運河文化公園標誌性工程一道,繼續豐實大運河文化帶的文化內容,勾連起“雙世遺”的過去與未來。此外,建設主體之一的市運河集團,還編制完成《大城北核心區工業遺存保護與利用規劃》,對大城北核心區內杭鋼、煉油廠、管家漾碼頭等片區範圍內的工業遺産進行系統梳理,形成工業遺産數據庫……從去年開始,大城北規劃建設進入全面、全域、全速的新階段,京杭大運河博物院、大城北中央景觀大道、大運河杭鋼工業舊址綜保項目等十大標桿將悉數成形,杭鋼舊址公園區塊、大運河博物院—煉油廠區塊、運河灣國際旅遊休閒綜合體區塊成片成勢推進,加速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從藍圖變成實景。未來三年,邁向全域再升級的大城北,將繼續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杭州)項目群建設為核心,實施505個項目。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