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行走運河文化“打卡”

發佈時間: 2021-11-29 16:41:02 | 來源: 滄州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11月21日下午1時,20多位市民身著漢服從市區清風樓出發,沿運河堤頂路,先後在朗吟樓、百獅園、南川古渡、滄曲書舍等景點遊覽觀光、遊戲互動、投壺品茶。運河區文化館與滄漢漢服社、滄曲書舍,聯合舉辦的“行走大運河,愛我新滄州”運河文旅景點打卡活動,讓市民近距離感受運河文化。

站在古樸大氣的朗吟樓旁,運河區文化館工作人員向參加活動的市民介紹道:“朗吟樓曾是古滄州城名勝之一,歷代文人留下許多關於它的詩篇,至今為人稱道。它的新建,為滄州增添了厚重的人文詩韻。”

百獅園裏,工作人員組織人們玩起了“蒙眼抓人”的遊戲。“大家通過石頭剪刀布決出一個人蒙眼,其他人圍成圈,蒙眼的人站在圈中間原地轉3圈後,開始抓人,抓到的人被罰吟詩一首。”工作人員介紹完遊戲規則,遊戲開始。一個男孩接連幾次被抓住,《鋤禾》《望廬山瀑布》……接連背了好幾首詩,他一個勁兒地感慨:“太有意思了!”

走進滄曲書舍,活動換了樣。地上擺著一個倣青銅的箭筒,人站在兩米之外,將“箭”投入壺內,誰投中的次數多誰獲勝。一位美女連著投了3次都沒中,有點兒沮喪。工作人員説:“這是古人宴會時禮節性的遊戲。一定要靜心,不能急躁。中國的傳統遊戲,不論是投壺、騎射,還是平時常玩的踢毽子、盪鞦千,都有悠久的歷史。”美女聽完打起精神繼續挑戰。

隨著我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持續推進,大運河畔的許多景點集風土人情、歷史文化于一體,讓古運河煥發新活力。運河區文化和旅遊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説,他們將通過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讓市民走近運河、感悟運河。


推薦閱讀
千年運河“活化石” 三段古老的河段同屬隋唐大運河,累計里程達二十多公里,在這片曾經是古泗州管轄的古老土地上,它們頑強而執著地走過了千年時光。從這段史料可以看到,古老的汴河曾經作為唐宋漕運主要河道發揮重要的作用,後來有的河段廢棄後,置身於田地與村莊之中,依然與當地的百姓朝夕相處。”有意思的是,汴河從開挖直至乾隆十七年(1753年)以前,在靈璧和泗縣境內一直是主幹河道,濉河只是汴河的支流。
行走運河文化“打卡” 運河區文化館與滄漢漢服社、滄曲書舍,聯合舉辦的“行走大運河,愛我新滄州”運河文旅景點打卡活動,讓市民近距離感受運河文化。”百獅園裏,工作人員組織人們玩起了“蒙眼抓人”的遊戲。站在古樸大氣的朗吟樓旁,運河區文化館工作人員向參加活動的市民介紹道:“朗吟樓曾是古滄州城名勝之一,歷代文人留下許多關於它的詩篇,至今為人稱道。
建設面向未來的現代化運河新城 建設運河新城是我市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任城區西跨發展的重大機遇。今年以來,運河新城完成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約12億元,重點推進實施了6個市挂圖作戰一級項目,其中,梁濟運河西岸道路北段18公里于6月底建成通車、月園于6月27日順利開園,龍拱河特大橋前三季度圓滿完成節點任務,運河新城高壓主幹管廊于10月18日正式啟動建設,運河新城綠網項目、路網項目正按照年度目標要求全速推進。”運河新城建設指揮部負責人説,運河新城將以京杭大運河為軸,以古運河為脈,以馬場湖、鳳鳴湖為景,構建“兩河兩湖多園”生態格局,建設城中有園、園中建城、城園相融、人城共生的運河水畔公園城市,在優良生態中植入農商文旅體等業態和消費場景。
渤海路至海河路大運河段將實施生態修復與通航建設 日前,我市中心城區大運河文化戰略生態修復與通航(渤海路—海河路)建設項目獲批復,通過項目實施,將有助於加快中心城區大運河31公里中軸線的提升,進一步改善運河兩岸生態環境,建設豐富多彩大運河生態景觀廊道。項目總投資86218萬元,建設範圍在大運河中心城區段,北至渤海路,南至海河路,長13.7公里,包括堤頂路以外邊坡、河灘地、水域以及兩側綠化帶。項目主要對中心城區運河兩岸進行文化戰略生態修復與通航建設,包括沿線生態修復及配套工程、慢行系統及配套服務設施優化提升、車行橋改造、亮彩工程、運河生態監測及産業導入等,計劃2022年8月前完成主要建設內容,2023年1月全部建設完成。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