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京杭大運河,溝通了南北交通,連貫了萬千市鎮。在這條寶帶上,浙江杭州臨平區的古鎮塘棲,扼水路要道,承千年文明,如璀璨明珠鑲嵌在大運河最南端。徜徉塘棲鎮獨特的水上街市,濃郁的歷史文化氣息撲面而來,燦爛的非遺文化在時光裏獲得新的生命力,愈發欣欣向榮。
在塘棲鎮,種桑養蠶的歷史非常悠久。源自塘棲的清水絲綿以水凈漂清而得名,是絲綿中的上品,其在唐代時已遠近聞名。2008年,清水絲綿製作技藝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09年作為“中國傳統蠶桑絲織技藝”的一部分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由於手工絲綿的製作成本過高,清水絲綿曾一度沒落。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俞彩根堅持自辦清水絲綿作坊,通過授徒傳藝,培養了一批傳承人。2020年,臨平區新認定兩名年輕的區級代表性傳承人,優化了項目傳承人的年齡結構,為項目的保護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另外,有關部門對接溝通當地絲綿製作企業,鼓勵他們開發相關文創産品和非遺衍生品,進一步融入美麗鄉村建設,促進蠶農和絲綿製作農戶增收。
2014年,大運河申遺成功,給千年古鎮帶來新的發展機遇。7年來,通過不斷探索大運河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利用,塘棲向世界展現出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魅力。“塘棲鎮深入挖掘具有本地特色的大運河文化,通過申報非遺名錄、引入市場力量、舉辦各類活動等方式,實現了多項非遺的代際傳承、搶救性保護。”塘棲鎮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
2020年,臨平區以大運河文化傳承為主題成功入圍浙江省省級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創建名單。在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背景下,臨平區相繼開展了文化基因解碼工作、二十四節氣遊系列品牌活動、非遺項目存續和代表性傳承人傳承活動的評估工作,完善了非遺數據庫建設。選址在玉架山遺址公園、佔地3000平方米的非遺館也已立項,通過向社會力量籌措資金,建設多個非遺體驗基地、傳習所和展示館。
借助大運河旅遊資源的開發,臨平區還進一步推動大運河非遺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通過開拓非遺主題精品旅遊線、策劃非遺集市、培育非遺夜間演藝活動、開發非遺文創等為非遺的保護傳承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
“我宣誓:我志願成為一名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志願者……”今年6月11日,100名大運河文化傳承志願者在位於塘棲鎮的廣濟橋邊,許下守護大運河的誓約,同時也拉開了2021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暨“臨平非遺季”系列活動的序幕。在非遺季期間,非遺購物節、“少年非遺説”傳説故事講述大賽、大運河文創設計大賽等活動多方面展示了大運河非遺的魅力,也實現了大運河非遺保護“見人見物見生活”。
“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的創建是一項系統工程。2021年是大運河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推進工作的關鍵之年,我們一定全力以赴,按照規劃開展創建工作,努力把大運河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建設成為文化遺産保護、開發和利用的典範工程。”臨平區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相關負責人説。(記者鄭娜)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1年11月08日第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