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是連接大運河與海洋間轉輸的重要交通節點,是陸海聯運、海上絲綢之路上的文化重鎮。鹽城串場河不僅聯結了古代重要鹽場,還是蘇北東部地區歷史變遷的見證者,承載著蘇北千年水利水運和厚重海鹽文化的歷史遺産。”6日,江蘇省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院長,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院長夏錦文如是説。
11月5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鹽城分院成立大會暨第三屆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智庫峰會在江蘇鹽城舉行,峰會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主題,舉行了主題報告會和分論壇等活動,大運河沿線各省市的專家學者相約而來,共商沿運河區域如何利用好大運河文化,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對策和思路。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鹽城分院的成立,是鹽城市和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策應國家和江蘇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系列要求的重要舉措,對於統籌鹽城大運河鹽運文化研究力量,支撐江蘇全域大運河文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意義。”夏錦文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鹽城分院成立大會上表示。
因“鹽”而起,依“運”而興,把鹽城納入江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朋友圈”,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産研究所所長賀雲翱曾帶領研究團隊,對鹽城的運河文化進行了近一年的調研。
“鹽城至少有4條非常重要的鹽運水系,連同天然河道在鹽城地區與大運河主幹道之間形成密集水網,這樣高密度的鹽運水系在整個江蘇都十分罕見。”賀雲翱表示,在江蘇,大運河並非只是“一條線”,而是連接省內13個地級市的“一張網”,大運河支線河道對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意義非凡,大運河的疏通和繁榮離不開支線河道及其沿線城市及産業的支援。
淮北師範大學副校長余敏輝在《對長三角大運河文化一體化建設若干問題的思考》主題報告中表示,要促進長三角大運河城市保護聯動、傳承聯手、利用聯合,必須對大運河文化資源進行整合,實現長三角大運河文化資源的串珠成鏈、由線及面,從而多角度、全方位展示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運河厚重的文化底蘊、非凡的歷史成就和深遠的歷史影響。
鹽城市委書記曹路寶表示,今天的鹽城,人與河相依、河與海暢通、河與城共生,必將續寫大運河文化帶生生不息的千古傳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鹽城分院的成立,為我們傳承中華民族精神基因、譜寫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鹽城篇章提供了堅實的智庫保障,也為重塑城市地標、造福老區人民提供了全新的發展平臺。
據了解,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鹽城分院將積極構建集研究、轉化、推廣和交流等功能于一體的開放性、協同式的研究平臺與高地,全面加強對大運河文化遺産內涵、文化基因和核心內容的提煉與傳承,精準闡釋、大力弘揚鹽城白色海鹽、綠色濕地、藍色海洋、紅色鐵軍等地方特色文化,加快建設高水準研究團隊,為紮實推進大運河文化帶江蘇段建設走在全國前列貢獻“鹽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