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綠色新樞紐 江蘇加速度|從南船北馬到水陸空聯運 淮安如何賡續千年榮光

發佈時間: 2021-11-05 16:06:36 | 來源: 新華日報交匯點 | 作者: 肖雷 侍瀇興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中國大運河,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中華民族流動的血脈,一部書寫在華夏大地上的宏偉詩篇。淮河,中國的南北氣候分界線,養育了全國八分之一的人口,古語道“江淮熟,天下足”“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

淮安,地處這兩條重要河流的交匯點。境內大運河、淮沭新河、蘇北灌溉總渠、淮河入江水道、淮河入海水道、古黃河、六塘河、鹽河、淮河干流,九流縱貫。這裡是南下北上的要衝,是九州貢道的轉軸,是漕運鹽運的中樞,被稱成“中國運河之都”。

交通一直是淮安的一張王牌,在大運河文化遺産點——清江大閘旁,有一塊石碑,上書“南船北馬舍舟登陸”,其意不言而喻:南方水多,便於行船;北方平陸,多乘馬匹。淮安地處南北分界點,江南源源不斷的物資船運抵淮安後,無法繼續北上,要上岸改為車馬陸運;北方人員物資乘車馬抵達淮安後,可在此換乘船隻悠然南下、泛舟江南。地處南北要沖和水運要塞,淮安也是當之無愧的南北交通樞紐、水陸襟喉要地,明清兩朝漕運總督府和河道總督府均駐節於此,可見其地位。

過去的輝煌不代表現在的榮光,但足以激勵我們更加築夢向前。回首“十三五”,一批具有關鍵性支撐、標誌性意義的重大交通工程在淮安橫空出世,淮安一躍成為區域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為全面小康建設和淮安高品質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與保障。下面我們就一個一個看。

先來説説鐵路

很長時間以來,鐵路一直是淮安人心中的痛,直到2005年,淮安至南通間才開通鐵路客運。這一現象,在2019年12月16日這一天發生了徹底改變。這天,徐宿淮鹽高鐵、連淮高鐵開通運營;一年後的2020年12月11日,連淮揚鎮高鐵淮鎮段建成運營,連淮揚鎮高鐵全線開通。至此,江蘇高鐵路網的“金腰帶”和“脊梁骨”全部打通。兩條高鐵線路在淮安交匯,淮安跑步進入高鐵時代的同時,也一躍成為江蘇的高鐵樞紐。

截至2020年底,淮安鐵路運營里程達263.9公里,是“十二五”末的1.6倍,其中高速鐵路里程163.4公里,高鐵樞紐格局基本形成,區域重要高鐵樞紐地位基本確立。從淮安東站乘坐高鐵,可直達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南京、杭州、青島、西安等大中城市近百座。2019年9月20日,直連南京和淮安的寧淮城際開工建設,建成後寧淮兩地間可實現1小時直線到達,時空進一步拉近。

接著聊聊航空

2010年9月26日,淮安漣水機場正式通航。在江蘇省內來説,這個時間並不算早,但這不影響淮安航空業的迅猛發展。2015年,淮安機場一類口岸獲批開放,正式邁入國際機場行列;2017年,通航僅7年的淮安機場成功邁過百萬旅客吞吐量門檻;2018年,淮安機場二期擴建工程建成投入運作,邁入中型機場行列。截至2021年4月,淮安機場航廈面積1.77萬㎡,設5座登機廊橋;民航站坪共有22個機位,其中2個為貨機位;跑道長2800米、寬45米,最大可使用機型為波音B767-200;可滿足年旅客吞吐量3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1.3萬噸的使用需求。中國民航局原局長李家祥曾在多個場合稱讚淮安機場是“支線樣板機場”。

最新的航班資訊顯示,10月31日起,淮安機場將執行冬航季航班計劃,通航城市覆蓋北京、深圳、廣州、重慶、成都、武漢、寧波、長沙等34個國內熱點城市。截至10月20日,淮安機場完成旅客吞吐量118.03萬人次,同比增長21.93%。與此同時,淮安機場還開通有4條全貨機航線。截至10月底,淮安機場今年已完成貨郵吞吐量1.54萬噸,同比增長約70%,完成全年吞吐量目標的85.56%。

然後談談水運

水運曾經給淮安帶來千年榮光,如今依然是這座城市立體交通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淮安市港口物流集團,起重機此起彼伏、集裝箱櫛比如鱗,往來的貨船更是絡繹不絕。目前,淮安境內共有航道1483公里,其中等級航道527公里,京杭運河、鹽河、淮河均為三級以上航道,形成了經鹽河對接連雲港,和經京杭運河、長江直達上海兩個出海口。淮安港現有港區7個、碼頭116座、泊位389個,貨物吞吐量穩居江蘇內河港口第一,2020年完成集裝箱吞吐量25.88萬標箱,內河集裝箱吞吐量佔全省總量的50%以上。

如今,淮安港已開通了至上海、南京、太倉、連雲港、(河南)週口等11條內外貿航線,吸引了周邊地區的化工原料、鋼材、陶瓷、電機等十多種貨物在淮轉机。淮安新港擁有國家二類水路開放口岸,可實現外貿貨物“屬地報關,異地放行”,不僅可滿足淮安本地需求,還為上游淮河、運河沿線城市提供轉机服務,區域樞紐港地位初步形成。

最後侃侃物流業

有了四通八達的交通,就有了大力發展物流業的基礎。目前,已有圓通、中通、韻達、申通、天天等6家全國知名快遞企業區域分撥中心落戶淮安電子商務現代物流園,園區快遞企業日均發件量達300萬件,全年轉運票件量近10億件。今年8月,江蘇省政府印發《江蘇省“十四五”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為《規劃》),其中淮安被委以重任,要同徐州、連雲港組團打造物流“金三角”樞紐,成為和蘇錫常通並駕齊驅的江蘇物流業“兩翼”,建成加速蘇北崛起、聯動蘇魯豫皖、輻射中西部的物流樞紐引擎。

同時,《規劃》中強調,在全省重點打造港口型物流樞紐、空港型物流樞紐、陸港型物流樞紐、生産服務型物流樞紐、商貿服務型物流樞紐等五類物流樞紐,其中前三類均包含淮安,是少有的幾個港口、空港、陸港俱全的物流樞紐。《規劃》中也給淮安指明瞭明確定位,那就是:強化航空貨運、內河集裝箱物流、鐵公水聯運功能,加強機場貨運與高鐵快運高效銜接,推進航空快遞、區域分銷分撥等物流功能建設,建成淮河生態經濟帶航空貨運樞紐、蘇北高鐵快運物流基地。

重塑“運河之都”的繁華盛景

淮安打造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也得到國家規劃層面的支撐。今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2021-2035年),淮安被列為京津冀至長三角主軸上的重要節點之一,與徐州、連雲港作為組合樞紐被明確為80個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之一,淮安港被列為36個全國內河主要港口之一。

未來的5年,淮安將實現與南京350公里時速高鐵直通,建成高鐵快運物流基地,集聚一批具有産業引領力、核心競爭力的高鐵快運物流主體;淮安機場將新建1條3600米跑道、新增貨運倉庫5-6萬㎡、新建國內航廈8-10萬㎡,開通全貨運航線達到10條以上,覆蓋京津冀、珠三角、成渝等國內主要城市群,形成連接中國香港、日本、南韓、新加坡等主要航空樞紐的6小時航空貨運服務圈;淮安水運將基本形成“兩橫兩縱”骨幹航道網路,港口年貨物吞吐量超億噸、集裝箱吞吐量達50萬標箱……

日前閉幕的中共淮安市第八次代表大會上,淮安市委書記陳之常在報告中確立了“聚焦打造‘綠色高地、樞紐新城’,全面建設長三角北部現代化中心城市”的奮鬥目標,將重塑“運河之都”和“壯麗東南第一州”繁華盛景。藍圖已經繪就,奮鬥正當其時。相信通過淮安人民的共同奮鬥,未來的淮安一定能夠實現“天天物暢其流、貨通天下,四面八方資源廣泛匯聚、交融賦能”。

圖片來源淮安市委網信辦


推薦閱讀
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推進大會11月6日于臺兒莊召開 11月3日下午,2021台兒莊區文旅産業升級發展暨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推進大會新聞發佈會在棗莊市臺兒莊區市民中心召開。文化旅遊業已成為新舊動能轉換引領臺兒莊城市轉型的支柱産業。近年來,棗莊市臺兒莊區圍繞“中華運河文化傳承核心區、國際知名旅遊目的地、世界文化遺産”三大定位,充分發揮臺兒莊古城溢出效應,著力培育壯大文化旅遊産業,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優化,旅遊品牌知名度不斷提高,走出了一條由觀光遊向休閒度假遊轉變、由臺兒莊古城遊向全域遊轉變的發展之路。
埃及蘇伊士運河將提高船舶通行費 聲明説,蘇伊士運河的船舶通行費將於2022年2月提高6%,液化天然氣船和郵輪除外。不對液化天然氣船和郵輪的通行費進行調整,主要是考慮到近期液化天然氣船的海運貿易量和新冠疫情對旅遊業造成的重創。埃及蘇伊士運河管理局4日發表聲明説,將於2022年2月提高蘇伊士運河的船舶通行費。
《大運河遺産保護理論與方法》出版 據北青-北京頭條記者了解,《大運河遺産保護理論與方法》是大運河文化研究中心在文脈梳理與價值闡釋方面的重要成果,對國內外運河遺産保護實踐進行了詳實的綜述,對中國大運河遺産保護體系研究、大運河遺産保護規劃理論、大運河遺産保護設計方法、大運河遺産保護管理體系、大運河展示利用方法、大運河遺産保護利用拓展、大運河涉建項目文物影響評估等方面都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對我國大運河保護理論與方法展開系統研究,具有較高的理論指導和實踐意義。
郭守敬展進高校 溯源大運河“最後一公里” 新華網北京11月4日電(記者陳鐘昊)11月4日,中國政法大學昌平校區逸夫樓一層,一些往來的學生被一處古代漕船造型立體展板所吸引。(受訪者供圖)元代定都大都(位於今北京市區)後,為解決大運河運送到通州的物資進都不便的問題,郭守敬被任命主持貫通通州至大都運河的工作,即打通京杭大運河的“最後一公里”。(受訪者供圖)展覽收穫了觀展師生們的積極反饋。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