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郭守敬展進高校 溯源大運河“最後一公里”

發佈時間: 2021-11-05 16:03:50 | 來源: 新華網 | 作者: 陳鐘昊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11月4日,中國政法大學昌平校區逸夫樓一層,一些往來的學生被一處古代漕船造型立體展板所吸引。這裡正在舉辦一場名為“通往大都之路——大運河在北京的最後一公里”的展覽,講述了元代科學家郭守敬尋找水源、打通通惠河,使運河水聯結通州和北京城的故事。

圖為展覽現場的主展板。(受訪者供圖)

元代定都大都(位於今北京市區)後,為解決大運河運送到通州的物資進都不便的問題,郭守敬被任命主持貫通通州至大都運河的工作,即打通京杭大運河的“最後一公里”。最終,郭守敬找到了充沛水源、設立二十四閘,使漕船逆水行舟,沿通惠河從通州駛入大都,把各地豐富的物産源源不斷送進北京城。展覽以這段歷史為主線,通過展板圖像平面敘事、文物模型立體呈現、線上線下互動體驗等方式,讓大學生們在校園裏回溯北京的運河歷史與水脈演變。

圖為展覽現場。(受訪者供圖)

展覽收穫了觀展師生們的積極反饋。在互動留言區,一名學生寫道:自己的家鄉就在江蘇的運河邊,運河水滋養了童年生活的點點滴滴,沒想到在學校裏能看到這樣一個展覽,感到既興奮又親切。也有學生表示,校園設置這樣精巧的展覽,仿佛一座身邊的博物館。

圖為展出的文物模型。(受訪者供圖)

展覽將持續至11月11日。主辦單位郭守敬紀念館負責人介紹,目前紀念館正在與在京高校合作,推出一系列面向青年學子的深度文化體驗展覽活動,打造“文化遺産高校行”品牌,在豐富在校師生課餘生活的同時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完)


推薦閱讀
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推進大會11月6日于臺兒莊召開 11月3日下午,2021台兒莊區文旅産業升級發展暨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推進大會新聞發佈會在棗莊市臺兒莊區市民中心召開。文化旅遊業已成為新舊動能轉換引領臺兒莊城市轉型的支柱産業。近年來,棗莊市臺兒莊區圍繞“中華運河文化傳承核心區、國際知名旅遊目的地、世界文化遺産”三大定位,充分發揮臺兒莊古城溢出效應,著力培育壯大文化旅遊産業,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優化,旅遊品牌知名度不斷提高,走出了一條由觀光遊向休閒度假遊轉變、由臺兒莊古城遊向全域遊轉變的發展之路。
埃及蘇伊士運河將提高船舶通行費 聲明説,蘇伊士運河的船舶通行費將於2022年2月提高6%,液化天然氣船和郵輪除外。不對液化天然氣船和郵輪的通行費進行調整,主要是考慮到近期液化天然氣船的海運貿易量和新冠疫情對旅遊業造成的重創。埃及蘇伊士運河管理局4日發表聲明説,將於2022年2月提高蘇伊士運河的船舶通行費。
從南船北馬到水陸空聯運 淮安如何賡續千年榮光 地處南北要沖和水運要塞,淮安也是當之無愧的南北交通樞紐、水陸襟喉要地,明清兩朝漕運總督府和河道總督府均駐節於此,可見其地位。今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2021-2035年),淮安被列為京津冀至長三角主軸上的重要節點之一,與徐州、連雲港作為組合樞紐被明確為80個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之一,淮安港被列為36個全國內河主要港口之一。重塑“運河之都”的繁華盛景淮安打造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也得到國家規劃層面的支撐。
《大運河遺産保護理論與方法》出版 據北青-北京頭條記者了解,《大運河遺産保護理論與方法》是大運河文化研究中心在文脈梳理與價值闡釋方面的重要成果,對國內外運河遺産保護實踐進行了詳實的綜述,對中國大運河遺産保護體系研究、大運河遺産保護規劃理論、大運河遺産保護設計方法、大運河遺産保護管理體系、大運河展示利用方法、大運河遺産保護利用拓展、大運河涉建項目文物影響評估等方面都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對我國大運河保護理論與方法展開系統研究,具有較高的理論指導和實踐意義。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