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寶地和蔡家堡老漁民們一起演唱大運河天津段運河船工號子
中國網北京11月4日訊 (記者 宋柏霖)“呦呦嘿呀,搖起來啦嘿,搖起擼來嘿……”聽,這高亢有力的聲音,是大運河上的船工號子。
京杭大運河的開通,便利了南北的貨物運輸和溝通交流,由此誕生出的運河文化也豐富多彩、源遠流長。在這段大運河上行船,從南往北順流,需搖櫓把握方向;從北向南逆水,則需縴夫拉縴前行。運河船工號子,正是船工、縴夫們為了在勞動中步調一致、提高勞動效率而自然創作的一種民歌,閃爍著運河文化的風采,生動地反映了運河兩岸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當時的生産、生活狀況,體現出的風土人情和社會面貌。一度,運河中舳艫相繼,帆檣如林,南來北往船如梭,處處欣聞號子歌。而今,那遠逝的號子只能從回憶中隱約聆聽。
生活在運河邊,天津市西青區檔案館館長楊鳴起對運河船工號子具有濃厚的情感。他告訴中國網記者,隨著運河水的斷流和鐵路的修通,運河槽船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運河船工號子,這一輝煌燦爛的民間藝術珠寶漸漸暗淡、蒙塵,運河船工號子和川江號子同樣是面臨滅失的民歌絕唱。
楊鳴起介紹,自2007年有幸結識了一位楊柳青古鎮僅存的自小跑船、會唱運河船工號子的李大爺,便與運河船工號子産生了不解之緣。“那時,我們興奮異常,和老爺子來到禦河邊,請老爺子解説、演唱運河船工號子。老爺子73歲高齡,身體非常健碩,興致勃勃,面對錄影機,把他少年時代怎樣當上的船工、槽船都拉載什麼貨物、都跑過哪些地方,詳細為我們講述。還把起錨、升帆、頂流、順溜、拐彎、警戒等號子一段段講解、演唱。”然而,由於工作變動,當年錄製的錄影帶遺失了,李大爺也離開人世,留給楊鳴起的是無盡的遺憾。
2012年,楊鳴起和媒體團隊為配合大運河申遺,策劃組織了西青區“尋根大運河”系列採訪活動,在對西青界內開展田野調查的基礎上,又沿京杭大運河對30多座城市開展尋根之旅,相繼拍攝到滄州、德州、淮安等地老船工唱的運河號子。但始終沒能找到會唱天津、西青本地原汁原味的運河號子的老人。
在此過程中,楊鳴起了解到,運河船工號子的內容與船上眾多器具相關,種類繁多。大致分為打蓬號、打錨號、拉衝號、拉縴號、撐篙號、攛篙號、搖櫓號、絞關號、警戒號、聯絡號、出艙號十一種。船工號子由號頭領喊,縴夫們附和,河窄流急處、拐彎水淺處、起錨升帆時,凡是急難險重的時候,就需要喊號發力,協調勞動節奏,提高行船效率,保證行船安全。
2015年,楊鳴起在一次採訪中意外了解到,天津群英武學社社長顧寶地是位運河老船工,打小跟著父親簰船(製造竹船、木船的俗稱)、跑船,會唱天津運河號子。他當即找到顧寶地,希望完整拍攝記錄老人會唱的所有號子。顧大爺同意但卻表示需要有桅、有帆的大木船,“沒有這樣的船我唱不了!”這可讓楊鳴起為難了。自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因為大運河斷流和鐵路的開通,運河上的木船便漸漸銷聲匿跡。楊鳴起與其拍攝團隊先後去了天津市的七里海和河北省的冀州湖、白洋淀尋訪,都沒有找到顧大爺要的大木船。直到今年8月,一個偶然機會下,楊鳴起從朋友處得知漢沽鹽業風情遊覽區內有一艘名叫“弘順號”木製大帆船。為留存古老的漁家文化,蔡家堡的老漁民們憑藉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技藝,倣照古時帆船樣式,于2012年手工打造了這艘12米長、4米寬的木製漁船。9年來,老人們對這艘船愛護有加,目前船體狀況良好。
船的問題解決了,接下來就是找會接號的老船工。建造、保養“弘順號”的蔡家堡老漁民們都會唱漁家號子。經了解,漁家號子跟運河船工號子有許多相通之處。在蔡家堡非遺文化傳承人劉翠波等人的聯絡下,10位70多歲的當地老漁民一致同意參加拍攝活動。
10月30日一早,顧寶地和蔡家堡漁民河、海兩路傳統文化傳承人冒著大霧在“弘順號”聚首,熱情高漲。經雙方交流,老漁民很快能夠領會運河船工號子的接法。兩天時間裏,顧寶地帶著他們邊排演邊錄製,再現了大運河天津段過去流傳的艌船號、打蓬號、拉縴號、起錨號、撐篙號等主要運河船工號子。
現如今,天津市西青區檔案館加大了天津市運河船工號子的挖掘保護整理工作,並計劃編纂書籍、拍攝視頻將天津運河船工號子傳承下去。楊鳴起表示,在大運河國家公園建成之時,希望能獲批建設一艘船隻為運河船工號子提供實景演出場地,而這些年過古稀的老人們也願意為更多的遊客和青少年演唱運河船工號子,傳承運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