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里程最長、規模最大的人工運渠,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偉大水利工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理念是行動的先導,一定的發展實踐都是由一定的發展理念來引領的。推動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必須要有先進的理念來引領,而這一理念就是新發展理念。貫徹新發展理念是“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文化高品質發展的根本遵循,也是引領天津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理念先導和思想指引。
創新發展是推動天津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動力源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發展理念是方向、是鑰匙,首要的就是創新。在推動天津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過程中,要始終把創新擺在首位,堅持創造性轉換、創新性發展,不斷增強保護傳承利用的品質和內涵。要認真對標對表國家《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和《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全面貫徹落實《天津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在經濟、文化、生態、旅遊等方面把握新機遇,找準新方向,實現新突破。在做好保護的前提下,採取形式多樣、豐富多元的方式方法,創新傳播媒介,提升展示水準,激發傳承活力,促進活化利用,全方位講好天津運河故事,宣傳天津運河文化,展現天津運河魅力,彰顯天津運河神韻。
協調發展是推動天津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必然要求。大運河流經我市武清、北辰、紅橋、河北、南開、西青和靜海7個區,區與區及各區內部之間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為此,要在天津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領導小組的領導下,加強頂層設計,完善制度措施,夯實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四梁八柱”,形成組織機構健全、溝通協調順暢、市區密切聯動的良好局面。在推動大運河沿線協調發展過程中,應結合各自發展水準、資源稟賦、産業結構、交通區位和生態環境等實際特點,加快構建“主城、區域節點、小城鎮、美麗鄉村”四級城鄉體系,優化生産、生活、生態及文化設施的空間佈局,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同時,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雄安新區建設等,用好用活各種政策措施,加強與北京、河北在經濟、環保、文化和社會交往等多方位深層次的融合發展,攜手打造特色鮮明、繁榮興盛、休戚與共的大運河發展帶。
綠色發展是推動天津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靚麗底色。應以習近平總書記“兩山”理論為指導,秉持尊重自然、保護自然、順應自然的原則,把大運河綜合治理擺在突出位置,持續推進河道水系、生態環境、交通航運整治工程,加強大運河沿線景觀設計,努力將天津大運河打造成為天藍水清岸綠的生態景觀長廊。在此基礎上,加快培育以大運河為載體的綠色發展産業,優化綠色發展路徑,完善綠色發展體系,推動新舊動能轉換,以生態保護為基點為高品質發展尋策問道,走出一條生態惠民、綠色惠企的新路子,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互利共贏。
開放發展是推動天津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必由之路。作為重要的運河沿線城市,天津應充分利用大運河這一橋梁紐帶,在對外開放上主動加強與世界運河城市的溝通交流,以運河為媒介,通過全方位溝通交流拓展對外開放發展新空間。對內應主動加強與國內大運河沿線各城市間的溝通聯繫,尤其是加強與北京、杭州等重要運河節點城市的經濟交流合作,不斷推進大運河城市間的融合發展,共同構建文化璀璨、經濟繁榮、綠色生態、社會和諧、開放包容的運河城市發展集群。
共用發展是推動天津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最終目的。要把全民共用作為衡量和檢驗天津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績的尺規,堅持高標準規劃設計、高水準資源整合、高品質統籌謀劃,以重點項目為依託,以標誌性精品工程為抓手,穩步推進大運河沿線各項建設工程,不斷改善區域內的經濟、文化、生態發展水準,促進發展成果惠及民生。同時,充分發揮大運河沿線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以共用引領共建、以共建推動共用,按照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的原則,讓廣大民眾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天津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帶來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
(本文為2020年度天津市社會科學規劃課題“京津冀協同發展下天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理念與路徑研究”項目編號:TJGL20-19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