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無錫玉祁傳承古運河文脈 打造全新文化名片

發佈時間: 2021-09-18 15:59:50 | 來源: 中國江蘇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流淌的河水、忙碌的船舶,千年古河經過玉祁,不僅帶來了旖旎風光,還留下了寶貴的紅色資源,銘刻下無數紅色印記,誕生了孫冶方、薛暮橋、糜文溶、糜文灝等代表性人物,也培育了薛明劍、施之勉、薛佛影、秦古柳、薛禹群、薛禹勝等遍佈文史、經濟、藝術、科學等領域的名人。可以説,在大運河的千年滋養下,紅色文化、英雄文化、學術文化都在無錫玉祁這片沃土上傳承發展。

近年來,玉祁街道立足資源稟賦,以水潤城,以文浸城,充分挖掘大運河文化的內涵亮點和特色,打通文脈,連珠成片,以文化品牌打造為紐帶,以文化地標建設為載體,讓運河這條流動著的千年文脈更具生機與活力。

“三個第一”讓運河紅色地標活起來

“在玉祁,誕生了第一位無錫籍共産黨員糜文溶、無錫第一個由黨組織創辦的進步團體青城導社、中共無錫支部第一任書記孫冶方。可以説,無錫地區熊熊燃燒、經久不息的革命薪火,就是在玉祁點燃的。”近日,玉祁中心小學的少先隊員們來到青城導社紀念館,開展“傳承紅色基因,賡續青城薪火”的紅領巾研學活動。隊員們一邊聆聽講解員的講解,一邊觀看展品、圖片、文字記載等歷史資料,重溫革命精神,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弘揚紅色精神,傳承運河文化,用好用活本土紅色資源,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凸顯紅色基因,成為今年玉祁街道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內容。

青城導社紀念館,這棟古色古香的建築位於大運河進入無錫的“門戶”——玉祁街道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文昌公園內。為傳承紅色文化、弘揚紅色傳統、賡續紅色基因,玉祁街道正式啟用青城導社紀念館,通過“講授、實境、視頻”形式,將“三個第一”本土革命歷史素材“串起來”,生動再現了“三個第一”啟發民智、為黨和人民事業勇當先鋒、無私奉獻的赤子情懷以及錫西北革命鬥爭歷史等內容。自4月3日青城導社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至今,已接待來自省、市、區各單位、部門百餘場次、近5000多人次現場學習。

今年以來,玉祁街道深挖地方紅色歷史線索脈絡,豐富“三個第一”紅色文化元素,在傳承大運河文化相關的五牧驛站、民族英雄文天祥、明代大儒薛應旂、“東林八君子”薛敷教等歷史文化的基礎上豐富紅色教育陣地,將運河沿線青城導社紀念館、孫冶方紀念館、薛暮橋故居、玉祁鎮史館等教育基地作為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四史”宣傳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陣地,真正把大運河畔、百姓“家門口”的紅色教育基地變成了黨史學習教育的“活教材”。同時,以無錫第一個由黨組織創辦的進步團體青城導社的成立為主要內容,拍攝視頻短片《青城薪火》。以糜文溶、糜文灝、孫冶方等人物的故事為主要內容,錄製《革命火種紮根沃土紅色基因代代相傳》微黨課,引導廣大黨員群眾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

一方舞臺讓“流淌的文化”熱起來

流淌千年的大運河,是一條連接中國南北方的水路“大動脈”,也是中國戲曲“水陸傳播”的紐帶。作為大運河進入無錫的“門戶”,玉祁獨有的地理優勢和歷史底蘊托起了戲曲的興盛,“玉祁戲碼頭”由此聲名遠揚。

今年4月,在無錫市玉祁影劇院內,由南京青年越劇團小花班成員表演的越韻古詩《剡溪蘊秀異》,拉開了“戲韻玉祁”大運河戲曲精品展演活動的帷幕。“戲韻玉祁”大運河戲曲精品展演活動以“大運河·流淌的文化”為主題,通過錫劇、淮劇、柳琴戲、淮海戲、越劇五大劇種的演出,展現大運河沿線具有地方特色劇種的名家名段和戲曲表演藝術“傳幫帶”寶貴傳統。

在振興戲曲事業的道路上,無錫玉祁的腳步亦從未停止。除了連結宣傳文化部門、結合街道發展實際,用好理論宣講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點“文明微課堂”“百姓名嘴”“惠暢小劇場”等線上線下載體,持續做亮“三月三”鳳阜民俗文化品牌,在深入挖掘運河文化、紅色文化、非遺文化“三大文化”的基礎上,玉祁街道積極做好運河“文化+”文章,不斷豐富大運河的文化內涵,提升大運河文化影響力,讓千年文脈奔流不息。以玉祁非遺為主題的短視頻《小康路上·代際相傳》獲第七屆“紫金獎”銅獎,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玉祁”符號進一步擦亮。大型現代錫劇《好人俞亦斌》、小錫劇《沉淪》、歌舞《錫韻流芳》等一批文藝精品讓現代的都市與古老的運河産生了共鳴。

今年,街道更是精心推出以政府為主導,以社會參與為依託,以基層群眾為服務對象的“惠暢小劇場”,以銅亭廣場、戲碼頭、禮社古戲臺、平湖城水上舞臺四個點為陣地,精選街道10余個文化志願隊,通過錫劇、器樂演奏、唱歌等多種形式進行巡迴演出,讓老百姓共用運河文化發展成果,讓運河文化真正成為老百姓的“心頭好”。

“活態傳承”讓本土非遺元素“忙”起來

大運河活力不息,活態傳承是非物質文化遺産生存發展的根本。省級非遺龍舞、雙套酒釀造技藝、文化地標戲碼頭、傳統美食腳踏糕等都是玉祁非遺文化的精髓。如何讓非遺保護迸發出生生不息的力量,不僅可觀摩,還能參與傳習互動,讓傳統技藝融入大眾生活,是玉祁街道非遺保護工作努力的方向。

走進玉祁街道的舞龍博物館“九龍宮”內,一支由12名聽障人士組成的舞龍隊伍正在緊張地排練。為慶祝建黨百年,他們專門編排了一套新動作。出任教練的正是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玉祁龍舞”的第四代傳承人、省鄉土人才“三帶”新秀呂武。

“作為傳承人,傳承龍舞這項非遺,是我的責任。”呂武説,2019年接手這支聽障人士龍舞隊。起初,交流障礙造成訓練推進緩慢。後來經過不斷摸索,做手勢、打節拍、畫隊形圖……終於,在2020年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開幕式演出上,出水芙蓉、東方龍、快騰進、疊龍……他們一氣呵成、氣勢十足的表演,贏得了現場觀眾陣陣叫好。

玉祁街道在有效保護的基礎上,發揮非遺資源的特殊優勢,合理利用非遺代表性項目,開發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創意和文化服務。

近日,由無錫市惠山區玉祁街道申報的沈靜娟大師工作室(無錫市糕壹點食品有限公司),成功入選2021年度無錫市“太湖人才計劃”鄉土人才大師工作室。

作為玉祁宏鳳年糕坊的第四代傳人,2015年,沈靜娟帶著傳承腳踏糕技藝的使命和文化傳承的夢想,帶領團隊潛心研究,精進傳統腳踏糕技藝。在改良做糕技術的同時,也在思考如何賦予腳踏糕以新的“生命”,挖掘出更多“非遺故事”。通過舉辦形式各樣的文化體驗活動,生動再現江南民間制糕老物件、老場景,讓市民更好地了解沉澱在春節、中秋、端午等傳統節日中的糕團文化,打造腳踏糕專屬品牌。目前,沈靜娟與姐姐沈靜亞共同創辦的食品公司年銷售額已突破800萬元,培養出腳踏糕技藝徒弟50余人,幫助20多人自主創業,舉辦腳踏糕文化活動400余場。而姐妹倆也在2020年均獲評江蘇省鄉土人才“三帶”能手。

文化是運河的靈魂,生態延續著運河的生命。“結合無錫市惠山區錫西鄉村振興風光帶建設,依託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玉祁街道將突出‘生態+産業+文旅’,定義大運河畔‘幸福生活圈’,把運河五牧段打造成為傳古揚今的文化帶,為實現惠山區‘五地四創’藍圖作出新貢獻。”玉祁街道黨工委書記楊丹表示,街道將再鼓勁、再發力、再提速,繼續深挖運河文化,講好運河故事,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增添精彩之筆。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