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大劇院法鑫攝
“以前看演出要跑到杭州大劇院,現在運河大劇院新開,又多了個選擇。”這一個月來,杭州市拱墅區的市民周蕓在家門口看了兩部劇。
作為大運河文化帶浙江段建設中第一個省區協作的億元級重大文化項目,剛滿月的運河大劇院已舉辦《印象良渚》等16部劇目演出共20場,觀眾達15000余人次。
不僅僅是大劇院,在中國大運河遺産河道拱墅區的30多公里內,運河中央公園、上塘古運河夜遊、大運河紫檀博物館……從各類博物館到文化遺存,從公共文化設施到文旅項目,20處運河文化地標今年開始陸續“上新”,目前已開放6處,大部分將於明年亞運會前亮相。
“建設好大運河文化帶是拱墅區的光榮使命,我們要讓運河真正成為人民和遊客的運河。”拱墅區委主要負責人説,要通過做好“保護、傳承、利用”三篇文章,讓運河文化真正浸潤百姓生活。
修舊如舊,最小干預。拱墅區大力推進大運河沿線文化遺産和工業遺存保護,打造半山歷史文化遺址、祥符橋文化街區、小河公園、大運河杭鋼工業舊址綜保項目等歷史文化地標。在小河直街一帶生活了68年的居民馮保華説,看著家門口的小河公園一天天顯現雛形,大家都滿心期待。
小河公園以前是小河油庫,2019年開始拆除走向“新生”。設計中的小河公園保留部分油庫元素,留下工業文明記憶。而馮保華所居住的小河直街、橋西直街等歷史街區,早已在舊城改造、生活配套設施的不斷改善中,惠及沿岸百萬居民,實現了“還河於民”。
梳理歷史文脈,拱墅區活態傳承大運河文化資源,串珠成鏈,打造“全域沒有圍墻的博物館”。在運河廣場不遠處,兩幢相連的民居最近變身為民俗跡憶館,從6000余拆遷戶和居民中收集的老照片和舊物,記錄著運河兩岸拱墅人的生活印記。如今這座記錄百姓生活的博物館定期舉辦文化體驗活動,令運河文化更豐富。
目前,京杭大運河博物院、武林美術館、武林之星博物館群正在抓緊建設中。不久的將來,拱墅區要形成以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為龍頭,各類博物館、文創園區、歷史遺址、歷史街區交相暉映的局面。
活化保護和開發利用相得益彰,開啟運河文化新氣象。今年以來,拱墅區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為主線,謀劃“拱墅區大運河文化資源分佈圖”,開展“拱墅區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樣板區”課題研究,推動文旅融合地標建設。
今年7月開始試運營的《如夢上塘》夜遊項目,以創新形式保護與展示上塘河遺産河道,重現古運河昔日繁華。即將全面完工的大運河亞運公園、由老廠房改造而建的杭州音樂廳、正在建設中的運河灣國際風情港……這些陸續亮相的文化新地標,將讓運河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讓市民遊客樂享惠民“文化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