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答好保護與發展的時代課題(現場評論·古運河 新活力②)

發佈時間: 2021-08-24 14:06:33 | 來源: 人民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一條流動的、繁華的大運河,必將日益展現美麗與魅力、功能與價值,讓廣大群眾感受更多美好、收穫更多實惠

在江蘇無錫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江南古運河穿越而過,河與橋錯落有致,精緻的江南人文景觀盡收眼底。看岸上走廊,一幅61米浮雕長卷《古運河梁溪風情圖》,刻印著近代老城古運河沿岸景色,令人印象深刻。

漫步古城街道,傳統水鄉文化與現代生活氣息融合併存。街區相關負責同志説,如何在運河文化的開發利用和古跡保護中尋找平衡,確實是一個考驗。特別是前幾年,隨著部分居民陸續遷出,不少人都很關切,歷史街區怎樣保留原生態文化。既留住原汁原味的運河文化,又帶給人們更多新的體驗;讓運河葆有那份“活的遺存”,又讓人們增添“美的享受”——這道保護與發展的時代課題,必須答好。

做好保護的文章,才能留住獨特的風情。在清名橋街區,核心區域的大部分建築都以保護性修復為主,體現著運河古建特有的歷史價值。在當地幹部群眾看來,不破壞不損害遺産是開發利用的前提,對兩岸群眾的日常生活要“最小干預”,盡可能保留原生態風貌和風俗人情。經過一段時間綜合整治,運河兩岸重新煥發活力。如今,大小遊船暢行在運河上,沿運河建設的博物館、運河公園、文創中心均對公眾開放,傳播著歷史文化知識,賡續著運河文脈。兼具城市交通和旅遊觀光功能的環城“水上巴士”,載著本地市民和往來遊客,穿行于運河美景之中。

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指出:“千百年來,運河滋養兩岸城市和人民,是運河兩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運河育人,更應惠民。在運河蘇州段平江、山塘歷史文化街區,居民曾一度使用“三桶一爐”:用吊桶取井水、洗澡用浴桶、方便用馬桶、做飯用煤爐。經過綜合規劃,當地對沿河建築立面進行整修,修復駁岸河埠、截流污水、改造管網;對一些老建築,儘量保護原有結構基礎,結合新材料提升改造。當地負責人表示:“對運河文化的保護,與改善民生並不矛盾。”通過實踐,在維護遺産完整性真實性的同時,讓運河古建中的居民和遊客,既能體驗運河傳統文化,也能享受現代城市生活,更好造福於民。

保護好、利用好大運河,歸根結底要惠民利民。河與人和諧共生,沿線的生態環境與上岸漁民的生活保障理應統籌兼顧,運河水上觀光文旅與綠色航道交通應該齊頭並進,運河文化保護同提升城市品質、民生改善可以同頻共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同生態環境保護提升、沿線名城名鎮保護修復、文化旅遊融合發展、運河航運轉型提升統一起來,為大運河沿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改善創造有利條件。”其實,“運河文化帶”也應成為“惠民工程帶”。一條流動的、繁華的大運河,必將日益展現美麗與魅力、功能與價值,讓廣大群眾感受更多美好、收穫更多實惠。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棄微末、久久為功,著力加強保護和利用,大運河沿線必定能留得住歷史文化鄉愁,讓美好生活乘“運”而來。

(作者為本報江蘇分社記者)

《人民日報 》( 2021年08月23日 09版)


推薦閱讀
浙北將添一個運河水鄉特色休閒旅遊古村落 接下來,桐鄉市將根據《規劃》,以全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和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為背景,踐行“未來鄉村”發展理念,充分利用桂花村優越的生態環境、濃郁的歷史氛圍、豐富的文化資源等,從古建築修繕與古道修復、歷史文化傳承、村莊優化佈局、人居環境整治、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完善、休閒旅遊産業發展等方面入手,把桂花村打造成為浙北運河水鄉特色休閒旅遊古村落。記者了解到,根據《桐鄉市石門鎮桂花村浙江省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桂花村將圍繞“百年桂花香,運河田園居”這一形象定位,按照“一心、一環、四區”(即綜合服務中心、“悠然畫港”濱水休閒環,桂花文化體驗區、運河人家休閒區、花園新村居住區、生態田園景觀區)的空間佈局,有步驟、分階段開展保護工作和推進居民生活、旅遊設施的建設。本次評審圍繞“修復優雅傳統建築、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打造優美人居環境、復興悠久傳統村落、營造文明生活方式”的總體目標,對歷史文化(傳統)村落規劃的主題定位、功能分區、古建修復、文化發掘、道路及基礎設施配套、空間景觀、存有環境保護以及發展思路等進行評審。
長賜號集裝箱船將再次通過蘇伊士運河 因事件而排隊等候的422艘船隻中的最後一艘于4月3日通過了運河。3月23日,長400米、懸挂巴拿馬旗從中國駛往鹿特丹的“長賜”號集裝箱船在蘇伊士運河第151公里處擱淺,造成長達6天的交通堵塞。蘇伊士運河管理局表示,“在伴航船隻的過程中將採取額外的安全措施。
運河兩岸“表情”豐富生動 綠色生態帶璀璨文化帶繽紛旅遊帶本報記者吳橋燕趙風情美食園陳雷攝滄縣大白洋橋倒虹吸水利樞紐大運河景觀帶陳雷攝隨著我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持續推進、運河堤頂路的全線貫通,運河沿岸各縣(市、區)在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的基礎上,因地制宜打造大運河綠色生態帶、璀璨文化帶和繽紛旅遊帶,不僅帶來了良好生態環境,也使大運河文化更加豐富,帶動沿岸鄉村振興,真正實現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讓百姓得實惠。■記者思考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持續推進過程中,我市運河沿線各縣(市、區)加強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挖掘弘揚運河文化內涵,通過文旅融合發展,為運河故事添加豐富、生動的注解,讓流動的運河文化澤被當代、啟迪未來。隨著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推動,東光縣依託北起南霞口、南至連鎮的10萬畝森林長廊,打造大運河森林公園。
江蘇淮安:大運河畔,有間“群眾看報室” 同一塊廣場,在不同的時代,宣傳了革命文化、大運河文化。遊人如織的漕運廣場西側,83年前成立了“淮安群眾看報室”。看報室大致方向“選擇在現在的漕運廣場西側,其中的一個原因是這裡當時人流量比較大,是文化活動的地方。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