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江蘇淮安:大運河畔,有間“群眾看報室”

發佈時間: 2021-08-24 14:08:05 | 來源: 淮安新聞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漕運廣場的人氣很旺。每天下午不到四點,就有很多市民來到這裡鍛鍊、娛樂。小孩子玩輪滑、老年人唱淮劇,好不熱鬧。

廣場北側的中國漕運博物館人氣也很旺。博物館講解科副科長李樂告訴記者,漕運是明清時期我國經濟的大動脈,是當時交通運輸、物資流通、經濟往來的主要形式。作為明清兩代融“漕、河、鹽、榷”四大重地于一身的淮安繁華一時。當時國家管理漕運的最高機構——漕運總督署就設在今天的淮安區。

遊人如織的漕運廣場西側,83年前成立了“淮安群眾看報室”。淮安區黨史專家劉國章告訴記者,為了喚醒民眾投入到抗日救亡活動中去,讓廣大民眾多看些共産黨和在共産黨影響下的進步書刊,了解八路軍積極抗日的真相,1938年1月,成立了“淮安群眾看報室”。

看報室大致方向

“選擇在現在的漕運廣場西側,其中的一個原因是這裡當時人流量比較大,是文化活動的地方。”劉國章告訴記者,“淮安群眾看報室”的名字源於當時我黨出版的理論刊物《群眾》。


看報室原方位

“淮安群眾看報室”陳列的報刊有《新華日報》《文匯報》等,還陳列過《論持久戰》《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西行漫記》等。同時利用大影壁辦了壁報欄,刊登主要新聞簡介等。到了晚上,還組織歌咏隊教唱《國際歌》《義勇軍進行曲》等革命歌曲或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街頭劇。

“淮安群眾看報室”在短短的一年多時間內,通過宣傳中國共産黨關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和政策,為推動淮安抗日救亡活動深入開展起到重要作用,也積蓄培養了不少黨的幹部和抗日骨幹。

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是流動的文化;宣傳黨的政策主張、喚醒民眾抗日救亡,是黨和人民在偉大鬥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

同一塊廣場,在不同的時代,宣傳了革命文化、大運河文化。雖然時間過去了83年,但是無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或是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都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也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這份文化自信就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推薦閱讀
運河兩岸“表情”豐富生動 綠色生態帶璀璨文化帶繽紛旅遊帶本報記者吳橋燕趙風情美食園陳雷攝滄縣大白洋橋倒虹吸水利樞紐大運河景觀帶陳雷攝隨著我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持續推進、運河堤頂路的全線貫通,運河沿岸各縣(市、區)在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的基礎上,因地制宜打造大運河綠色生態帶、璀璨文化帶和繽紛旅遊帶,不僅帶來了良好生態環境,也使大運河文化更加豐富,帶動沿岸鄉村振興,真正實現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讓百姓得實惠。■記者思考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持續推進過程中,我市運河沿線各縣(市、區)加強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挖掘弘揚運河文化內涵,通過文旅融合發展,為運河故事添加豐富、生動的注解,讓流動的運河文化澤被當代、啟迪未來。隨著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推動,東光縣依託北起南霞口、南至連鎮的10萬畝森林長廊,打造大運河森林公園。
江蘇淮安:大運河畔,有間“群眾看報室” 同一塊廣場,在不同的時代,宣傳了革命文化、大運河文化。遊人如織的漕運廣場西側,83年前成立了“淮安群眾看報室”。看報室大致方向“選擇在現在的漕運廣場西側,其中的一個原因是這裡當時人流量比較大,是文化活動的地方。
大運河文化帶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程取得新突破 近日,江蘇“十四五”時期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程入庫項目進入公示,共有22個入庫項目進入公示,常州共有2個項目入圍,分別是春秋淹城遺址公園改造項目、老城廂天寧寺旅遊基礎設施。該項目也是國家文物局函覆的全省2021年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文物保護項目計劃的兩個項目之一。此外,萬緣橋修繕與環境整治項目獲得國家文物保護專項資金121萬,是全省唯一獲得2021年國家文物保護專項資金(第二批)支援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紹興柯橋檢察巧用數字化手段保護運河 ”柯橋區檢察院檢察長錢昌夫介紹説,該院與轄區運河流經的街道合作建立資訊共用和線索移送機制,依託“紹興河長通”App資訊聯動平臺、12345政務資訊平臺,形成大數據,結合網格化管理機制,實時收集相關線索,並借助水上執法艇巡查、無人機巡航等方式進一步排查核實,分類督促各個職能單位有效履職,加強對大運河的協同全方位保護。通過運用數據化手段,柯橋區檢察院在做好浙東運河水生態保護工作的基礎上,還開展了運河沿線古縴道及太平橋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沿河古樹保護、外來生物福壽螺防治等檢察公益訴訟等外領域工作,全面有效開展綜合性保護,為推進大運河文化帶的健康發展提供司法保障。就在不久前,柯橋區檢察院通過數據平臺,發現了在轄區街道浙東運河和三江大河交接處,一在建房屋工程的建築垃圾、生活垃圾堆滿了河岸,部分垃圾甚至已進入河面,破壞了河湖生態。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