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寫好“千年運河”的齊魯新篇章

發佈時間: 2021-08-25 15:31:26 | 來源: 海外新聞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近期,國家出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對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作出了明確部署。此前,山東省“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也提出,“多元發展黃河文化、運河文化、泉水文化、海洋文化”,建設大運河南旺分水樞紐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大運河是中國古代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承載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厚重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加快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山東段)建設,對於我省加快建設經濟文化強省具有重要意義。

活態化傳承、創新性發展

大運河山東段是大運河貫通南北的重要河段,沿線區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和儒家文化的發源地,是運河文化資源的富集區。

近年來,山東省大力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傾力打造“魯風運河”文化旅遊品牌。臺兒莊古城、微山湖濕地、聊城中華水上古城、泰安白佛山文化産業園等一批投資大、帶動力強的項目已相繼開工建設或營業;微山湖濕地古鎮、水滸影視小鎮、東平湖生態旅遊小鎮等一批運河文化特色小鎮已頗具規模。

作為運河流經的重要區域和東部發達省份,山東在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要確立品牌、明確定位,梳理整合山東特有文化資源,挖掘山東大運河文化精神內涵。

著力打造“魯風運河”品牌。山東運河區域是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儒家文化、泰山文化聚集區。要以大運河核心區為主軸,以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為抓手,充分發揮線性串聯和綜合展示功能,打造獨具特色的山東運河景觀;著力挖掘山東特有的魯商文化、儒家文化、誠信文化底蘊,形成獨具特色的“魯風運河”主題與內涵。

突出“文化+綠色+融合”的發展定位。要制定科學合理的規劃,既要注重跨地區跨部門協調,又要發揮文物和文化資源綜合效應,凸顯大運河文化屬性和綜合功能。要充分把握山東大運河文化時代特徵,強化全球視野、中國高度、時代眼光。

將發展定位落到實處,需要堅持活態化傳承、創新性發展。在深入挖掘大運河(山東段)歷史文化資源的基礎上,切實做好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傳承。要把山東大運河文化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文化特質與時代要求緊密結合起來,讓大運河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要堅持保護與利用的互促兼備,提升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突出大運河文化的合理化利用,突出公園建設的經濟價值,使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成為山東西部經濟社會發展新的增長點,縮小我省東西部發展差距,實現全省經濟社會均衡可持續發展。

文旅融合、全域帶動

近年來,我省高度重視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在文化資源挖掘、文化業態構建、文化品牌打造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在大運河文化保護、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

落實機制仍不夠完善。建設管理主體仍不夠明晰,各建設管理主體關注區域特色較多,協調溝通較少,存在條塊分割、多頭管理等情況。

運河文化挖掘仍不夠深入。對運河文化多元價值體系和豐富文化內涵的挖掘與展示不足,文化創意産業發展相對滯後。除了臺兒莊古城成為文旅融合、全域旅遊帶動的典型之外,其他城市運河文化産業尚有待深入開發,各類文化資源活化利用形式和途徑較為單一。

生態環境保護短板仍較為突出。部分河段濱河、濱湖濕地淤積、退化嚴重;部分河段採用鋼筋混凝土、塊石護坡,導致原有的水生態、水景觀受到影響;城鄉建設擠佔河湖生態空間,運河兩岸部分文物古跡損毀嚴重,航運污染問題仍較突出,農村面源污染尚未得到徹底治理,河流水質穩定全面達標壓力較大。

4種類型、6種模式

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要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理念,突出“魯風運河”文化特色,堅持規劃先行,統籌考慮我省資源稟賦、人文歷史、區位特點、市場需求,最大限度調動各方積極性,精心打造文化名片,實現共建共贏。我省在文化公園建設中,應按照“完善機制+突出重點+旅遊支撐+科技引領+綠色發展”的推進路徑,使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成為我省文旅融合示範帶、西部地區旅遊經濟隆起帶、彰顯齊魯風采的大運河文化帶、具有國際示範意義的歷史文化遺産廊道。

完善建設推進機制,推動運河區域一體化高品質發展。充分發揮省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的作用,實行“總體規劃、統籌協調、整體保護、統一利用、共同推進”的管理運作模式。要組建山東大運河區域聯盟,建立健全工作協同與資訊共用機制,打造區域協同發展樣板。要修訂制定配套法規規章,嚴格規範和約束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相關行為。認真對接國家出臺的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將國家層面的戰略統籌與山東省的落地實施有效結合。

突出規劃建設重點,明確運河文化公園推進路徑。深入梳理我省大運河文化資源,提煉與打造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4種類型、6種模式。一是結合國土空間規劃,根據運河文物和文化資源等級,將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劃分為管控保護、主題展示、文旅融合、傳統利用4種類型。二是著力提煉協同共生模式(臺兒莊古城)、旅遊綜合體模式(聊城中華水上古城)、活態博物館模式、考古遺址公園模式(濟寧南旺運河樞紐遺址)、特色小鎮模式(德州武城四女寺古鎮)、社區參與模式(濟寧竹竿巷歷史文化街區)等6種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模式,實現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高層次規劃,高品質推進。

發揮旅遊支撐作用,打造沿運文旅融合示範帶。立足全域旅遊,在運河“旅遊通航”上走出新路,緊緊圍繞“魯風運河”主題,打造一批大運河專題遺址博物館、陳列館或展示館,建設一批水滸文化、魯商文化、泰山文化等沿運區域文化廊道,打造沿運旅遊品牌,將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打造成標識凸顯、特色鮮明的旅遊目的地。要順應大眾旅遊出行和消費需求,以大運河山東段為紐帶,開發培育精品旅遊線路。依託各類展示空間,建立大運河山東段船上、水上、岸上文化娛樂産品體系。開展觀光、休閒、度假與其他專項産品設計,加快景點建設、景觀改造、設施配套,打造大運河特色旅遊觀光體系。

用好數字技術手段,提升運河文化遺産展示利用水準。加大智慧旅遊服務平臺建設,加快推進大運河文物和文化數字化展示,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山東段)官方網站和數字雲平臺,強化各類地區性、行業性大運河文化相關網路平臺和資訊渠道的互聯互通,發揮文化展示、線上游覽、資訊發佈等多種功能。

突出沿運綠色發展,著力打造運河生態樣板工程。要發揮省、市、縣、鄉四級河長體系優勢,構建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保護有力的運河管理保護長效機制。優化運河岸線開發利用與保護格局,統籌實現大運河的生態、防洪、供水、文化、景觀、航運等多種功能。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實施國土綠化行動,加強生態空間管控,著力打造和諧、清潔、健康、優美、安全的大運河綠色生態帶,提升山東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生態功能。


推薦閱讀
20處運河文化地標接踵“上新” 市民遊客樂享文化盛宴 不僅僅是大劇院,在中國大運河遺産河道拱墅區的30多公里內,運河中央公園、上塘古運河夜遊、大運河紫檀博物館……從各類博物館到文化遺存,從公共文化設施到文旅項目,20處運河文化地標今年開始陸續“上新”,目前已開放6處,大部分將於明年亞運會前亮相。拱墅區大力推進大運河沿線文化遺産和工業遺存保護,打造半山歷史文化遺址、祥符橋文化街區、小河公園、大運河杭鋼工業舊址綜保項目等歷史文化地標。即將全面完工的大運河亞運公園、由老廠房改造而建的杭州音樂廳、正在建設中的運河灣國際風情港……這些陸續亮相的文化新地標,將讓運河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讓市民遊客樂享惠民“文化盛宴”。
中國加快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保護傳承方面,要求對瀕危損毀文物進行搶救性保護,對重點文物進行預防性主動性保護。國家發改委會同相關部門和地方編制了《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重大工程項目建設方案》,圍繞“館”“址”“園”“岸”“遺”“段”“品”“神”等八個方面謀劃了一批重點項目。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面,大運河沿線8省(市)分別編制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分省實施規劃。
流動的文化潤人心 人文景觀與運河景色交織,文化産業集群不斷釋放活力,讓人們在時代潮流中感受歷史文化魅力,喚醒文化記憶、增強文化自信古運河流經江蘇時,在宿遷皂河鎮拐了個彎。人文景觀與運河景色交織,文化産業集群不斷釋放活力,讓人們在時代潮流中感受歷史文化魅力,喚醒文化記憶、增強文化自信。大運河江蘇段擁有遺産河段325公里、遺産區7個、遺産點段28處,其中,淮安市生態文旅區正在建設的板閘遺址公園備受關注。
江蘇無錫發佈錫澄運河洪水黃色預警 按照《無錫市防汛防旱應急預案》規定,無錫市防汛防旱指揮部決定,8月25日7時起,啟動無錫市防汛Ⅳ級應急響應。6時45分,無錫市水利局發佈錫澄運河洪水黃色預警。受強降雨影響,8月25日7時大運河無錫水位、錫澄運河青陽水位、太湖平均水位分別超警0.34米、0.48米、0.16米。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