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運河古鎮一日

發佈時間: 2020-12-28 16:10:25 | 來源: 中國教育新聞網 | 作者: 包明德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2019年和2020年,我曾兩次到山東省濟寧市參觀了二十多處名勝古跡。歲月更疊,世事滄桑。這些景點見證了濟寧悠深的歷史文化與今天創新性的傳承、創造性的發展。這引領我走進濟寧的過往,看到濟寧的明天,在我的腦際重塑了立體的、縱深的、全面的認知與記憶。

京杭大運河濟寧段是在元代挖建開通的,由濟寧城穿過,流經濟寧市境內二百三十公里。2020年8月19日上午,我們坐上游船一望無窮水,飽覽了運河的姿採與風韻。運河水面比我想像的更寬闊,也更澄澈。兩岸綠樹成蔭,鮮花隱映,水上鳥雀群群,蓮花簇簇。岸邊的運河人家呈現著“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的詩意情景。

航行兩個多小時後,到達了地處微山縣的南陽古鎮。南陽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與揚州、鎮江和夏鎮並稱為“運河四大名鎮”,臻為耀眼的明珠。南陽由一百多個自然島嶼構成,有三十多處古跡。例如狀元橋、河神廟、禦宴坊和錢莊等。這裡每一角都是景,每一處都有故事。我最感興趣的是一座古戲臺,特別是那用整塊整塊優質木材構建的圓狀穹頂,既攏音,又美觀,頗具藝術價值與科學價值。

在1293年南北運河開通後,南陽成為重要商埠,南來北往的商船在這裡停靠。那時候,“漁船、酒船、商船、米麵船往來相接,群聚檐檣林立如街市”。所以,人們從南陽的古跡中,能夠想像岀當年商賈雲集、商業繁榮以及多元包容的文化氣氛。另外,南旺分水樞紐也令人驚嘆于古人高超的水利工程技術與兼濟天下的情懷。傍晚,在從南陽返回濟寧的船上,運河瑰麗的景觀與舒暢的情致,不禁使人憶起宋人陳與義的詩句:“飛花兩岸照船紅,百里榆堤半日風。臥看滿天雲不動,不知雲與我俱東。”

天地有大美而無言。在中華民族發展進步的歷史進程中,精英輩岀,發明、發現與創造層見,成為文明積累、世代傳承的鮮亮標誌。京杭大運河濟寧段,見證了濟寧的滄桑進步,彰顯了濟寧人的勤勞、智慧與奉獻,形象、品格與理想。然而,運河與其他遍佈的古跡一樣,並不是凝固的抽象物,也不僅僅是靜態的符號,而是繼續奮鬥前行的依託與起點。傳統文化都面臨著時代性、現代性的轉化、創新和發展問題。“傳統在今天與未來,到底發揮什麼樣的作用?我們的路子只有一條:反思、選擇、轉化、創新。這應是我們對待傳統的態度,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李文儒)。這也正是我們今天觀賞運河,探索運河精魂的最好方式。

今年在濟寧參觀、遊覽和學習的七天裏,市委宣傳部馬漢濤副部長以及黃廣燦同志每天每景地陪同我們,並對濟寧市的經濟與社會、資源與設施、教育與科技、文化與風俗、民生與服務等,作了廣泛而深入的講解與介紹,獲益良多,讓我更好地認識了地處黃河之陰、泰山之陽的濟寧。濟寧市是古韻與新風同在、魅力與活力兼優的城市,是發展前景更加壯美的城市。

(作者係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原黨委書記、學術委員,研究生院文學系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0年12月26日第4版

作者:包明德

 

推薦閱讀
“首博(東館)鑲嵌于城市綠心森林公園之中 古韻風帆”描繪運河圖景 坐落在運河之畔,城市綠心森林公園之中的首都博物館(東館),在設計上以運河為線索,將歷史文化融入建築,主樓形似巨帆,高高揚起﹔共用大廳形如船隻,堅實厚重,描繪出一幅運河圖景。原標題:首博(東館)鑲嵌于城市綠心森林公園之中本報訊(記者陳強)作為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築之一的首都博物館(東館),日前傳出捷報——主樓已出“正負零”,正在進行首層結構施工。北投集團介紹,北京城市副中心劇院、圖書館、博物館三大建築項目,位於城市綠心西北部市民文化休閒組團,是城市副中心“一帶、一軸、兩環、一心”規劃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
滸墅關:一體化發展演繹現代版“運河繁華圖” 在全力謀轉型超越的新發展階段,努力讓創新創業者、居民百姓共用新發展成果,滸墅關進一步明確下階段目標:緊緊圍繞蘇州建設“現代國際大都市、美麗幸福新天堂”發展定位,瞄準全國一流打造現代産業園區,提升城市建設水準,突出滸墅關文化特色,聚焦運河文化小鎮、老鎮改造、三村一體等項目,科學合理佈局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全方位系統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質。在滸墅關一體化發展正式運作啟動儀式上,總投資近640億元的10個重大項目進行現場簽約,項目涉及生物醫藥、綠色發展、科技創新、産業合作、文化旅遊等領域。緊緊圍繞運河文化古鎮片區、運河産業新城片區、城際商務片區、大陽山數字經濟園片區、大陽山文旅片區、鄉村振興片區、新滸工業園高端製造片區、陽山工業園科技創新片區八大産業片區,突出抓好智慧製造、生物醫藥、新一代資訊技術等主導産業謀劃儲備,進一步強鏈補鏈擴鏈。
感悟運河文化魅力 德州開展古運河文化主題采風活動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王觀博通訊員李建廣德州報道為充分感受德州市古運河文化,觸摸深厚寬廣的運河文脈,12月26日,德州市董子文化研究會、運河文化專委會組織專家學者進行采風調研,德州市政協原主席、市董子文化研究會名譽主席滿春重,德州市政協原副主席、研究會主席楊光來,德州市委黨校原常務副校長、研究會顧問杜深江,德州學院原黨委副書記、研究會顧問季桂起,《環境與生活》雜誌副總編、研究會執行主席麻然松等20余位專家學者參加調研活動。作為土生土長的運河人,袁慶亮深感保護運河的責任重大,“我們作為董子文化研究會理事單位,接下來將會邀請更多的專家和學者來到運河,觸摸運河文脈,感受德州運河文化的魅力。活動現場,專家團一行先後參觀了德州國泰商砼有限公司、古運河德州段河道、小鍋市社區,深入了解了當地的運河文化,感受了當地古樸的民俗風情。
千里運河第一灣:河畔舊廠區變身宿遷網紅公園 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建設大運河文化帶作出重要指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公園充分利用大運河宿遷段豐富的文化遺産,深入挖掘大運河的建設和發展歷史,重點打造靳輔廣場、四世同堂廣場、運河記憶館等景觀節點,復現了宿遷對大運河的文化記憶。宿遷市住建局市供排水管理中心副主任顏崇照介紹,運河灣公園是宿遷市委市政府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把大運河"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的具體行動,是宿遷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要項目,是政府為民辦實事的民生工程。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