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古鎮一日
2019年和2020年,我曾兩次到山東省濟寧市參觀了二十多處名勝古跡。歲月更疊,世事滄桑。這些景點見證了濟寧悠深的歷史文化與今天創新性的傳承、創造性的發展。這引領我走進濟寧的過往,看到濟寧的明天,在我的腦際重塑了立體的、縱深的、全面的認知與記憶。
京杭大運河濟寧段是在元代挖建開通的,由濟寧城穿過,流經濟寧市境內二百三十公里。2020年8月19日上午,我們坐上游船一望無窮水,飽覽了運河的姿採與風韻。運河水面比我想像的更寬闊,也更澄澈。兩岸綠樹成蔭,鮮花隱映,水上鳥雀群群,蓮花簇簇。岸邊的運河人家呈現著“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的詩意情景。
航行兩個多小時後,到達了地處微山縣的南陽古鎮。南陽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與揚州、鎮江和夏鎮並稱為“運河四大名鎮”,臻為耀眼的明珠。南陽由一百多個自然島嶼構成,有三十多處古跡。例如狀元橋、河神廟、禦宴坊和錢莊等。這裡每一角都是景,每一處都有故事。我最感興趣的是一座古戲臺,特別是那用整塊整塊優質木材構建的圓狀穹頂,既攏音,又美觀,頗具藝術價值與科學價值。
在1293年南北運河開通後,南陽成為重要商埠,南來北往的商船在這裡停靠。那時候,“漁船、酒船、商船、米麵船往來相接,群聚檐檣林立如街市”。所以,人們從南陽的古跡中,能夠想像岀當年商賈雲集、商業繁榮以及多元包容的文化氣氛。另外,南旺分水樞紐也令人驚嘆于古人高超的水利工程技術與兼濟天下的情懷。傍晚,在從南陽返回濟寧的船上,運河瑰麗的景觀與舒暢的情致,不禁使人憶起宋人陳與義的詩句:“飛花兩岸照船紅,百里榆堤半日風。臥看滿天雲不動,不知雲與我俱東。”
天地有大美而無言。在中華民族發展進步的歷史進程中,精英輩岀,發明、發現與創造層見,成為文明積累、世代傳承的鮮亮標誌。京杭大運河濟寧段,見證了濟寧的滄桑進步,彰顯了濟寧人的勤勞、智慧與奉獻,形象、品格與理想。然而,運河與其他遍佈的古跡一樣,並不是凝固的抽象物,也不僅僅是靜態的符號,而是繼續奮鬥前行的依託與起點。傳統文化都面臨著時代性、現代性的轉化、創新和發展問題。“傳統在今天與未來,到底發揮什麼樣的作用?我們的路子只有一條:反思、選擇、轉化、創新。這應是我們對待傳統的態度,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李文儒)。這也正是我們今天觀賞運河,探索運河精魂的最好方式。
今年在濟寧參觀、遊覽和學習的七天裏,市委宣傳部馬漢濤副部長以及黃廣燦同志每天每景地陪同我們,並對濟寧市的經濟與社會、資源與設施、教育與科技、文化與風俗、民生與服務等,作了廣泛而深入的講解與介紹,獲益良多,讓我更好地認識了地處黃河之陰、泰山之陽的濟寧。濟寧市是古韻與新風同在、魅力與活力兼優的城市,是發展前景更加壯美的城市。
(作者係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原黨委書記、學術委員,研究生院文學系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0年12月26日第4版
作者:包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