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共同推動大運河建設成為致富河、幸福河——第二屆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智庫峰會舉行

發佈時間: 2020-12-25 15:20:51 | 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作者: 吳楠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會議現場本網記者吳楠/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吳楠)12月18日,第二屆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智庫峰會在江蘇宿遷舉行。來自大運河沿線區域的高校及科研院所代表,聚焦“共同保護好大運河,建設致富河幸福河”這一主題,共商共議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建言獻策。

搭建共商大運河保護之策的平臺——推動大運河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黨和國家對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提出了系統和明確的要求,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先後印發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和《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大運河時指出:“運河滋養兩岸城市和人民,是運河兩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護好大運河,使運河永遠造福人民。”

據介紹,江蘇積極貫徹中央決策部署,高度重視大運河文化帶江蘇段建設,以完善的頂層設計為江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保駕護航,已經出臺了《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關於促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決定》和《江蘇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即將陸續推出江蘇段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文化價值闡釋弘揚、生態長廊建設、河道水系治理管護、現代航運建設發展、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等多個專項規劃。江蘇省委宣傳部依託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成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回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放眼國際學術前沿,圍繞全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要點,攜手大運河沿線城市共同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中共宿遷市委副書記、市長王昊致辭本網記者吳楠/攝

中共宿遷市委副書記、市長王昊在致辭仲介紹了宿遷的項王故里、中國酒都、水韻名城三張城市名片和大運河文化帶宿遷段建設情況。他説,作為京杭大運河的重要節點城市,也是全國唯一擁有大運河三個歷史階段不同主航道的城市,近年來,宿遷緊扣“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走在前列”的目標要求,系統謀劃、科學施策,遺産保護有力有效,文化傳承持續深入,資源利用充分開展,環境改善成效明顯,大運河文化帶宿遷段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他表示,此次峰會將有效加強大運河文化和自然遺産的系統性保護,有利於推動大運河沿線城市更好融入國家戰略、更高品質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期待廣大專家能夠發揮自身專業優勢和研究特長,為宿遷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出謀劃策、貢獻力量。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院長、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院長夏錦文致辭本網記者吳楠/攝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院長、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院長夏錦文在致辭中強調,把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同生態環境保護提升統一起來,要求我們尊重文化遺産的本原屬性,保護好活著的大運河文化遺産,堅持保護、修繕與環境整治相結合,全面展現沿線自然與人文、宜居與詩意水環境完美結合的景觀特色;將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與沿線名城名鎮保護修復相結合,要求我們珍視大運河邊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歷史遺跡,通過完善的保護利用規劃體系,串珠成鏈,打造沿運河線性特色文化空間;把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與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統一起來,需要我們充分認識到文化歷史資源的珍貴性和稀缺性,探索遺産價值保護與文化旅遊發展之間的平衡點,堅持把保護好大運河遺産作為首要任務,在保護文化遺産真實性、完整性的基礎上,合理適度利用,構建遺産保護傳承與文旅融合發展協調並進的新格局;將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與運河航運轉型提升相結合,要求我們保護好這條黃金水道上的航運歷史遺跡,從中提煉新時代大運河航運精神核心價值,構建大運河航運文化體系,打造出一條智慧的、綠色的運河。

“推動大運河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全面闡釋大運河文化的當代價值和時代精神,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重大學術使命。”夏錦文提出,希望通過此次峰會,能促進各位專家學者共商保護好大運河,建設一條致富河、幸福河的方法與策略,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時關於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指示批示精神,凝聚共識、堅定信心、探索路徑,真正為保護傳承利用好大運河文化,推動建設一條致富、幸福的大運河提供持續發展的強力引擎。

江蘇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趙金松,江蘇省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院長,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院長夏錦文,中共宿遷市委副書記、市長王昊共同啟動本屆峰會本網記者吳楠/攝

江蘇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趙金松,夏錦文,王昊共同啟動本屆峰會。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目前已在大運河江蘇段8個沿運城市建有城市分院,另外依託有關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成立了3家主題式分院。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對本年度各分院智庫科研成果進行了評獎。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副院長陳愛蓓宣佈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2020年度分院智庫研究優秀成果獲獎名單。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2020年度分院智庫研究優秀成果頒獎現場本網記者吳楠/攝

成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聯盟——共同助力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學術研究及實踐發展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聯盟成立儀式圖片由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供提供

會上舉行了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聯盟成立儀式。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和各分院、河南省河洛文化研究中心、山東濟寧市運河文化研究會、淮北師範大學大運河歷史與文化研究中心、山東聊城大學運河學研究院、浙江杭州市拱墅區大運河文化研究院、宿遷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會、淮安市大運河文化研究中心、山東汶上縣南旺運河文化研究所共同倡議成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聯盟。

大運河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全長近3200公里,開鑿至今已有2500多年,是中國古代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世界上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展現出我國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和勇氣,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文明,是一部書寫在華夏大地上的宏偉詩篇。但大運河也面臨著遺産保護壓力巨大、傳承利用品質不高等問題和困難。如何把大運河這條歷史悠久、世界聞名、南北交融的經濟帶、政治帶、交通帶、文化帶和生態帶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是擺在研究者面前的重大課題。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聯盟的宗旨是加強社會各界關於大運河文化研究領域的學術交流和人才培養方面的合作,其定位是一個相對靈活的交流平臺,共同助力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學術研究及實踐發展。聯盟將圍繞主題聯合開展研究、項目評估、人才培訓和學術研討。搭建全國大運河流域多方合作溝通的紐帶和橋梁,通過有效的聯盟機制,充分發揮各自優勢,開創合作共贏新模式,共同推動大運河建設成為致富河、幸福河。

多視角、多學科共議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難題

此次峰會還舉行了主旨演講、圓桌論壇、專題報告、專題研討等環節。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中國水利學會水利史研究會會長譚徐明發言本網記者吳楠/攝

在主旨報告環節,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中國水利學會水利史研究會會長譚徐明以“江蘇運河的地文與人文響應”為題,從大運河在江蘇的河段、運河人文與地文史、古運河及水利工程現狀等方面進行演講。她表示,江蘇段運河具有自然與文化遺産的雙重屬性。運河及其相關河湖水系、黃淮故道是歷史時期留下最寶貴的遺産,是與今天河湖水系、水利工程體系密切關聯的整體。她強調,運河遺産是中華民族歷史進程的見證,保護好運河遺産是我們共同的責任,應該糾正運河沿線過度開發等趨勢,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護,避免建設性的破壞。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中國文物學會傳統建築與園林分會副理事長朱光亞發言本網記者吳楠/攝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中國文物學會傳統建築與園林分會副理事長朱光亞以“大運河和李約瑟難題:大運河文化遺産展示引起的思考”為題進行演講。他建議,大運河文化帶的展陳中除了要注重真實性、注重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之外,還要有立足於未來發展的反思精神,要有比較眼光下的冷靜剖析,要增加近現代大運河運營管理中的中西方文化的分析,要提倡建立在科學求真基礎上的考古和歷史研究,並在此基礎上展開新的詮釋。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田伯平發言本網記者吳楠/攝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田伯平基於交通運輸視角,談到他對於“大運河與經濟發展”的觀點。他表示,1949年新中國成立,京杭大運河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經過大規模治理,從山東濟寧至浙江杭州近900公里的京杭運河航道得到了恢復和改善。千年運河重新煥發生機,貨物運輸出現空前繁榮,成為真正的“黃金水道”。江南運河和淮揚運河兩段航道歷經兩千多年,至今仍然是京杭大運河最繁忙的一部分,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大運河歷經兩千多年所積累的豐厚歷史文化底蘊,更是全人類的寶貴遺産。他提出,保護好大運河最重要的是要把大運河用好。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則要拓展它的內涵,運河的新發展方向包括旅遊、文化、休閒、打造城市名片等。

在圓桌論壇環節,譚徐明、山東濟寧市運河文化研究會會長杜慶生、中共揚州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李廣春、浙江杭州市拱墅區大運河文化研究院顧問洪永躍、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與考古研究所所長張新斌、淮北師範大學副校長余敏輝、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副秘書長陳勇進圍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實踐與思考”的主題進行深入研討。

在專題報告階段,江蘇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研究中心主任、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國家文化公園研究分院辦公室主任姚秀利,揚州市新聞出版局副局長、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姜師立,聊城大學運河學研究院講師胡夢飛,南京農業大學人文與社會發展學院副院長、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農業文明分院副院長路璐、江蘇省交通廳蘇北航務管理處職員賈傳軍圍繞“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大運河與國家形象話語建構”“影像中的大運河風情”等議題進行彙報。

會議還安排了《宿遷運河史》專題研討。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産研究所所長助理幹有成進行彙報。南京農業大學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院長王思明、江蘇師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沈山、淮陰師範學院歷史文化旅遊學院教授李德楠、揚州大學中國大運河研究院副院長劉懷玉、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與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唐金培進行評議。

會議由江蘇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指導,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中共宿遷市委宣傳部主辦,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宿遷分院承辦。

會議現場本網記者吳楠/攝

 

推薦閱讀
“首博(東館)鑲嵌于城市綠心森林公園之中 古韻風帆”描繪運河圖景 坐落在運河之畔,城市綠心森林公園之中的首都博物館(東館),在設計上以運河為線索,將歷史文化融入建築,主樓形似巨帆,高高揚起﹔共用大廳形如船隻,堅實厚重,描繪出一幅運河圖景。原標題:首博(東館)鑲嵌于城市綠心森林公園之中本報訊(記者陳強)作為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築之一的首都博物館(東館),日前傳出捷報——主樓已出“正負零”,正在進行首層結構施工。北投集團介紹,北京城市副中心劇院、圖書館、博物館三大建築項目,位於城市綠心西北部市民文化休閒組團,是城市副中心“一帶、一軸、兩環、一心”規劃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
滸墅關:一體化發展演繹現代版“運河繁華圖” 在全力謀轉型超越的新發展階段,努力讓創新創業者、居民百姓共用新發展成果,滸墅關進一步明確下階段目標:緊緊圍繞蘇州建設“現代國際大都市、美麗幸福新天堂”發展定位,瞄準全國一流打造現代産業園區,提升城市建設水準,突出滸墅關文化特色,聚焦運河文化小鎮、老鎮改造、三村一體等項目,科學合理佈局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全方位系統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質。在滸墅關一體化發展正式運作啟動儀式上,總投資近640億元的10個重大項目進行現場簽約,項目涉及生物醫藥、綠色發展、科技創新、産業合作、文化旅遊等領域。緊緊圍繞運河文化古鎮片區、運河産業新城片區、城際商務片區、大陽山數字經濟園片區、大陽山文旅片區、鄉村振興片區、新滸工業園高端製造片區、陽山工業園科技創新片區八大産業片區,突出抓好智慧製造、生物醫藥、新一代資訊技術等主導産業謀劃儲備,進一步強鏈補鏈擴鏈。
感悟運河文化魅力 德州開展古運河文化主題采風活動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王觀博通訊員李建廣德州報道為充分感受德州市古運河文化,觸摸深厚寬廣的運河文脈,12月26日,德州市董子文化研究會、運河文化專委會組織專家學者進行采風調研,德州市政協原主席、市董子文化研究會名譽主席滿春重,德州市政協原副主席、研究會主席楊光來,德州市委黨校原常務副校長、研究會顧問杜深江,德州學院原黨委副書記、研究會顧問季桂起,《環境與生活》雜誌副總編、研究會執行主席麻然松等20余位專家學者參加調研活動。作為土生土長的運河人,袁慶亮深感保護運河的責任重大,“我們作為董子文化研究會理事單位,接下來將會邀請更多的專家和學者來到運河,觸摸運河文脈,感受德州運河文化的魅力。活動現場,專家團一行先後參觀了德州國泰商砼有限公司、古運河德州段河道、小鍋市社區,深入了解了當地的運河文化,感受了當地古樸的民俗風情。
千里運河第一灣:河畔舊廠區變身宿遷網紅公園 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建設大運河文化帶作出重要指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公園充分利用大運河宿遷段豐富的文化遺産,深入挖掘大運河的建設和發展歷史,重點打造靳輔廣場、四世同堂廣場、運河記憶館等景觀節點,復現了宿遷對大運河的文化記憶。宿遷市住建局市供排水管理中心副主任顏崇照介紹,運河灣公園是宿遷市委市政府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把大運河"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的具體行動,是宿遷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要項目,是政府為民辦實事的民生工程。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