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文化遺産 講好運河故事
編者按:中國大運河由京杭運河、隋唐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全長近3200公里,是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標識之一,也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漕運通道和經濟命脈。2014年,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成為我國唯一在用世遺項目。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2020年11月12日至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強調要把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同生態環境保護提升、沿線名城名鎮保護修復、文化旅遊融合發展、運河航運轉型提升統一起來,為大運河沿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改善創造有利條件。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精神,充分挖掘大運河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本期邀請中國水利博物館、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洛陽隋唐大運河博物館的三位館員,為我們講解文物背後的運河故事,帶我們了解璀璨的運河文化,以及大運河博物館為傳承運河文化所作出的貢獻和努力。
涂師平:更好地發揮博物館功用
近年來,各地興起了建設運河博物館、舉辦運河文化展覽的熱潮。如何建設好運河博物館、發揮好運河博物館的功用?主要有以下幾點建議。
一是展覽主題和內容要避免同質化,各地要根據自身地域特色、自身文化遺産資源,突出各自特色文物,做好展覽主題定位;二是展覽陳列形式應為室內展覽與室外陳列相結合,博物館室內展覽以可移動文物為主,露天陳列以不可移動的遺址、場景、雕塑為主,使運河博物館與大運河文化帶、運河文化公園形成點、線、面結合的參觀體驗佈局;三是博物館的研學教育要講好故事,必須大力研究、挖掘運河文物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講好大運河人物、工程、漕運、風俗、花石綱等各種故事,講故事時以文物為依託,做到“見物、見事、見人”,使文物背後的故事生動有趣。同時可將這些故事做成畫冊、課件、展板、音視頻教育産品,通過媒體傳播、講座研學、流動巡展、校園劇演出等豐富多彩的方式,開展社會教育。
(作者係中國水利博物館研究館員)
湯旭: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作好支撐
運河博物館的陳展設計應該以運河的歷史、文物、考古遺跡作為基礎,借用新興的展覽方式,讓參觀者能領略真實的運河文化。運河博物館的研究功能也應充分發揮,利用自身優勢,深入發掘和闡釋文物、遺跡中蘊含的運河文化,講好運河故事。作為運河文化的宣傳教育窗口,除了展覽功能外,運河博物館也要積極策劃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社教活動,吸引更多的人了解運河文化。由此,運河博物館才能為建設國家大運河文化帶、強化大運河國家文化符號提供有力支撐。
(作者係洛陽隋唐大運河博物館館員)
夏菡萏:深入開展運河文化研究與共用
近年來,運河沿線的城市越來越重視運河文化的保護傳承,許多城市結合地方特點建立運河博物館,成為運河文化考察研學的主要場所。各博物館之間應建立起良好溝通交流平臺,適時策劃運河相關主題的展覽,深入開展運河文化研究與共用,為廣大運河文化愛好者提供高品質展覽。
(作者係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助理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