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運河江蘇段:水清岸綠煥發新生機
原標題:千年運河,水清岸綠煥發新生機
京杭運河,這幅承古啟今的歷史長卷,是古代交通文明成果和現代內河航運成果的歷史見證。京杭運河江蘇段總長約687公里,常年有兩萬多艘船舶穿行其間,在我國綜合運輸體系建設和長三角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作用顯著。近年來,隨著京杭運河綠色現代航運示範區建設的深入推進,一條綠色走廊勾勒出生機勃勃新畫卷,形成美麗的江蘇“中軸”。
水越來越清,運河就是家
“以前,河上隨處可見漂著的垃圾,如今水越來越清。”記者日前來到京杭運河揚州段,遇到正在轉排船上垃圾污水的“蘇發達貨8938”號貨船。船主馬繼文配合污染物接收處置船舶上的工作人員,首先將船上積累了一週的污水轉排到接收船舶,隨後又將裝有生活垃圾的塑膠袋投遞到處置船上的分類垃圾箱內。“我常年在運河上跑船,運河就是我的家。家園乾淨了,跑船的心情也跟著不一樣了!”馬繼文感慨地説。
一條船每天要産生數十斤污水,加上各類垃圾,過去都會被船民直接排進河裏。揚州市地方海事局航監科副科長孫宏良説,如今,貨船上的污水,不僅沿河的港口、碼頭能夠接收,許多河段還有流動接收艇,船民撥打電話“12395”,海事艇很快就會開過來,就地免費接收垃圾、污水等。
轉排船上污水污染物通過制度推廣後,漸漸深入人心,船民也逐漸有了行動自覺。在蘇州市吳江區平望鎮,停靠在碼頭的“江洋568”號貨船滿載鋼材準備順著京杭運河開往蘇北。今年6月,這艘船裝上生活污水處理裝置。此後,船上污水統一利用儲存櫃集轉机排,船上所有生活污水不再排放至運河、長江,實現零污染、零排放。船主于潤和告訴記者,“我每年有超過300天在運河上,靠運河掙錢,靠運河生活,眼看著運河愈發清澈,大家都很欣慰。”
岸越來越綠,處處是風景
今年國慶假期,京杭運河揚州施橋船閘至長江口門段,吸引不少周邊群眾前來觀光。過去,這一段河岸整體“臟亂差”,如今植被茂密、綠意盎然,行走其間,眺望運河和長江交匯處,波光粼粼,令人耳目一新。整治工程項目辦工程科科長趙德懿介紹,這一航段採用生態環保材料築起新護岸,並種植耐水性植物,以保護沿線生態環境。工程的實施還打通京杭運河入江“最後一公里”通航瓶頸。
綠色是大運河的底色。省交通運輸廳與沿河地方政府合作共建全面推進兩岸生態修復和景觀提升建設以來,運河兩岸處處是風景。
在京杭運河揚州市廣陵區段,文昌大橋河岸片區原是塊廢地,不久前改造成橋頭公園。記者抵達現場時,聽到一陣悠揚的薩克斯演奏聲。62歲的揚州市民張春平説,退休後常在這裡吹薩克斯,有時候一待就是一下午,有悠悠運河水,有青青綠草地,旁邊的運動場地,還有不少人在打乒乓球,非常愜意。
京杭運河淮陰船閘與淮安船閘之間的航道長達25公里,兩岸蘆葦茂密,與香根草、菖蒲等水生植物相映成趣。在淮安黃碼大橋下游左岸,1.5公里長的船舶錨地今年9月投用,建有自助岸電系統、智慧供水樁、污染物回收裝置,能滿足千噸級船舶停靠。淮安對運河沿線重要節點、廣場、文化標識、碼頭等統籌規劃,結合沿線港口、船廠拆遷改造,建設沿河風光帶、遊園、慢行系統、體育園林,打造大運河文化長廊升級版。淮安市副市長趙權表示,京杭運河淮安段將會成為名副其實的綠色“黃金水道”,成為城市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示範引領,打造“四美運河”
在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副院長王健看來,保護和發揮好大運河“運”這一最基礎功能,是對大運河文化最好的傳承。
我省交通部門正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為契機,推動京杭運河航運生産、運作、監管、服務等智慧智慧化,同時加強高精度定位系統應用,進一步高品質服務企業、船民。當前正引入5G發展“智慧運河”,明年上半年將完成施橋、邵伯、淮安智慧船閘建設。作為大運河全線等級最高、運量最大的航段,京杭運河蘇北段近10年來貨運量年均遞增8%以上。蘇北航務管理處黨委書記周進介紹説,智慧調度系統建成後,閘室平均利用率由70%提高到80%以上,相當於在蘇北地區又建了一條新運河。
京杭運河綠色現代航運示範區建設,初步形成濱河綠地、水城交融格局,綠色水運給千年運河發展注入新活力,也進一步支撐沿河綠色經濟産業蓬勃發展。省交通運輸廳統計顯示,京杭運河蘇北段475公里的航道兩岸,已聚集9個國家級開發區、31個省級開發區,形成依託運河的産業和物流園區集聚的良好態勢,也助力沿線徐州、宿遷、淮安、揚州四市形成嶄新的開放發展格局。今年1-8月,蘇北運河運輸集裝箱18.2萬標箱,同比增長29.1%。
省交通運輸廳廳長陸永泉表示,2022年,要把京杭運河江蘇段打造成航運設施盡顯綠色生態之美、航運設備盡顯低碳環保之美、航運組織盡顯高效順暢之美、航運服務盡顯人文智慧之美的“四美運河”。2022-2035年,將通過持續推進船型標準化、清潔能源應用、內河集裝箱運輸和多式聯運等,進一步鞏固和強化京杭運河江蘇段綠色航運發展成效,力爭在全國形成一定的示範效應,內河航運發展總體上達到國際領先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