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中國大運河河北段“糯米大壩”沿用百年依然堅固
在世界文化遺産京杭大運河河北滄州段,有一段200多米長的堤壩,與普通的壩體不同,它的壩體是用灰土加糯米漿夯築而成,歷經百年沿用至今,壩體依然非常堅固。
這處大壩位於河北省東光縣連鎮,是大運河的險段之一,歷史上洪水在此處曾多次決口。清朝末年,當地一位謝姓鄉紳捐資從南方購進大量糯米,組織人力用糯米熬粥,加灰土、泥土混合築堤,為了紀念鄉紳的義舉,這段大壩被命名為“謝家壩”。
河北省東光縣文保所工作人員李天峰這個大壩全長是218米,據當時測量高度有5米,厚度大約在3.6米,底下是一排排的柏木樁打入地下,柏木樁上面是毛石墊底,再上面是逐層夯築起來的,用的糯米熬粥跟灰土、黃土、黏土幾種土質合成的,一層層夯築起來的,現在你看這個點上,裏面有發白的東西,還有糯米的顆粒。
據李天峰介紹,修築大壩的時候加入糯米,一是增強壩體的防腐性,二是借助糯米的粘度增加大壩的堅固程度。過去這種工藝多用於修建城墻,很少用於修築河堤。自從“糯米大壩”築成後,此處再也沒有出現過決堤的情況。
河北省東光縣文保所工作人員李天峰它為研究當時的水利設施工藝,提供了一個實物資料,也反映了當時人民的智慧,(是)人民群眾智慧的結晶。
一百多年的時間過去了,記者在現場看到,謝家壩主體基本保存完好,局部裸露區域出現了風化現象。據李天峰介紹,東光縣在2012年曾對此壩進行過整修加固工程,倣照古法採用三七灰土加糯米漿夯築,當時施工人員甚至無法用錘子將木楔釘入,必須借助電鑽打孔。
河北省東光縣文保所工作人員李天峰當時修補的時候,必須把砌塊挂住,拿著電鑽打眼兒,當時打眼的時候,拿著電鑽非常難打,(壩體)比現在的混凝土還要堅硬。
2006年,謝家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2014年6月,中國大運河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産,謝家壩也成為這珍貴文化遺産中一顆閃亮的明珠。
河北省東光縣文保所工作人員李天峰現在我們縣投入大量的資金,對它(謝家壩)進行了環境治理,(包括)周邊環境設施改造,下一步計劃運河通水之後,把它建設成一個歷史文化旅遊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