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王樹理:講好大運河故事 弘揚敢打敢拼的民族精神

發佈時間: 2020-08-11 10:23:12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宋柏霖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中國網8月10日訊 (記者宋柏霖)“大運河作為我國具有數千年曆史的人工河流,其保護開發利用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在近日舉辦的第17期中國網議庫系列沙龍活動暨“講好大運河故事”主題研討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王樹理表示,講好大運河故事,要深度挖掘大運河資源,多措並舉,兼顧大運河的經濟價值與文化價值。

“古代中國南北水運交通閉塞,那時的人們能傾力開鑿大運河,猶如在無鳥之鄉看到蝙蝠飛翔一般。”王樹理表示,大運河的開鑿是古代中國作為農業大國敢於突破進取的表現。作為一條承載國家歷史的人工河流,大運河具有鮮明的中國內涵和包容、開放的文化張力。通過人工河流解決運輸問題,打破交通運輸障礙,形成聯動南北的漕運大動脈,體現著中華民族值得弘揚的實幹精神和敢打敢拼、生生不息的拼搏精神。

“在古代,某種意義上,大運河也是絲綢之路的一部分,不僅促進了沿線各地經濟發展,也促進了語言文化的交流。以山東臨清為例,其地方語言就有別於其他山東地區,融合了多地區口音的特徵。”王樹理介紹,運河與黃河的打通也讓東方文明與從古絲綢之路引入的西方文明在運河兩岸交融,形成了一系列獨特的文化現象,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好故事。比如,數千里之外的波斯貓在運河兩岸繁衍了新的“家族”,藏傳佛教人士使用的哈達從明朝開始就在山東的運河城市生産,一些少數民族也定居在了運河沿線的城市書寫著多民族和諧共榮的篇章。

近年來,隨著《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綱要》的頒發,大運河沿線紛紛紮實推進大運河文化研究與開發。王樹理指出,大運河歷經數千年,其蘊藏的價值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體現。當今運河研究,應著眼于深度挖掘運河文化內涵,講好大運河故事,更好地傳承大運河所蘊含的民族精神。

“講好大運河故事,是新時代民族復興、民族團結、文化繁榮的重要傳播方式;挖掘大運河文化資源,對我國經濟文化建設和社會進步具有重要意義。”王樹理如是説。

推薦閱讀
建立治理聯盟 杭湖(京杭運河·苕溪)流域共治啟動 為進一步統籌推進京杭運河、苕溪流域水環境、水資源、水生態綜合治理,10月10日上午,在東苕溪湘溪大閘,杭州市余杭區與德清縣聯合舉辦杭湖(運河、苕溪)流域共治啟動儀式。
大運河畔 新地標 10月10日,位於拱墅區大運河中央公園核心區的運河大劇院正在披上“銀裝”,這座大運河畔的藝術殿堂主體工程已完工,幕墻及室內外裝修也已完成80%以上,預計可在明年3月竣工交付。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十“正陽門(上)” 正陽門俗稱“前門”,位於內城中段中央,是明、清兩朝北京內城的正南門。高達九丈為內城城門之首,是皇家車轎出入之地。
國家文物局等部門印發《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專項規劃》 《規劃》堅持以文化和生態保護為引領,著力強化文化遺産保護傳承能力建設,創新文化遺産傳承利用機制,構建大運河國家記憶體系,助力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和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大運河成為新時代宣傳中國形象、展示中華文明、彰顯文化自信的亮麗名片。《規劃》明確了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原則,一是堅持價值主導、核心引領,挖掘闡釋大運河蘊含的愛國精神、民族精神、文化態度和思想智慧,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社會司主要負責人介紹,為貫徹落實《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以下分別簡稱《規劃綱要》《建設方案》),統籌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聯合國家文物局、水利部、生態環境部、文化和旅遊部分別編制了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河道水系治理管護、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4個專項規劃,指導沿線省(市)編制了8個地方實施規劃。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