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打造運河文化帶的璀璨明珠 讓千年文脈奔涌不息

發佈時間: 2020-08-18 09:35:43 | 來源: 中國江蘇網 | 作者: 佚名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編者按

大運河,常州人的母親河,也是常州唯一的一項世界遺産。這些年,常州把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按照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的要求,著力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

大運河常州段由奔牛九里入境,至橫林古槐灘出境,全長45.8公里。運河兩岸,城市面貌日新月異,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歷史文化傳承弘揚,運河人家的宜居幸福生活更為城市增添了風韻和魅力。今天起,本報陸續推出“運河兩岸行”系列報道,通過記者現場體驗,講述我們這座城市裏的運河故事。

悠悠古運河流淌千年,為我們帶來了旖旎的自然風光,也孕育了燦爛的運河文化。近年來,新北區以改變村落面貌、調優産業結構、發展新興産業為訴求,通過打造高品位的文化長廊、打造高顏值的生態長廊、打造高效益的經濟長廊,圍繞“文化+”和“旅遊+”戰略以及全域旅遊“一城、兩核、三帶”發展新格局,傳承好、利用好、保護好大運河,將大運河文化內涵融入文旅産業,打造“文化水旅”品牌,傳承水文化。他們以敬畏之心、工匠之心和爭先之心,奮力推進大運河的全面復興。

奔牛

生態廊道,描繪運河的古韻新風

奔牛鎮,地處大運河畔,歷史上是名噪江南的水路要津和商埠,今為擁有常州地區水陸空立體交通優勢的物流重鎮。千百年來,奔牛人民依託大運河,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經歷滄桑,創造文明,積澱了眾多文化遺産和人文精神。

作為大運河上曾經輝煌的集鎮,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發展為奔牛鎮帶來新的歷史機遇,傳承運河文化,繁榮奔牛,打造“運河千年明珠”的夢想。

歷史沿革

舟楫往來,店舖林立,名噪江南水鄉的商埠

奔牛鎮依運河而生,無論是歷史時期還是現在,城垣變遷與運河的形成及演變息息相關。

奔牛是中國最古老的運河——春秋運河旁的一個關鍵地區。在運河的戰爭時期中,它經歷了戰爭的災難,同時,繁忙的戰時運輸,往來奔波的官員、軍人、商人、文人,也為奔牛帶來了人口的擴張、經濟的繁榮。

隋唐時期,隨著京杭大運河、孟河的先後拓浚和設閘,水運貫通集鎮東西南北,舟楫往來,館舍林立,驛站酒肆隨處可見,茶坊、糟坊、油坊、碾坊、糖坊、醬坊、竹木坊、鐵鋪、窯業應時而生,商貿交換頗為興盛,成為名噪江南水鄉的商埠。後因戰爭開始衰敗。

新中國成立後,奔牛單獨建鎮,對大運河和老孟河進行了多次疏浚與整治,增強了運河的航運能力,以利於運河文化遺産的保護、開發與利用。

“我小的時候,運河還是淺灘,河道也沒這麼寬。那時候還沒自來水,但是每個弄堂裏都有碼頭,洗菜、洗衣服等日常生活,都離不開門口的這條大運河。”奔牛老街居民陳忠堂今年70歲,記憶中的大運河,無比熱鬧繁忙。河邊停靠著船隻,去對岸靠的是擺渡。冬天的時候,河面結冰,還能約上三五個夥伴去溜冰。“當時還有一個輪船碼頭,可以坐著船去常州白相。”

2009年,奔牛鎮為配合運河“四改三”工程,對運河南北兩岸民居、廠房進行動遷,按三級航道標準整治航道,實現水運現代化,提升內河航道的服務水準。

古韻新貌

白墻黛瓦,生態綠廊,盡顯運河風情

天禧橋下,運河奔流。河畔人家,白墻黛瓦,紅格窗棱;運河岸邊,青石板磚,風景如畫……如今的奔牛鎮,煥發出新的生機。

大運河奔牛鎮段,全長11.6公里,是大運河常州段沿線風貌保存較為完整的片區之一,擁有各類物質文化遺産10多處。尤其在奔牛老街仍有不少民國時期的特色建築,具有保存和復興價值。2017年5月,奔牛鎮啟動運河生態廊道建設工作,目前運河北岸155戶民居的立面修復工程及生態廊道建設已改造完成,盡顯運河風情。

中街17號,是奔牛老街居民唐愛琴的家。這個兩層小樓,被拾掇得整整齊齊,到夏天,唐愛琴最悠閒的事,就是晚飯後和80多歲的老母親搬個小凳子,坐到門口乘風涼,或者帶著母親在河邊走走。來往船隻的汽笛聲,已經成了幾十年裏最熟悉的陪伴。

而在2017年以前,這裡還並不是一派歲月靜好的模樣。唐愛琴原本住在中街51號。2009年,大運河沿線啟動拆遷、“四改三”拓浚工程,原本的家拆遷了。故土難離,唐愛琴在中街17號又安了家。但是,當時的工程,導致大運河(奔牛段)民居破敗、嚴重漏水、雜物聚集、違法佔道等問題突出顯現,運河沿線民居環境改善,也成為了當時幾年全鎮的熱點、難點問題。

以生態廊道建設為核心,打造運河沿線風貌。2017年5月,奔牛鎮啟動了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基礎工程。其中,最先啟動的古運河奔牛段生態廊道已經全面建成,南岸在拂堤綠柳旁建了1公里多長的綠色透水混凝土步道,供居民們散步休閒;北岸,155戶民居整修一新,白墻黛瓦、翹檐花窗,盡顯江南風雅古韻。其間建設的平臺渡口、奔牛坊休閒廣場、奔牛閘、天禧橋、輪船碼頭等景觀節點,為該生態廊道注入了歷史文化元素,使之成為保護和傳承運河文化的一條景觀步道,受到了市民的歡迎。

“在155戶的立面修復工程上,我們採取一戶一策的方案,在可能性範圍內,儘量滿足居民的需求。”中街社區黨總支書記賀益平告訴記者。中街85號,是王小平出生的地方。王小平告訴記者,之前的改造,他最感動的,就是工作組頂著炎炎夏日一次次到府測量、設計,向他徵詢意見。如今,原本北開門的老屋換成了南開門,坐在廳堂裏,王小平抬眼就是千年古運河。

運河故事

江南運河第一河口,喚醒歷史記憶

河畔房屋面貌煥然一新,裏街,則還留存著千年古街的歷史風韻,二者交相輝映。

高平是土生土長的當地人,也是奔牛鎮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文史顧問,在他看來,如今奔牛鎮的河畔環境得到了很好的提升,這也是綠色發展理念的一種體現。站在生態廊道,極目遠眺,古韻新風,令人心曠神怡。“特別是每當夜幕降臨,老百姓都到河邊散步,生活在這裡,很愜意。”

而在奔牛鎮,還“藏”著江南運河第一河口。江南運河第一河口位於奔牛大運河與孟瀆(老孟河)交匯處,它開啟了奔牛文化發展之源,也見證了奔牛集鎮的形成和發展。

據了解,在整治工作完成後,奔牛鎮重點將推出兩個核心項目,即江南運河第一河口(遺址)公園與奔牛老街復興工程。

江南運河第一河口是大運河常州段沿線風貌保存較為完整的片區之一,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和豐富內涵,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景觀和旅遊價值,因而受到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産研究所所長、江蘇歷史文化決策諮詢研究基地首席專家賀雲翱教授的高度評價和點讚,提議建設江蘇唯一的“第一河口公園”(含古橋和老街區域),以凸顯第一河口在江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的重要歷史節點和奔牛運河文化的特色亮點。

目前,古運河奔牛北岸初步呈現出了古鎮老街的新風采,新建平臺渡口、奔牛坊、奔牛閘等景觀節點,它們和奔牛人民一起見證著古鎮的振興燦爛,古鎮的復興也讓人充滿著期待。

孟河

新孟河拓浚,引江濟太匯通運河

新孟河拓浚工程,起到引江濟太的作用。

歷史沿革

曾經輝煌的古運河道,留下後人的企盼

在孟河鎮齊梁大道的西側,有一條長約3公里的河道,這條河道,就是當地人稱的“古運河”。

據相關資料顯示,這條古河歷史悠久,在春秋戰囯時就開挖了,後因年久失修,部分堵塞,影響了運輸和灌溉,在唐元和六年 (811年),官員孟簡被貶為常州刺史。當時,長江自鎮江以下航運不便,孟簡到任後,了解到這一情況,作了實地考察。元和八年(813年),孟簡徵集常州郡內及附近的民工15萬人,對北自河莊(今孟河城)附近長江岸起,南至奔牛附近萬緣橋京杭大運河岸一線中間的舊河道進行貫通拓浚。河成,長四十一里,滾滾江水從此直達南注,入大運河,河水灌溉了四千余頃土地,提高了作物産量,農民溫飽有了保障。同時,漕糧船隻亦可經由此入江,沿揚中大沙洲內側夾江西航至潤州附近過江入北運河,分流了漕運。後人為紀念孟簡的功績,因而把新開通的河道稱為“孟河”,千百年來一直延用。

“經過時間的推移,當初的古運河道,如今在孟河就留下這麼一段。”當地文史專家郭重威,對孟河的這條古運河道頗有研究,他告訴記者,大運河承載軍事、漕運和文化多項功能,流淌至今已經成為了文化的一個符號。如今,國家對大運河的保護傳承和利用極其重視,在這樣的形勢下,位於古運河長江出口處的常州孟河更應該利用好特殊的歷史背景,挖掘悠久的歷史文化。

在郭重威心中,一直有一個設想,他希望能夠在這條僅存的古運河道旁,建立起大運河歷史文化長廊,打造集歷史、文化、風情為一體的“中華歷史文化長廊”,也是運河文化的一種體現。

古韻新貌

引江濟太:新孟河拓浚連通運河

據清乾隆《江南通志》載:“運河在府南,自望亭入無錫界,流經郡治西北,抵奔牛鎮達于孟河,行百七十余裏”,意即由孟河入長江。

站在孟河鎮潤江橋上,橋下是寬闊的河面,碧波盪漾,這一段長約3公里的河道,經過15個工作班組、396位作業人員的進度搶抓,終於在今年6月24日通水,這也是新孟河拓浚延伸工程其中的一段。

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是國家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常州境內河道全長87.23公里,佔河道總長77%左右,涉及新北、鐘樓、金壇、武進四區14個鄉鎮78個村,總投資97.62億元,是常州治水史上建設強度最大的項目,工程內容包括河道拓浚、堤防填築、橋梁及水系調整工程等。

“新孟河拓浚工程新北段總長約25公里,我現在所在的這個位置,橋下的河道北連長江,向南約23公里,則連通我們的京杭大運河,是拓浚工程中的一條要道。”站在潤江橋上,負責承接新孟河拓浚工程的常州新美水務有限公司水利中心總監楊唯一告訴記者,新北段工程是所有區段中體量最大、形式最複雜、技術要求最高、組織難度最大的區段,涉及5個鄉鎮36個村落,包括了跨河橋梁的修建(保護)、主線水系調整及拆(新)建泵站、橋涵、節制閘、涵洞等工程,目前整體工程已完成45%,預計今年年底主體結構能夠完工。

“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將進一步完善引江濟太工程佈局,有效改善太湖西北部湖區和上游湖西地區河網水環境。”楊唯一説,在發揮河道功能的基礎上,他們還將在河岸兩側建設綠化廊道、慢行系統,給市民打造一個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運河故事

非遺傳承:斧劈石盆景再現運河的波瀾壯闊

就在這條河道的旁邊,江南園林風格的新北區孟河鎮斧劈石盆景園靜靜矗立在一旁。盆景園裏,大多擺放著常州斧劈石非遺傳承人魏達榮、魏玉宇父子倆的作品。

説起和大運河有關的情懷,便不得不提,父子倆為2019年5月在揚州舉辦的首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創作的巨型斧劈石盆景《京杭大運河》。

魏達榮老先生是常州斧劈石非遺傳人。當時,江蘇省文旅廳非遺處的領導把再現京杭大運河這樣的題目出給他,魏老先生既感責任重大又覺得頗有挑戰性。斧劈石擅長表現山,如何表現河?他和兒子魏玉宇用了很長時間來琢磨,最後還是決定用山來表現水,濃墨重彩刻畫山,留白處便是水。

他説,起筆從北京開始,流經山東、江蘇、浙江,只要把沿線的主要山脈表現出來,大運河便呼之欲出。北京的山,他選取八達嶺,嶺上是萬里長城。延伸過來,是山東泰山。再向南,江蘇鍾山,龍頭在紫金山,龍尾就是孟河盛産斧劈石的小黃山。最後杭州,靈隱山和普陀山。

在魏老先生的心目中,京杭大運河將不同江河流域的生産區域聯繫在一起,惠澤萬民。如何表現大運河的生生不息呢?他想到了四季輪迴,北京的冬天、山東的秋天、江蘇的夏天、浙江的春天,一起交織成春夏秋冬、萬物生長的自然之歌,長城之冬寓意愛國,泰山之秋寓意進取,鍾山之夏寓意博愛,普陀之春寓意和諧,大運河精神也正是民族精神。而作品確定為18米長,則因為京杭大運河全長近1800千米,是中國僅次於長江的第二條“黃金水道”。

選材,全部選用當地小黃山盛産的青灰色斧劈石。不過,要表現冬景,就需要一種黑色身塊鑲嵌白筋的雪花劈石,頗為難找。魏玉宇説,石頭的氣質很重要,有的柔和,有的剛性,紋理要細膩、清晰,每一塊都要重新雕琢。整體架構完成後,再進行細節的推敲,把一些典型性的建築和景點放上去,亭臺樓閣、漁舟唱晚、漫山紅葉……大運河兩岸的美麗風景,都要盡力呈現出來。

就這樣,當長18米,寬2.4米,高1.35米的斧劈石盆景《京杭大運河》亮相運博會時,驚艷了到場的所有人,大家紛紛照相“打卡”留念,記錄這一壯觀的作品。

推薦閱讀
德州運河經濟開發區召開優化營商環境培訓會議 會上,印發了德州運河經濟開發區(新舊動能轉換示範區)《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實施方案》和《優化營商環境評價工作實施方案》(徵求意見稿),並對細化營商環境方案作出安排。德州運河經濟開發區召開優化營商環境培訓會議齊魯壹點發佈時間:08-1720:14齊魯晚報齊魯壹點官方帳號8月16日,德州運河經濟開發區召開優化營商環境培訓會議。楊洪利要求在改革、發展、交接各項工作重疊交叉關鍵時期,各級要增強合作意識,提高統籌能力,切實處理好當前和長遠、內部和外部、新體制和舊體制、分工和集體、效率和有序、組織需要和個人意願等各方面關係,迅速保障改革機制落實到位,確保民生服務等工作平穩有序推進,確保改革發展大局穩定,為新區建設開好頭、起好步奠定堅實基礎。
打造運河文化帶的璀璨明珠 讓千年文脈奔涌不息 2017年5月,奔牛鎮啟動運河生態廊道建設工作,目前運河北岸155戶民居的立面修復工程及生態廊道建設已改造完成,盡顯運河風情。作為大運河上曾經輝煌的集鎮,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發展為奔牛鎮帶來新的歷史機遇,傳承運河文化,繁榮奔牛,打造“運河千年明珠”的夢想。江南運河第一河口是大運河常州段沿線風貌保存較為完整的片區之一,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和豐富內涵,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景觀和旅遊價值,因而受到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産研究所所長、江蘇歷史文化決策諮詢研究基地首席專家賀雲翱教授的高度評價和點讚,提議建設江蘇唯一的“第一河口公園”(含古橋和老街區域),以凸顯第一河口在江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的重要歷史節點和奔牛運河文化的特色亮點。
滄州市運河區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探訪 今年,運河區又按照滄州構建“一線多珠”發展格局要求,打造了總投資8億元的滄州印象大運河農業生態文化産業園。按照以項目為傳承保護載體的思路,立足滄州,面向京津,謀劃實施了總投資8億元的滄州印象大運河農業生態文化産業園項目,打造集大運河文化傳承、現代農業生態示範、一流觀光旅遊體驗、高端馬術運動傳播于一體的産業項目。3年多來,滄州各級各地在深化黨的創新理論學習中,全面提升思想建設水準,並在指導實踐方面創造出一些有益的經驗和做法。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