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運河講新時代的故事”系列報道之武清篇
編者按:運河貫南北,文脈承古今。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的大運河,綿延近3200公里,流淌2500多年,串起數十座城。
今年正值大運河申遺成功六週年,由中國網大運河頻道和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共同打造“古老的運河講新時代的故事”系列報道,以“古運新説”為主旨,從杭州出發,過揚州、訪蘇州、抵北京,探尋沿線城市保護、傳承、利用大運河文化的深厚底蘊講述水鄉之畔的時代故事。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武清篇
武清——打造“京津黃金走廊”
圖為京杭大運河武清段資料圖
天津市武清區地處京津之間,素有“京津走廊”“京津明珠”之稱。這裡得天滋養,人文濃郁,河流縱橫,洼淀棋佈。著名的京杭運河,自北而南縱貫武清62.5公里,而流經武清的一段又稱“潞河”(北運河)。古書有載:“潞水繞其左,渾河衍其西,北拱神京而層巒迭嶂,南窺潭海而萬物朝宗。當水路之衝衢,洵畿輔之咽喉。”
圖為《古運回望圖》武清段研討會資料圖
歷史上,自東漢建安十一年(西元206年)曹操徵烏丸鑿泉州渠,為北運河水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後隋煬帝于大業四年(西元608年)鑿永濟渠,連通武清境內的運河與永定河,使武清因兼具河海之利而為世所重。宋、遼時有蕭太后運糧河三條水道入武清經北運河直達北京。金時有漕河接北運河,北穿武清全境直抵京都。
明朝時京杭大運河全線暢通、漕運事業走向繁榮,所以也是京杭大運河的黃金時期。明萬曆四年(1576年),于“武清衛設淺鋪11處,小甲11名,伕役110名”,專責河道修堤疏淺之事,漕運帶來沿河市鎮的繁榮。明萬曆十五年(1587年)創修《武清縣誌》,將“舟集三沽”定為“武清六景”之ー。
歷經時代變遷,作為漕運之衝的武清成為中國北方商貿、文化的樞紐,每年都有數百萬石糧米及絲綢、茶糖等大批物資自江淮經運河運抵京師。每逢夏秋水旺時節,帆檣遮空、舳艫蔽水。
2014年初,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地處三省市交界的武清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武清是天津距離北京最近的一個區,是天津市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橋頭堡和排頭兵,在此乘坐高鐵僅需22分鐘即可到達北京市區。目前,它正在以雄厚的經濟實力和蓬勃發展的勢頭,積極建設“京津黃金走廊”。
運河名城 瀚墨飄香
圖為《鮮于璜碑》資料圖
運河帶來了南北文化的交融,武清富庶而文明,當地書畫藝術影響深遠。1973年在武清高村蘭城出土了東漢雁門太守《鮮于璜碑》,立碑年代為東漢延熹八年(西元165年),碑陽、碑陰共有827字。被認為是明代出土《張遷碑》以來唯一可相媲美的漢碑,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出土保存最好、字數最多的一通漢碑。1979年由文物出版社首次出版的該碑“首拓本”一經發行,轟動了書法界,震驚了海內外。現在成為天津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圖為武清博物館書畫展廳資料圖
近代武清書畫名士人才輩出,有與劉奎齡等同被尊為“天津四老”之一的蕭心泉先生,有陳少梅先生的得意弟子張慎言先生,有近代溥心畬、王雪濤兩位大師的嫡傳弟子,至今在中國畫壇活躍六十餘年的女畫家劉繼瑛先生等。
2008年,武清被文化部評為“中國民間藝術書畫之鄉”。
武清群體書畫創作異軍突起,尤以劉炳森先生倡導成立的大運河書畫院為代表,書畫院每年都要組織規模較大和有影響的書畫藝術交流、培訓活動。
近年來,以武清博物館為代表,大運河書畫院、書畫研習社、老年書畫研究會等20余個民間書畫團體興盛發展,使武清書畫藝術如沐甘霖、學風日盛,書畫創作繁榮。書畫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成為京津之間一道瑰麗的文化風景。
民俗工藝大放異彩 “地毯之鄉”名副其實
圖為《古運回望圖》武清段采風資料圖
悠悠流淌的運河滋養了兩岸因水而聚、因河而興的勞動人民,一項項充滿智慧的民間工藝彰顯了獨具特色的運河文化,也給武清帶來商機和活力。
武清是全國名副其實的“地毯之鄉”,地毯企業集中在崔黃口鎮和大黃堡鎮,有地毯專業村10余個。自清朝光緒年間地毯業就逐漸在武清興起,該地區生産地毯頗受當時慈禧太后的青睞。
圖為武清地毯資料圖
我國地毯起源於西漢,明清時期逐漸傳入民間。武清大宮城村侯老三曾在京城皇宮內織過地毯,其編織的“百子獻壽圖”大型地毯得到乾隆皇帝的賞識。光緒年間,晚年回鄉的他在大宮城村辦起了武清首家地毯作坊。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地毯業在武清崔黃口等地興起,進而帶動了武清地毯業的大發展。
武清地毯産業經過百年的發展,已成為當地的支柱産業和重要外向型産業。2009年8月,由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市級工業示範園區——天津地毯産業園區,是中國目前唯一以地毯産業為主導兼顧其他高新技術産業于一體的綜合性産業園區,是商務部認定的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專業型示範基地。
保護千古運河 京津冀協同發展橋頭堡
圖為新時代運河武清段資料圖
京杭大運河武清段又叫北運河。從武清區政府了解到,近幾年,武清在做好北運河開發建設的同時,對北運河周邊河道也大力建設,包括清淤拓寬、灘地生態景觀綠化及堤岸改造等,主要採取自然生態治理方式,通過大量水生植物和野花地被的種植,達到植物凈化水質的目的,已建設周邊河道28公里,為即將通航的運河河道提供良好的水系支援。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中,武清地理位置優越,為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貢獻著智慧和力量。
2014年,通州、武清及香河三區縣相關部門簽署了“北運河通航合作協議”。針對如何恢復原貌,武清提出“生態、自然”水環境建設理念,儘量減少硬質鋪裝,增加綠化種植,利用大面積喬灌木、水生植物、地被植物及草本花卉進行造景,營造清新、綠色的生態景觀。
2017年,“通武廊旅遊合作聯盟”成立,協力推進“通武廊運河旅遊帶”建設,結合三地旅遊資源豐富,集運河文化、自然資源、文化遺産、新興生態旅遊業態為一體的優勢,共同推出主題旅遊線路。
2019年,“通武廊”三地政協“運河文化帶建設”交流研討會召開,圍繞“運河文化帶建設”進行交流研討。會議決定將進一步拓展“通武廊”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協同發展的廣度和深度,探討協商聯動機制,形成強大合力,積極探索大運河文化帶、生態帶、旅遊帶協調推進、融合發展之路。
圖為新時代運河武清段資料圖
在文化交流方面,打造“通武廊”區域文化品牌,在做好常規工作的基礎上,突出區域亮點,打造特色品牌,實現品牌共用。
京津冀協同發展為武清聚集優勢、借勢發展提供了最現實的機遇。武清啟動實施2035發展戰略研究,謀劃推動“通武廊”區域合作,推進京津産業新城、國家大學創新園區等平臺載體規劃建設,加快打造京津發展主軸“一軸四城”重要節點。通過深入謀劃和主動拼爭,累計承接首都優質項目近萬家,推動“通武廊”三地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和88個專項工作協議,人才挂職交流、教育聯盟合作、醫療資源共用等一批合作項目務實開展,“小京津冀”試驗示範效應逐步顯現。
發展城市旅遊業 打造高品質城市品牌
圖為新時代運河武清段資料圖
近年來,武清積極推進全域旅遊發展。一是推進重點旅遊項目建設和現有資源改造提升,打造佛羅倫薩小鎮、南湖·綠博園景區等旅遊精品,初步形成前進道歐式風情區、雍和道主題娛樂區、南湖休閒觀光區、開發區工業體驗和商務會展區等多個旅遊集聚區。二是大力發展賽事遊,依託馬拉松賽、女排錦標賽、汽車耐力賽3個大型賽事品牌,著力打造體育産業“賽事+”模式,推動旅遊、文化、體育等消費領域深度融合。三是促進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蓬勃發展,完成3個旅遊特色村、6個星級農家院和37家特色農家院申報,推動京濱玫瑰莊園、津溪桃源等10余個休閒農業項目和生態旅遊特色鎮、特色村資源整合,促進鄉村旅遊、農事體驗、養生休閒等多種業態融合發展。四是深化“通武廊”旅遊合作,共建三地旅遊一體化平臺,加快運河尋寶、運河風情、精品文化3條精品旅遊線路開發實現旅遊資訊、資源共用。
圖為永定河國家級濕地公園景色(圖片來源:新華網)
時至今日,武清已構築起“一城兩河、十字軸向”的旅遊發展格局,逐步打響“京津冀市民近郊休閒度假旅遊目的地”品牌。
永定河國家濕地公園已經開放迎客,佔地249公頃,賞綠、觀景、親水、看鳥;南湖綠博園佔地5700畝,全國各地園林景觀,美不勝收;津北森林公園銀杏、國槐、白蠟等樹木8000畝,成為京津冀天然大氧吧。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武清篇
歷經千年,大運河在天津武清段留下多處不可移動的實物遺産,運河河道見證著運河奔流不息,沿岸衙署官倉、會館商鋪訴説著武清舊日的繁華。如今,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橋頭堡的武清,運河邊充滿歐式風情,從歷史到現代,武清都是在“黃金走廊”上,扮演著重要角色。武清的運河故事還在繼續,等我們續寫更精彩的華章!
總策劃谷建華
中國網大運河頻道、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聯合出品
附:
關於《古運回望圖》
《古運回望圖》之創作,旨在弘揚自強不息之民族精神,漕運盛景之再現,貴在推崇厚德載物之中華氣量。
西元新世紀開元之年,華夏再沐朝陽,春風又綠神州。翰墨歌盛世,丹青寄赤心。谷建華先生以振奮民族精神為宗旨,以弘揚運河文化為己任。斥鉅資,募群賢,研史料,重考察,集眾家之才智,請諸師之妙筆,穿越六百年時空,探尋當年漕運盛景。歷時五載,徵修四次,終成《古運回望圖》。
全卷通高83公分,長210公尺,以明代航運鼎盛時期為背景,以運河為主線,自通州始至余杭終,經京津冀嚕蘇浙,四省二市,五大水系,百餘城鎮,浩浩蕩蕩,三千余裏,一氣貫通,氣勢恢宏。畫面兼工帶寫,五色丹青,師法自然。人物景色,勾勒細膩,疏密得體。山水迤麗,柳岸花明,漕艘櫛比,往來如梭,閘壩碼頭,廩粟雲屯,城鎮市井,百態人生,縱觀全卷,三千里漕運風情盡收眼底,五千年華夏文明彰顯其中。正可謂,漕運舟楫之盛,可抵長城之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