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古老的運河講新時代的故事”系列報道之河西務篇

發佈時間: 2020-08-11 13:59:45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佚名 | 責任編輯:

編者按:運河貫南北,文脈承古今。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的大運河,綿延近3200公里,流淌2500多年,串起數十座城。

今年正值大運河申遺成功六週年,由中國網大運河頻道和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共同打造“古老的運河講新時代的故事”系列報道,以“古運新説”為主旨,從杭州出發,過揚州、訪蘇州、抵北京,探尋沿線城市保護、傳承、利用大運河文化的深厚底蘊講述水鄉之畔的時代故事。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河西務篇

河西務——“津門首驛”

圖為《古運回望圖》河西務段采風資料圖

河西務位於北運河西岸,天津市武清區北部,始稱“河西”,初為停泊修船的地方,曾有過“河西塢”之稱。後來成了非常著名的榷稅鈔關,河西務由此正式得名,一直相沿至今。

河西務地處京津水陸要衢,距離京津兩地均是60公里,獨特的區位優勢,造就了其悠久而文明的歷史。自元朝定都北京(時稱大都)開通京杭大運河後,朝廷在此設海運司,領接海道事,進出京城的船隻在此納關稅。朝廷還在此設14座糧倉,為大都城皇糧倉儲重地,常駐朝廷大小官員百餘位,最高級別為正三品,並有軍隊駐紮保衛糧倉及漕運安全。這裡還設置了水路驛站,為朝廷傳遞政策法令的交通要地,被稱為“急衝要”,領蔡村驛、楊村驛、桃花口驛(今北辰),故稱“津門首驛”。

明朝以來,河西務數百年間均被設官置府,從而使這個臨河小鎮逐漸發展成為漕運咽喉、榷稅鈔關和水陸驛站所在。上從國史縣誌,下至詩文典籍,多有對河西務的記述。明代小説家馮夢龍《醒世恒言》中形容河西務:“河西務乃各省出入京都的要路,舟楫聚泊,如螞蟻一般,車音馬跡,日夜不絕”。因其地位顯要、市景繁榮,河西務有了“京東第一鎮”之稱。

圖為《古運回望圖》河西務段采風資料圖

河西務靠臨的這段運河,北起通州南到天津,古稱沽水、潞水,又名白河、自在河、白遂河,隋朝大運河開通後始稱北運河。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北運河失去了漕運的功能。伴隨沿著北運河大堤修築的京津公路的開通,當地依然交通發達,使得河西務不失昔日的繁榮,仍享有“津門首驛”“京東第一鎮”之譽。

出土文物精美見證河西務十四倉的繁華

圖為十四倉位置資料圖

在元代漕運中,京杭大運河有一處重要地點是河西務十四倉,位於如今的天津市武清區境內,是潞水漕渠中途最大的一處漕運遺址。元朝時這裡曾是高層漕運管理機構所在地,也是元大都週邊最大的倉儲基地,鼎盛時期這裡有900間庫房,儲存糧食226萬石,成為元代漕運歷史的重要佐證。目前十四倉遺址整體已原地封存,沒有進行全面發掘,也沒遭到人為破壞,它的真實性、完整性較好。現在武清區河西務鎮附近的東倉、西倉、南倉(含龔莊)、蔡莊(即北倉)四個村莊即當年十四倉舊址。這些古代遺跡和眾多的出土文物是河西務十四倉當年繁榮的有力物證。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河西務篇

據史料記載,每年春暖河開以後到冬天封凍之前,漕船、商船擁擠在河西務十四倉附近的運河岸邊,裝船卸船忙忙碌碌,帆檣如林,船客商賈絡繹不絕。從這裡出土的文物大部分十分精美,包括銅權、鐵權(稱砣)及銅鏡、石硯等。尤以瓷器最為豐富,有龍泉窯,磁州窯,鈞窯等窯係的器皿,包括碗、碟、盞、盆、罐、杯、爐等。另外還有獅、狗及人物等多種工藝品。出土時有的成類放在一起,很像是儲存的商品。這些遺跡足可印證當年這裡是多麼的繁榮。

運河新韻   集市文化

圖為河西務集市資料圖

清代,京杭大運河還是通往世界的黃金水道。運河中不光有運糧的漕船,還有皇家的商船,民間的、外國的商船,大批的洋貨、廣貨、川貨源源不斷運往北京或沿途銷售。河西務成了各類商品集散的大市場,出現了“商民攢集、舟航輻輳、酒店喧闐、貨值充韌”的繁華景象。

集市是民俗文化的活態傳承。在集市上,可以品嘗到當地的特色美食,了解民間的傳統商俗,還能聽到來自不同地域的方言俚語。如今駐足於河西務熱鬧的集市,品嘗傳統風味小吃,依然能找尋到當年運河的特色風貌。

運河美食——舌尖上的河西務

隨著漕運的繁興,當地經濟的發展,河西務的餐飲業也迎來了空前的好機遇。具有河西務地方風味的豆腐腦、切糕、涼粉、茶湯、煎餅、五香花生仁、清真的牛羊雜碎等等應有盡有。值得一提的還有“炸嘎吱盒”和“金邊扣燜兒”。

圖為河西務美食“炸嘎吱盒”資料圖

相傳明朝天啟皇帝品嘗過的“炸嘎吱盒”又叫炸嘎吱,是河西務的一道傳統家常菜。它伴隨京杭大運河而生,歷經人們千百年品味推敲,現在仍舊廣泛流傳。每逢春節很多人家都要做嘎吱盒,為豐盛的節日餐桌增添一份濃郁的地方年味兒。

圖為河西務美食“金邊扣燜兒”資料圖

河西務的“金邊扣燜兒”作為一道地方名吃,已經流傳很久。味道可口,經濟實惠,飯菜兩宜,廣受當地人喜愛,回族和漢族的餐廳飯店都可點到這道名吃。據説,這“金邊扣燜兒”的名字還是乾隆皇帝御賜的呢!

近些年來,河西務鎮發展越發繁榮,各地定居河西務的人也多了起來。除了傳統小吃,各地的美食也被引入河西務。川菜、魯菜、粵菜、湘菜……中國“八大菜係”在河西務均可以品嘗到。

打造歷史生態旅遊線路,展現千年運河的古韻今風

圖為新時代運河河西務段資料圖

河西務區位優勢明顯,距離北京和天津都很近,隨著京津冀一體化的推進,近年來,河西務在融入北京發展的關鍵進程中,以“先鋒猛將”的角色定位衝在前列,在“人、産、城”融合方面值得期待。

河西務將發揮“京杭大運河、輕軌G95環線、京津冀協同微中心”的交通區位優勢,協同河西務蔓藤式、點狀空間結構佈局的規劃思路,以其現有工業園區、養老社區、卓達開發片區為依託,讓大棚生態農業、十四倉、十三衙門等文化古跡與生態建設、文旅開發充分融合,併發展生物醫藥、高端科技産業。

圖為河西務城市資料圖

2019年7月,天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佈了關於《天津市促進旅遊業發展兩年行動計劃(2019—2020年)》。

計劃提出,積極融入大運河、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深入挖掘大運河天津段、黃崖關長城文化遺産。做好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科學合理開發楊柳青古鎮、陳官屯古鎮及南北運河沿線文化旅遊資源,打造北運河武清段歷史與生態旅遊線路,充分展現千年運河的古韻今風。

河西務作為北運河武清段重要的節點,當地旅遊資源豐富。在2019年,還舉辦了武清河西務首屆老北京廟會暨民俗文化節,各類民俗演出精彩紛呈,舞龍舞獅、民間絕活、遊樂嘉年華、非遺表演空降現場,品嘗民俗小吃,暢遊民俗廟會,體驗傳統文化,讓河西務這個小鎮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經濟完美結合。

隨著2018年河西務大沙河公交樞紐站投入運營,標誌著京津冀交通互聯互通發展實現新的突破。該站不僅可以和市區交通樞紐實現無縫對接,還貫通京津冀公交線路,為三地百姓出行提供極大便利,對加強通武廊區域合作,加快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河西務篇

一條大運河,半部中國史。如今,在新時代,大運河作為一條“文化玉帶”串聯起沿岸無數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産,為經濟社會發展賦予新的能量。河西務作為大運河天津段的運河重點規劃段,既有市級的任務部署,又有區級的規劃實施,相信不久的將來,北運河將重新往日繁華,就讓我們大家共同期待它帶給我們的新運河故事吧!

總策劃谷建華

中國網大運河頻道、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聯合出品


附:

關於《古運回望圖》

《古運回望圖》之創作,旨在弘揚自強不息之民族精神,漕運盛景之再現,貴在推崇厚德載物之中華氣量。

西元新世紀開元之年,華夏再沐朝陽,春風又綠神州。翰墨歌盛世,丹青寄赤心。谷建華先生以振奮民族精神為宗旨,以弘揚運河文化為己任。斥鉅資,募群賢,研史料,重考察,集眾家之才智,請諸師之妙筆,穿越六百年時空,探尋當年漕運盛景。歷時五載,徵修四次,終成《古運回望圖》。

全卷通高83公分,長210公尺,以明代航運鼎盛時期為背景,以運河為主線,自通州始至余杭終,經京津冀嚕蘇浙,四省二市,五大水系,百餘城鎮,浩浩蕩蕩,三千余裏,一氣貫通,氣勢恢宏。畫面兼工帶寫,五色丹青,師法自然。人物景色,勾勒細膩,疏密得體。山水迤麗,柳岸花明,漕艘櫛比,往來如梭,閘壩碼頭,廩粟雲屯,城鎮市井,百態人生,縱觀全卷,三千里漕運風情盡收眼底,五千年華夏文明彰顯其中。正可謂,漕運舟楫之盛,可抵長城之雄!

推薦閱讀
建立治理聯盟 杭湖(京杭運河·苕溪)流域共治啟動 為進一步統籌推進京杭運河、苕溪流域水環境、水資源、水生態綜合治理,10月10日上午,在東苕溪湘溪大閘,杭州市余杭區與德清縣聯合舉辦杭湖(運河、苕溪)流域共治啟動儀式。
大運河畔 新地標 10月10日,位於拱墅區大運河中央公園核心區的運河大劇院正在披上“銀裝”,這座大運河畔的藝術殿堂主體工程已完工,幕墻及室內外裝修也已完成80%以上,預計可在明年3月竣工交付。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十“正陽門(上)” 正陽門俗稱“前門”,位於內城中段中央,是明、清兩朝北京內城的正南門。高達九丈為內城城門之首,是皇家車轎出入之地。
國家文物局等部門印發《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專項規劃》 《規劃》堅持以文化和生態保護為引領,著力強化文化遺産保護傳承能力建設,創新文化遺産傳承利用機制,構建大運河國家記憶體系,助力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和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大運河成為新時代宣傳中國形象、展示中華文明、彰顯文化自信的亮麗名片。《規劃》明確了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原則,一是堅持價值主導、核心引領,挖掘闡釋大運河蘊含的愛國精神、民族精神、文化態度和思想智慧,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社會司主要負責人介紹,為貫徹落實《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以下分別簡稱《規劃綱要》《建設方案》),統籌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聯合國家文物局、水利部、生態環境部、文化和旅遊部分別編制了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河道水系治理管護、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4個專項規劃,指導沿線省(市)編制了8個地方實施規劃。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