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獨家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九“崇文門(下)”

發佈時間: 2020-10-10 09:52:31 | 來源: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緣于“北京是運河漂來的”,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在費孝通等領導、專家的指導與關懷下組織書畫家、專家、學者三百餘人,耗資逾千萬元,歷時八年組織創作了《京門九衢圖》及《古運回望圖》姊妹篇。主創團隊成員83每人平均為國家頂級畫家,採用中國傳統繪畫的長卷形式進行創作和表現,以“工兼寫”的手法,還原康乾盛世老北京城各城門的功能作用和規劃藝術,採用由外觀內的方式,以通州大運河入通惠河過西便門講起,繞皇城後至廣安門結束。

崇文門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九“崇文門(下)”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崇文門篇鑒賞

崇文門—作用

明永樂十七年(1419年)城門改建,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建成。明正統四年(1439年)重修並加築甕城,改名崇文門,取《易經》"文明以建""其得剛健而文明"之意,與宣武門相對稱,左文右武。崇文門既是走酒車的門,又是收稅的地方。明清時將京師稅務衙門設於此地,徵收商稅,其稅收居全國之首,因此又叫“稅門”。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九“崇文門(下)”

圖為《京門九衢圖》-專家共同參與討價認定會留影

崇文門—歷史溯源

元大都城是用土夯成的(上古叫做“版築”),下寬上窄,巍然屹立。開始建築于1267年(元至元四年),完成于1276年(至元十三年),整整十個年頭。因為是用土夯成的,於是産生了如何防止雨水沖刷城土的問題,後來用千戶(官名)王慶瑞建議,“以葦排編,自下徹上”。就是用葦簾子自下往上覆蓋,像人穿蓑衣一樣,簡稱葦城或蓑城,並在文明門外設立了陰場。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九“崇文門(下)”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崇文門篇鑒賞

《析津志》載:每年都要“收葦以蓑城”,達“百萬”(擔)之多。崇文區內的草廠頭條到十條,南、北、中蘆草園(原名蘆葦園)等地名,都與元朝的收葦場有關。後來由於元朝發生皇位之爭,守城一方恐怕對方用火攻城,乃撤去葦簾。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九“崇文門(下)”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元大都為什麼開十一個門,南三北二,東西各三,正史上無記載。元末明初寫成的《農田余話》(著者不詳)説,“燕城係劉太保定制,凡十一門,作哪吒城三頭六臂兩足”的形狀。稍後的張昱也寫道:“大都週遭十一門,草苫土築哪吒城。”似此,十一門是採用傳説中哪吒形象的象徵了。進城三門是“三頭”,北城二門是“雙足”,東西各三門是“六臂”。“幢幢十一門,車馬如雲煙”(清乃賢著《金臺集》),可見大都是非常熱鬧的。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九“崇文門(下)”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崇文門篇鑒賞

大都設計為十一個城門的“劉太保”就是劉秉忠。他當過和尚,法號子聰,做官後改名劉秉忠。元朝最高統治者是信佛教的。劉由一個叫海雲的和尚介紹,見到了還未繼承皇位的忽必烈。劉跟著忽必烈打雲南,伐南宋,很受忽必烈重視。忽必烈奪得皇位後,封劉為太保,參與國家大事。劉秉忠雖是佛教徒,但精心研究道家的學説,對於《易經》的太極、兩儀、四象、八卦,宋代邵雍《經世書》中的“先天象數”都津津樂道。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九“崇文門(下)”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建築大都城時,尤其在規劃設計方面,他是主要負責人之一。所以,他為迎合元朝最高統治者“國運綿長”的狂妄、迷信心理,為發揮自己的理論,施展自己的抱負,從城門數目的設計上,來宣揚毫無根據的“神道設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劉死後葬在盧溝橋。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九“崇文門(下)”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崇文門篇鑒賞

崇文門(文明門)

元朝的文明門,在當時又叫哈達門。《日下舊聞考》引《析津志》説:“哈達大王府在門內,因名之。”哈達大王為何許人,已不可考。“哈達”又訛傳諧音為“哈大”、“哈德”,直到解放前還有哈德門牌香煙。在元朝,哈達門這種稱呼,已超過了文明門。一些知識分子在寫作時,認為“哈達”、“哈大”不夠文雅,一方面利用它的諧音,一方面利用文明門在南城東端的地理位置,寫成“海岱門”。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九“崇文門(下)”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明朝人蔣一葵寫的《長安客話》説:“泰山、渤海俱都城東盡境,元時以‘海岱’名門取此。”海,即渤海、東海;岱,即岱宗,岱宗即泰山。唐詩人杜甫《望岳》就有“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的詩句。這兩個地方都在東方,解釋的較有道理。到了清乾隆時,楊從清著的《北京形勢大略》又説:(崇文門)“又曰海岱,言山陬海皆梯航納貢,稅課司在焉。”這只是從明朝人史玄《舊京遺事》上“京師九門,皆有課稅,而統于崇文一司”一語而來。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九“崇文門(下)”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崇文門篇鑒賞

由於崇文門有個總課稅司,就把“海岱”解釋為“山陬海耀”,這是極為牽強的。但不管對“海岱”二字的解釋如何,明清的文人雅士,甚至最高統治者都往往不用“文明”、“崇文”、而用“海岱”。從元到清不斷有達官名士,居住在崇文門一帶。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九“崇文門(下)”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宸垣識略》載:元朝御史王儼在文明門外東南裏許,築有別墅,“園地構築,甲諸邸第”,更有一座“水木清華亭”,尤為出眾。當時人許有壬記雲:登上此亭“北瞻闉(城門),五雲杳靄;西望舳艫(指通惠河上船隻),泛泛于煙波浩渺、雲樹參差之間”。可見當時文明門附近的盛況。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九“崇文門(下)”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崇文門篇鑒賞

被賜謚為“文正”的雍正進士、東閣大學士加太子太保的劉統勳(按清朝的謚法,“文正”最難、最少),乾隆賜他禦制詩是“海岱高門第”,意思説劉是住在海岱門的一戶高貴人家。《水曹清暇錄》又記書法家張照(字得天)也住在崇文門外,“展宇宏深,有楠木廳”,極為講究。不過,清朝時代的崇文門,已不是元大都的南城城址和明朝初期的都城最南端,而是變成較為熱鬧的內城了。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九“崇文門(下)”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崇文門—稅局

清朝入關以後,在城建上沿襲明制。它為了調劑在京滿人官吏的收入,“京師九門,皆有課稅,而統于崇文一司”(見明史玄《舊京遺事》)。起初在《戶部稅則》中規定,行李不在納稅之列,“然而外吏人都,往往有應納稅之物,如續綢緞布等”。於是“徵私錢以為免稅之資”,甚至“雖無貨亦徵之矣”。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九“崇文門(下)”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崇文門篇鑒賞

清陳康棋《郎潛紀聞》載:“吳江陸中丞以山東布政使陛見,關吏(指崇文門稅局)所索過奢,公實不能與,乃置衣被于外,攜一仆前行,曰:‘我有身耳,何稅為!’既入,從故人借衾褥,事竣還之而去。”課稅時,手續繁多,盤問備至,延誤時日。一般小商販,也須排隊等候。天長日久,小商販想出一個辦法;根據自己貨物多少,把稅款插在帽沿上,走到關口,關吏取下銀錢,立即放行。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九“崇文門(下)”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崇文門—基督教會崇文門堂

崇文門堂建築風格別具特色。整座教堂佔地面積為 8246平方米,堂內分為正、副兩堂,正堂設有四百多個座位,副堂有三百多個座位,中間有可以上下活動的閘板相隔,既可分開,亦可聯用。禮拜堂呈圓形,整體為木製雙層傘形結構,建築風格極為獨特別致。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九“崇文門(下)”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崇文門篇鑒賞

教堂最初建成時,外觀和現在一樣,只是規模比較小,僅能容納四五百人聚會。隨著教會信徒人數的不斷增加, 1880年衛理公會在原址重建教堂, 1882年新堂落成。該堂于 1900年夏,在義和團運動中被焚燬, 1902年清政府撥款重建亞斯立堂,于 1904年春建成。此即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這座禮拜堂。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九“崇文門(下)”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當時亞斯立堂除擁有教堂及辦公室、牧師住宅 (均在後溝衚同 2號、 3號 )外,還有孝順衚同 1至 2號房産,崇內大街 43號樓房及三塊墓地。隨著教會各項工作的開展,衛理公會又在禮拜堂周圍相繼建成同仁醫院、婦嬰醫院,匯文幼兒園、匯文小學、匯文中學、慕貞女中、護士學校,以及匯文大學 (後合併于燕京大學 )、匯文神學院 (後改名北京神學院 )等。

長卷內容摘要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九“崇文門(下)”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

《京門九衢圖》所展現的老北京城以宮城為核心,宮城中的中軸線縱貫南北,在中軸線兩側,一些壇廟、寺觀、苑林、府第、衚同以及大片四合院民居依次對稱佈局。格局嚴謹、層次分明形成了這座著名都城獨具特色的整體風貌。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九“崇文門(下)”

圖為《京門九衢圖》-老北京城門創作資料用圖

經過元、明、清三代發展形成的這座都城,是歷史文化、科技藝術和建築藝術巧妙結合的集中體現,是勞動人民智慧創造的結晶,是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産。

作者介紹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九“崇文門(下)”

      谷建華,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北京市政協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委員,北京市通州區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政協委員。

     中國網大運河頻道主編,大運河文創産品聯盟主席,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大運河翰林民俗博物館館長,東方康橋瀚林華馨教育集團董事。

     為續接千年曆史文脈,傳承五千年厚重文化,自1997年始,谷建華先生先後組織創作了《迎香港回歸百米長卷》《迎澳門回歸書畫百米長卷》《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50週年》《紀念老舍先生百年誕辰》《京門九衢圖》《古運回望圖》及《重遊運河圖》等七項浩大的文化工程。因其曾對京杭大運河文化作出突出貢獻,被新華通訊社授予“運河之子”的榮譽稱號。

    《古運回望圖》長卷是明代中興時期歷史橫切面的真實寫照,以詳實的歷史資料為基礎,生動的再現了明代京杭大運河兩岸綿延約1800公里沿線的航運、河道管理、農業、手工業、工商業、民俗等繁華景象。

    《京門九衢圖》取材于康乾盛世的北京城,以中國傳統繪畫“工兼寫”的手法,藝術地再現了六朝古都北京“內九外七皇城四”二十個城門樓以城墻和護城河為紐帶聯結起來的建築格局,展現清王朝鼎盛時期(康乾盛世)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建築、體育、民俗等方面壯麗廣闊的場景面貌。

 

 

 

 

 

 

 

 

 

推薦閱讀
建立治理聯盟 杭湖(京杭運河·苕溪)流域共治啟動 為進一步統籌推進京杭運河、苕溪流域水環境、水資源、水生態綜合治理,10月10日上午,在東苕溪湘溪大閘,杭州市余杭區與德清縣聯合舉辦杭湖(運河、苕溪)流域共治啟動儀式。
大運河畔 新地標 10月10日,位於拱墅區大運河中央公園核心區的運河大劇院正在披上“銀裝”,這座大運河畔的藝術殿堂主體工程已完工,幕墻及室內外裝修也已完成80%以上,預計可在明年3月竣工交付。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十“正陽門(上)” 正陽門俗稱“前門”,位於內城中段中央,是明、清兩朝北京內城的正南門。高達九丈為內城城門之首,是皇家車轎出入之地。
國家文物局等部門印發《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專項規劃》 《規劃》堅持以文化和生態保護為引領,著力強化文化遺産保護傳承能力建設,創新文化遺産傳承利用機制,構建大運河國家記憶體系,助力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和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大運河成為新時代宣傳中國形象、展示中華文明、彰顯文化自信的亮麗名片。《規劃》明確了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原則,一是堅持價值主導、核心引領,挖掘闡釋大運河蘊含的愛國精神、民族精神、文化態度和思想智慧,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社會司主要負責人介紹,為貫徹落實《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以下分別簡稱《規劃綱要》《建設方案》),統籌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聯合國家文物局、水利部、生態環境部、文化和旅遊部分別編制了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河道水系治理管護、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4個專項規劃,指導沿線省(市)編制了8個地方實施規劃。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