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常州新北區奔牛鎮打造“融·美”大運河黨建文化示範帶

發佈時間: 2020-07-31 09:54:28 | 來源: 新華日報 | 作者: 李晗芬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建運河驛站揚古韻新風

加快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既是中央一項重大決策部署,也是實現傳承運河文化、繁榮振興古鎮的一次歷史性機遇。常州市新北區奔牛鎮以“弘揚運河精神,重塑運河文化”為目標,通過建運河驛站、揚古韻新風,創立“融·美”大運河文化帶黨建品牌。

建立“紅色聯盟”,構建區域化黨建共同體。奔牛鎮按照“組織共建、資源共用、活動共辦、事務共商、人才共育、制度共創、文化共興、服務共進”八大原則,成立大運河黨建聯盟,搭建具有時代特徵、地方特色的區域化黨建綜合平臺。同步建立聯盟議事制度和主題活動制度,圍繞“講好運河故事,弘揚運河文化”主題,以活動促交流,把黨建共建成效轉化為大運河文化帶發展的強大動力。今年5月,奔牛鎮黨委與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常州市分公司黨委進行黨建結對共建,依託奔牛新市、祁家和東橋等運河沿線農村基層黨組織,以黨建引領電商,依託“一園一聯盟一基地”助推“土貨入城”,解決農産品“賣難賣賤”問題,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構築“紅色堡壘”,打造一體化黨建生態圈。用好“融”字訣,以陣地為珠,以運河為線,進一步挖掘、融合奔牛歷史、運河文化、紅色資源、教育資源和黨建資源,繪製奔牛紅色地圖,打造涵蓋奔牛廉政公園、中街社區紅河驛站、新市紅色教育基地、水韻祁家鄉村振興示範點、奔牛高中黨員活動室和奔牛郵局勞模工作室等多點連線的奔牛黨性教育陣地線路圖,通過“黨建融産業”“黨建融治理”“黨建融文化”,打造一幅“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鄉村新畫卷。

發動“紅色引擎”,創新黨員教育管理形式。挖掘“基因式”文化,潤澤黨性教育。大運河奔牛段沿線存留大量歷史建築和革命遺址,奔牛鎮計劃將部分遺址改造成紅色歷史文化陳列館和黨建示範園,引導廣大黨員幹部重溫紅色歷史,傳承紅色基因。探索“融入式”黨建,推動黨員服務轉變。以“網格化管理+分區域執法”模式,將資訊系統覆蓋到每一個陣地、每一個支部、每一位黨員,積極探索並實現黨內關懷融入網格、黨員管理融入網格、便民服務融入網格、區域化黨建融入網格的“融入式”黨建新模式,推動黨員服務新轉變。打造“鏈條式”培養,促進年輕幹部成長。以大運河黨建文化示範帶核心區作為活動主陣地,開設“運河畔·青年説”論壇,通過分享奔牛故事、交流工作感悟、傳授經驗做法等形式,創新學習交流新平臺,實現年輕黨員幹部能力提升。

推薦閱讀
河北青縣:大運河荒灘變身生態公園 8月1日拍攝的青縣運河灘地生態修復示範區(無人機照片)。河北省青縣運河灘地生態修復示範區原是城區北部大運河沿線的一處荒灘。近年來,青縣全面推進大運河沿線生態修復工程,通過河道清淤、拆遷拆違、垃圾清理等措施,將這裡打造成面積200余畝的生態公園,假山、湖泊、甬路、廣場等休閒景觀錯落有致,于2019年投入使用。
京杭運河淮安段過閘難基本解決 為應對蘇北運河低水位應急保通工作,省水利廳根據旱情、航道水位、待閘船舶數量等情況,加強用水管理,控制沿運用水,實行錯峰調度,在保障城鄉居民生活、重點工業用水需求的同時,兼顧維持了蘇北運河航運水位。“船舶過閘難,難在水位低,現在這個問題基本被解決了,水位上升,我們心裏就有了底,相信還在積壓的船舶,會在最快時間被陸續安排過閘。8月3日18時30分,京杭運河淮安船閘上游水位9.5米,下游水位6.4米,高於最低通航水位0.4米,上下行待閘船隊81個、貨輪1699艘,共約2500艘,較最高峰時下降3500余艘。
常州新北區奔牛鎮打造“融·美”大運河黨建文化示範帶 建立“紅色聯盟”,構建區域化黨建共同體。探索“融入式”黨建,推動黨員服務轉變。構築“紅色堡壘”,打造一體化黨建生態圈。
鶴壁大運河文化帶項目集中開工 其中,投資5億元以上項目3個,包括浚縣黎陽故城森林公園項目、淇縣全域旅遊集散中心項目、鄭濟高鐵滑縣浚縣站浚縣片區綜合樞紐停車場及聯絡通道等建設項目。據悉,浚縣擁有類型豐富的大運河遺産,涵蓋水工遺存、附屬遺存、相關遺産3個大類,其中黎陽故城、黎陽倉、浚縣古城等已被納入《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2020年07月31日07:43來源:大河網訊(河南日報記者郭戈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秦川)7月29日,鶴壁市2020年大運河文化帶項目暨浚縣古城文化遺産保護傳承項目集中開工儀式在浚縣舉行。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