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獨家
         

“古老的運河講新時代的故事”系列報道之天津篇

發佈時間: 2020-07-29 11:51:44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佚名 | 責任編輯:

 編者按:運河貫南北,文脈承古今。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的大運河,綿延近3200公里,流淌2500多年,串起數十座城。

今年正值大運河申遺成功六週年,由中國網大運河頻道和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共同打造“古老的運河講新時代的故事”系列報道,以“古運新説”為主旨,從杭州出發,過揚州、訪蘇州、抵北京,探尋沿線城市保護、傳承、利用大運河文化的深厚底蘊講述水鄉之畔的時代故事。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天津篇

天津——大運河載來的城市‍

 

圖為《古運回望圖》天津段采風資料圖

“天津”,簡稱“津”,意為天子渡河的地方,別名“津沽”“津門”等。天津始於隋朝大運河的開通,隋唐時期被稱為“三會海口”,宋代此地被稱為“尼姑海口”。金代在直沽設“直沽寨”,元朝設“海津鎮”,是軍事重鎮和漕糧轉運中心。元朝統一南北之後,定首都在大都城,將經濟重心南方的各種物産調到政治重心北方的大都,兼行海運和河運,都必須在直沽轉運或接運經白河(今北運河)達通州。這裡檣連帆疊,舳艫蔽水,加上附近又開闢鹽池制鹽,為朝廷重點管理區域,元延祐三年(1316年)於此設置海津鎮。

到了明代,朱棣奪得皇位後將首都遷到北京,天津的地位因為漕運重要起來。1404年,朱棣在三岔河口築城墻,設立天津衛,運河南北全線疏浚通航,朝廷決定停止海運,把運河作為漕運的主要渠道,大量的人流物流在此集散。

那個時候的天津,大運河上糧艘商舶,魚貫而進,幾無虛日,成為溝通京師與江南的經濟政治重地,豪商巨賈、顯貴達人與碼頭伕役、文學藝人等雲集。

 

圖為《古運回望圖》天津段采風資料圖

京杭大運河天津段南起靜海九宣閘,北至武清木廠閘,由南運河段和北運河段組成。流經靜海、西青、南開、紅橋、河北、北辰、武清七個區。京杭大運河天津段總長約195.5公里,包括北運河和南運河兩個區段,在三岔河口與海河相連通,其中列入世界文化遺産的河道遺産為北、南運河三岔河口段,全長約71公里。

大運河天津段歷史上留下眾多不可移動的實物遺産,館藏文物及歷史文物,運河沿岸有武清郊野公園、北運河休閒驛站、三岔河口等旅遊景區。其中最著名的是建在三岔河口永樂橋上的“天津之眼”摩天輪,它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建在橋樑上的摩天輪。

先有三岔河口後有天津衛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天津篇“三岔河口”

天津是因運河而興,因漕運而繁榮起來的歷史古城。它總攬河運和漕運,運輸業、農漁業、工商業和制鹽業都十分發達,其形成離不開一個地方——三岔河口,所謂的三岔河口,就是海河、北運河和南運河在天津的交匯處,三岔河口是天津這座城市發展的歷史見證,被譽為“天津搖籃”,人們俗稱“先有三岔河口,後有天津衛”,因為古代都是走水路沿河遷移、定居,在隋煬帝開鑿運河以後,天津逐漸吸引了大量移民來此聚居,漕運樞紐讓以三岔河口為中心的天津成為了商貿重鎮。“三岔口停船口,南北運河海河口;貨船拉著鹽糧來,貨船拉著金銀走;九河下梢天津衛,風水都在船上頭。”這句民諺真實地記錄了三岔河口的繁忙景象。

圖為新時代運河天津段三岔河口資料圖

隨著三岔河口地區改造開發的深入推進,特別是世界唯一建在橋上的摩天輪——永樂橋摩天輪的建成營運,三岔河口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成為天津的文化象徵。

永樂橋摩天輪被老百姓親切的稱為“天津之眼”,于2009年4月正式開放迎接遊客。摩天輪外挂裝48個360度透明座艙,每個座艙可乘坐8個人,可同時供384人觀光遊覽。

從建成伊始,永樂橋“天津之眼”摩天輪便成為天津市地標性建築,2009年被評為“全國六十大標誌性建築”之一。帶動了天津母親河乃至整個城市經濟、文化和旅遊觀光業的發展。配合海河遊船線路,形成了新的海河一日遊必到網紅“打卡”處,吸引了更多國內外遊客來津觀光旅遊,展現了天津新的旅遊面貌。

目前,工業博物館、堤岸休閒區等在三岔河口地區相繼建成,為這裡帶來文化、休閒、遊藝、觀光、商業、居住等多種業態,三岔河口重現舊日繁華。

天津三絕——品嘗美食中的“運河文化”

天津是我國歷史非常悠久的一個古城,而且至今還保留著因運河而來的很多歷史悠久的傳統美食,其中有三種美食號稱是“天津三絕”,每一位天津人都為之驕傲,甚至享譽國內外。

 

圖為狗不理包子資料圖

第一絕,狗不理包子。説起狗不理包子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是天津最有名的傳統小吃,也是去天津必吃的風味美食。狗不理包子之所以取這名還有個小故事,狗不理包子鋪原名德聚號,店主叫高貴友,乳名狗子,包子好吃自然熱賣,忙起來都顧不上説話,於是大家開玩笑説“狗子賣包子,一概不理”,時間長了,就被熱稱為這個名字了。正宗的狗不理包子褶花勻稱,面皮鬆軟,內餡非常鮮美可口,每一口都是享受。

 

圖為十八街麻花資料圖

第二絕,十八街麻花。十八街麻花是天津最有名的“中華老字號”,因為它最早坐落在大沽南路十八街處,所以人們都習慣稱它是十八街麻花。傳統的十八街麻花不僅色澤金黃,而且吃起來香酥可口,吃了根本停不下來。

 

圖為耳朵眼炸糕資料圖

第三絕,耳朵眼炸糕。耳朵眼炸糕更是一道歷史悠久的天津小吃,據説在光緒年間因店舖緊靠耳朵眼衚同,所以得名為耳朵眼炸糕。它主要是用糯米作面皮,裹上滿滿的紅豆餡,然後在油鍋中炸制金黃酥脆,吃起來特別香甜可口。

保護傳承運河文化彰顯運河新魅力

圖為新時代運河天津段資料圖   來源:新華網

近年來,天津積極進行保護性開發利用,建成了一批以大運河為主題主線的北運河郊野公園、北運河桃花堤、天子津渡遺址公園、禦河景觀、陳官屯運河文化博物館等主題鮮明、各具特色的文化公園。為充分挖掘大運河文化旅遊資源,天津武清區投入大量資金對北運河開展築坡、景觀綠化、節點建設等工作,積極打造旅遊帶,沿線目前已建成北運河休閒旅遊驛站、潞水櫻花園、濕地百草園等多個精品節點。以“生態觀光、郊野體驗、休閒度假”為特色的北運河旅遊帶正在形成,成為人們郊野生態休閒遊的重要首選之地。

在對運河文化帶進行建設的同時,天津也注意加強對運河本體及沿線文化遺産的保護和傳承工作,通過深入普查大運河沿岸文物資源和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形成了完善的保護單位和名錄體系。依託大運河厚重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積澱,將運河沿岸非遺項目通過展覽、論壇、演出等形式集中展示,提升了社會和廣大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認知水準,增強了保護意識,使運河沿岸非物質文化遺産得到有效宣傳、保護與傳承。

規劃先行以運河文化建設帶動周邊發展

圖為新時代運河天津段資料圖

2019年12月,《天津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20—2035年)》(徵求意見稿)公佈。規劃提出,依託運河文化遺産和資源,天津要推動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打造運河重要節點,全力構建以點帶面、以面帶全、以節點集聚要素資源,輻射帶動周邊的發展格局。

通過強化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治理、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等措施,全面展示運河文化魅力,構築京津文化高地。加強對重點長城段落的維護修繕,組織專門力量研究與挖掘歷史文化底蘊,主動融入天津市文化旅遊業發展中,擴大天津歷史文化影響力。傳承歷史文脈,彰顯天津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與多元並蓄的地域文化特色,建設富有文化魅力與現代活力的和諧宜居城市。完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全面保護天津市歷史文化資源。在城市與市域兩個層面加強文化遺産保護傳承與合理利用。同時,形成“一城、雙區、兩帶、多點”的整體保護結構,形成“一帶多片,中西融合”的城市空間格局。

可喜的是,上述規劃內容,已被列入《關於天津市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中,相信在不遠的將來,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天津非物質文化遺産館和天津運河博物館都將在天津綻放獨特的光芒。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天津篇

“江南北國脈相牽,隋代千年水瀠漣。”如今,天津這座運河之城在運河的歷史文化和現代文明中已經找到新的平衡點,為文化産業和旅遊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養料,以嶄新的姿態彰顯運河的新魅力。期待運河天津段帶給我們更多新鮮的運河故事,我們也將一起領略運河的迷人魅力。

 

總策劃谷建華

中國網大運河頻道、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聯合出品

 

附:

關於《古運回望圖》

《古運回望圖》之創作,旨在弘揚自強不息之民族精神,漕運盛景之再現,貴在推崇厚德載物之中華氣量。

西元新世紀開元之年,華夏再沐朝陽,春風又綠神州。翰墨歌盛世,丹青寄赤心。谷建華先生以振奮民族精神為宗旨,以弘揚運河文化為己任。斥鉅資,募群賢,研史料,重考察,集眾家之才智,請諸師之妙筆,穿越六百年時空,探尋當年漕運盛景。歷時五載,徵修四次,終成《古運回望圖》。

全卷通高83公分,長210公尺,以明代航運鼎盛時期為背景,以運河為主線,自通州始至余杭終,經京津冀嚕蘇浙,四省二市,五大水系,百餘城鎮,浩浩蕩蕩,三千余裏,一氣貫通,氣勢恢宏。畫面兼工帶寫,五色丹青,師法自然。人物景色,勾勒細膩,疏密得體。山水迤麗,柳岸花明,漕艘櫛比,往來如梭,閘壩碼頭,廩粟雲屯,城鎮市井,百態人生,縱觀全卷,三千里漕運風情盡收眼底,五千年華夏文明彰顯其中。正可謂,漕運舟楫之盛,可抵長城之雄!

 

推薦閱讀
吃透大運河 他們用鏡頭“語言”探索大運河的美食文化 這個暑期,揚州大學“運河美食傳承者”實踐團隊在大運河江蘇段蘇州、無錫、揚州等城市進行實地調研,聚焦運河沿線美食,用獨特的鏡頭“語言”呈現不一樣的運河文化魅力。
江蘇省大運河(淮安)文旅基金管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召開 為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和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儘快統籌整合資源,加快推動江蘇省大運河(淮安)文化旅遊發展基金設立,8月11日上午,市長陳之常主持召開江蘇省大運河(淮安)文化旅遊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市領導顧坤、孫虎參加會議。
廊坊市開展大運河綜合治理暨公益保護專項行動 8月5日,市檢察院聯合市河長制辦公室,組織市水利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在香河縣開展了京杭大運河廊坊段(北運河)綜合治理暨公益保護專項行動,更好地對京杭大運河廊坊段實施精准保護。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四“德勝門(下)” 沿內城西墻北折有北城門戶之一的德勝門。內城北墻無中門,僅辟兩座旁門。一個在西叫“德勝門”,一個在東叫“安定門”,歷來被看做北京城最重要的防禦之門。德勝門是通往塞北的重要門戶,軍隊出征往往走此門,又被人們稱為“軍門”,寓意“得勝回朝”。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