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杭州“國球中心”主體落成大運河亞運公園明年3月交付驗收

發佈時間: 2020-07-27 09:28:52 | 來源: 杭州日報 | 作者: 黃冉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杭州亞運場館建設又有新進展!

23日上午10點45分,拱墅區大運河亞運公園在建的乒乓球館施工現場,隨著最後一塊網架緩緩吊起,落在屋頂,至此,網架吊裝全面完成,杭州的“國球中心”屋面鋼網順利合龍。

乒乓球館建築面積約2.1萬平方米,分為三層,地下一層,地上二層,共設約7000座觀眾席,被民間稱為杭州的“國球中心”。

建築造型由美國ATS團隊設計,取自良渚文化的“玉琮”。外立面色彩和亞運吉祥物“琮琮”一致,採用黃色陽極氧化鋁和斜交網格玻璃幕墻構成。屋面鋼架最長跨度約130米,比賽場地跨度約90米,共計15個單元,4201根桿件,網架部分為570噸,總用鋼量為2500噸,上部為空間網架結構、下部為單層變曲面彎扭斜交網格結構,設計造型複雜,施工難度大。網架安裝採用分塊吊裝的方法進行施工,先分成15個單元進行地面拼裝,搭設臨時支撐,再開始吊裝就位,先安裝內圈,再安裝外圈,每個單元重量在25噸-46噸,歷時近3個月。

在建設過程中,該項目實施全過程BIM指導。簡單來説,BIM就是建築資訊模型,通過這種方式指導建設,這在亞運場館中為數極少。

大運河亞運公園由拱墅區政府主持建設,作為2022年杭州亞運會53個競技場館之一,也是集公園、場館、商業于一體的運動綜合體,由藍城集團負責運營。

大運河亞運公園佔地701畝,總建築面積約18.5萬平方米,總投資約28億元。項目配套完善,除乒乓球館外,還包括5000座的“杭州傘”(杭州亞運會曲棍球比賽場)、亞運廣場、全民健身中心、下穿廣場等,園區內還設有3.6公里跑道、1.3萬平方米人工湖、1.6公里城市河道,滿足各類體育項目需求。大運河亞運公園還將秉承科技亞運理念,打造智慧場館。

據悉,大運河亞運公園計劃于2021年3月完成主體驗收。

(文章來源:全球起重機械網)

推薦閱讀
杭州“國球中心”主體落成大運河亞運公園明年3月交付驗收 23日上午10點45分,拱墅區大運河亞運公園在建的乒乓球館施工現場,隨著最後一塊網架緩緩吊起,落在屋頂,至此,網架吊裝全面完成,杭州的“國球中心”屋面鋼網順利合龍。大運河亞運公園由拱墅區政府主持建設,作為2022年杭州亞運會53個競技場館之一,也是集公園、場館、商業于一體的運動綜合體,由藍城集團負責運營。乒乓球館建築面積約2.1萬平方米,分為三層,地下一層,地上二層,共設約7000座觀眾席,被民間稱為杭州的“國球中心”。
大運河迎來中外景觀設計團隊,未來將恢復古碼頭 今年6月,北京城市副中心管理委員會、北京市規劃自然委與通州區政府公開向全球開展徵集,對溫榆河和大運河副中心範圍內長約17公里,包含部分兩岸建築、綠地、橋梁及公共空間等面積約11.66平方公里進行整體設計和景觀提升,結合大運河5A級景區建設,整合“三廟一塔”景區、運河公園、大運河森林公園等沿岸文化旅遊資源。此次設計要求重點設計運河奧體公園慢行橋、城市綠心慢行橋、大運河森林公園(甘棠閘)慢行橋三座近期可建設橋梁景觀方案。記者今天(7月24日)從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獲悉,北京城市副中心大運河沿線景觀風貌設計方案徵集活動有了新進展,3個優秀團隊從57個團隊中脫穎而出併入圍。
大運河沿線將科學再現古碼頭 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和荷蘭MVRDV事務所聯合體,以及法國岱禾和天津大學城市規劃設計院、天津大學建築設計院聯合體等3家設計團隊,從57家應徵團隊中脫穎而出,將參與大運河沿線景觀風貌設計,為講好大運河故事、擦亮大運河金名片而努力。北京城市副中心大運河沿線景觀風貌設計方案徵集活動有了新進展。
河北滄縣:悠悠運河水美麗鄉村入畫來 農民不僅在經濟結構調整中得到了實惠,當地的生態環境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通過大面積林木改善生態環境,發展特色種植,助力鄉村振興。盛夏時節,在大運河畔的河北省滄縣大白楊橋村,樹木蔥郁,河水清澈,百畝荷花映日別樣紅,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眾多野生鳥類紛紛到此覓食嬉戲,千余只白鷺沿河岸棲居,它們姿態婀娜,隨風起舞,給大運河增添了一道靚麗的景觀。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