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二“阜成門(下)”
緣于“北京是運河漂來的”,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在費孝通等領導、專家的指導與關懷下組織書畫家、專家、學者三百餘人,耗資逾千萬元,歷時八年組織創作了《古運回望圖》及其姊妹篇,反映清代康乾盛世老北京風貌的182米國畫長卷《京門九衢圖》等文化工程。
圖為《京門九衢圖》-周良等專家創作研討中圖片
阜成門-作用
阜成門在元朝時叫“平則門”,明正統四年(1439年)修建內城九個門時才改叫阜成門。內城九門的用途各異。因為京西門頭溝、齋堂挖出的煤運往北京城內,阜成門是必經之地,故阜成門又稱“煤門”。據説在阜成門甕城的門洞內刻有一束梅花,就是因為“梅”、“煤”同音。老北京還有“阜成梅花報暖春”的俗話兒。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阜成門篇鑒賞
妙應寺白塔由來
妙應寺白塔位於阜成門內大街路北的妙應寺內。因寺內有通體涂以白堊的塔,故俗稱“白塔寺”,是我國重點保護文物。元世祖忽必烈崇信佛法,為迎釋迦佛舍利,在大都城西南修建了這座大型喇嘛塔。白塔始建於蒙古一元至元八年(1271年),至元十六年(1279年)建成,由尼泊爾著名工藝家阿尼哥主持興建。塔成後建寺,名“大聖壽萬安寺”,建於遼永安寺舊址。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白塔組成結構
白塔為藏式佛塔,磚石結構,由尼泊爾人阿尼哥設計建造。阿尼哥擅長鑄造佛像,初隨本國匠人去西藏監造黃金塔,後入元大都。他除了造北京白塔寺外,還造了五台山大塔院白塔。妙應寺白塔磚砌,外抹白堊,總高約15丈。白塔比例勻稱,狀如覆缽,其制如蓋,通體雪白。如同一個巨大的寶葫蘆矗立在密集的北京民居之間。塔的外觀由塔基、塔身、相輪、傘蓋、寶瓶等組成。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白塔塔基
塔基是用大城磚壘起,呈T形的高臺,高出地面2米,面積為1422平方米。在塔基的中心,築成多折角方形塔座,面積為810平方米,疊高9米,共三層,下層為護墻,二、三層為須彌座,每層四面各左右對稱內收兩個折角,因此擁疊出許多角石和立面。須彌座束腰部分,每塊立面都被兩邊角柱及上下梟枋所襯托。塔基上砌基座,將塔身、基座連接在一起。蓮座上又有5條環帶,承托塔身。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白塔塔身
塔身俗稱“寶瓶”,形似復缽,上安7條鐵箍,頂端為一直徑9.7米的華蓋,華蓋以厚木作底,上置銅板瓦並做成40條放射形的筒脊,華蓋四週懸挂著36副銅質透雕的流蘇和風鈴,微風吹動,鈴聲悅耳。華蓋中心處,還有一座高約5米的鎏金寶頂,以8條粗壯的鐵鏈將寶頂固定在銅盤之上。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白塔塔剎
妙應寺白塔的剎座呈須彌座式,座上豎立著下大上小十三重相輪,即所謂的:“十三天”。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白塔寺風俗
“跑馬搖鈴關寺門”,傳説白塔寺很大,山門不在城裏,而在永定門外的大紅門,每天要跑馬搖鈴關山門呢!北京外城的大紅門就是白塔寺的山門雖不可信,但在一個周沿四至五里的大寺院(元代時每240步為一里),用跑馬方式報時關寺門,卻又合乎蒙古族的風習,這個傳説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白塔寺的風貌和規模。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白塔寺習俗
“八月八,走白塔”,自元代以來白塔寺與護國寺、隆福寺成為老北京最大最熱鬧的三大廟會之一。舊時,在北京逛廟會除了焚香拜佛求神外,還是老百姓日常購買生活用品、遊玩、買各種美食的最佳地方。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舊時的白塔寺經常開放,廟內香火不斷,山門內外商攤食攤林立。一首清代老北京民謠《正月正》中,曾用十二個月形容了老北京每個月份的主要民俗,其中有一句“八月八穿‘自由鞋'走白塔”,講的就是在秋高氣爽的八月,清代婦女脫下厚底盆鞋,換上普通漢民穿的平底鞋(自由鞋)去“走白塔”的民俗風情。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阜成門篇鑒賞
長卷內容摘要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
《京門九衢圖》所展現的老北京城以宮城為核心,宮城中的中軸線縱貫南北,在中軸線兩側,一些壇廟、寺觀、苑林、府第、衚同以及大片四合院民居依次對稱佈局。格局嚴謹、層次分明形成了這座著名都城獨具特色的整體風貌。
圖為《京門九衢圖》-老北京城門創作資料用圖
經過元、明、清三代發展形成的這座都城,是歷史文化、科技藝術和建築藝術巧妙結合的集中體現,是勞動人民智慧創造的結晶,是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産。
作者介紹
谷建華,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北京市政協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委員,北京市通州區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政協委員。
中國網大運河頻道主編,大運河文創産品聯盟主席,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大運河翰林民俗博物館館長,東方康橋瀚林華馨教育集團董事。
為續接千年曆史文脈,傳承五千年厚重文化,自1997年始,谷建華先生先後組織創作了《迎香港回歸百米長卷》《迎澳門回歸書畫百米長卷》《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50週年》《紀念老舍先生百年誕辰》《京門九衢圖》《古運回望圖》及《重遊運河圖》等七項浩大的文化工程。因其曾對京杭大運河文化作出突出貢獻,被新華通訊社授予“運河之子”的榮譽稱號。
《古運回望圖》長卷是明代中興時期歷史橫切面的真實寫照,以詳實的歷史資料為基礎,生動的再現了明代京杭大運河兩岸綿延約1800公里沿線的航運、河道管理、農業、手工業、工商業、民俗等繁華景象。
《京門九衢圖》取材于康乾盛世的北京城,以中國傳統繪畫“工兼寫”的手法,藝術地再現了六朝古都北京“內九外七皇城四”二十個城門樓以城墻和護城河為紐帶聯結起來的建築格局,展現清王朝鼎盛時期(康乾盛世)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建築、體育、民俗等方面壯麗廣闊的場景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