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運
         

大運河迎來中外景觀設計團隊,未來將恢復古碼頭

發佈時間: 2020-07-27 09:28:46 | 來源: 新京報 | 作者: 張璐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大運河將迎來中外景觀設計團隊共同進行方案設計。記者今天(7月24日)從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獲悉,北京城市副中心大運河沿線景觀風貌設計方案徵集活動有了新進展,3個優秀團隊從57個團隊中脫穎而出併入圍。未來,運河上不但將恢復部分古碼頭,還將建立棧橋等濱水空間。

世界歷史文化遺産中國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最古老的人工水道,通州是大運河的北端,自古萬舟駢集、漕運繁碌,為首都建設和繁榮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北京城市副中心“千年之城”的崛起,大運河文化帶的保護建設也提升為國家戰略。

今年6月,北京城市副中心管理委員會、北京市規劃自然委與通州區政府公開向全球開展徵集,對溫榆河和大運河副中心範圍內長約17公里,包含部分兩岸建築、綠地、橋梁及公共空間等面積約11.66平方公里進行整體設計和景觀提升,結合大運河5A級景區建設,整合“三廟一塔”景區、運河公園、大運河森林公園等沿岸文化旅遊資源。

在今天召開的大運河沿線景觀風貌設計方案徵集項目情況介紹會上,副中心管委會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局長、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副主任鄭皓表示,公告自6月1日發出後短短10天,主辦方就收到來自中國、美國、英國、德國、法國、丹麥、澳大利亞、西班牙、荷蘭、日本、新加坡等國家的34個應徵申請人、57家設計團隊的應徵申請。

經過資審委員會審慎考量和比選,最終3個優秀團隊脫穎而出,分別是:在上海市楊浦濱江公共空間示範段大放異彩的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由國內景觀設計一線院所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和參與首爾炭川濱水空間、天津濱海新區圖書館的荷蘭MVRDV事務所組成的聯合體;參與雄安新區啟動區城市設計的法國TER(岱禾)設計事務所和歷史文化研究功力深厚的天津大學城市規劃設計院、天津大學建築設計院聯合體。

大運河沿線景觀如何打造?北京城市副中心管委會規劃資源局實施處榮光遠介紹,此次設計的重點地區包括北運河運河廣場段、副中心站段、運潮減河段及上營段,進行防洪、建築、景觀一體化設計。

在傳承歷史文化資源方面,設計要重點保護燃燈塔、大成殿等文物古跡。“一支塔影認通州”的目標被強調,設計要求強化燃燈塔周邊區域高度管控,周邊500米可辨塔身輪廓。運河上還將恢復古碼頭,通過意向展示、地面標識等方式,科學再現石壩碼頭、土壩碼頭等沿線古碼頭。

未來,運河的橋梁也將更加美觀。此次設計任務要求,合理確定大運河沿線橋梁數量、功能定位和佈局。橋梁選型要考慮傳統、地域文化,並有時代特徵。文物古跡旁的橋梁鼓勵採用自然材料,與具有歷史感的建築景觀協調。

此次設計要求重點設計運河奧體公園慢行橋、城市綠心慢行橋、大運河森林公園(甘棠閘)慢行橋三座近期可建設橋梁景觀方案。

在濱水空間方面,設計提出,半自然岸線要強調人和自然的互動,設置步道、碼頭、棧橋等親水設施。人工化岸線鼓勵設置親水準臺、商業休閒等設施。

運通橋以南結合通州大運河森林公園為旅遊觀賞型濱水空間。源頭島、西海子公園和甘棠閘以南區域為自然郊野型空間。三廟一塔區域以歷史文化型濱水空間。

在慢行交通方面,設計要求,鼓勵橋上慢行空間局部擴大,設置水上小型公共服務設施,開展臨時活動等,供人們停留、休息、觀景。合理利用橋下空間,設置連續的濱水棧道。橋梁下方可結合空間條件,設置橋下廣場。

“大運河是構建城市副中心功能的重要紐帶”,北京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杜立群稱,希望未來通過設計團隊的設計,使大運河能成為遊客喜歡的“網紅打卡地”,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體驗。

 

推薦閱讀
近日滿載電煤的船舶通過京杭運河山東臺兒莊船閘 受寒潮天氣影響,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走低,為緩解電煤供應緊張,山東省棗莊市航運部門和水上派出所為電煤船舶開闢綠色通道,為電煤船舶做好資訊服務和護航服務,臺兒莊船閘和萬年船閘可24小時辦理進出閘手續,縮短船舶過閘、待閘時間,確保電煤運輸水上大通道安全暢通。
水脈文脈交融 跟記者一起尋訪大運河古韻今風 浙江省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産共9段遺産河道、13個遺産點,全長約327公里,涉及杭州、寧波、湖州、嘉興、紹興5個設區市20個縣(市、區),遺産區面積2658公頃。歷史之河閱不盡豐盛文化大運河上文化豐饒,形制不拘一格。為了留住運河文脈,活化文化遺産,長安鎮啟動了“一壩三閘”周邊清代、民國歷史街區的保護修繕工程。
蘇州打造“運河十景”激發大運河文化帶活力 蘇州是大運河沿線城市中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遺的城市。去年,蘇州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牽頭組織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專家等,向群眾廣泛徵求意見,開展專題調研工作,初步形成了《蘇州“運河十景”建設工作方案(討論稿)》。在推進大運河和景觀文化帶建設過程中,蘇州市綜合考慮運河沿線遺産保護、防洪防汛等工作要求,整治提升運河沿線風貌,推進健身步道、景觀綠化等周邊設施完善,確保與運河主題景觀交相輝映。
一部運河史,半部中華文明史 因此大運河是一條河,更是一種制度、一個知識體系和一種生活方式。運河學何以成為一門學科所謂學科,有兩種含義,一是指有相對獨立知識體系的一門學問,二是指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專業設置。運河學的知識體系內涵清晰,但內容豐富龐雜,其理論構建和方法運用具有極強的學科交叉性,分屬自然與人文類的研究理論和方法都可為其所用。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