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淮安市積極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發佈時間: 2020-07-22 09:55:04 | 來源: 中國江蘇網​ | 作者: 葉列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奔騰千年的大運河,承載著豐富的文物遺存,凝練著璀璨的運河文化,是弘揚中華文明的金名片。作為世界文化遺産、國家重點保護文物,把大運河“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是中華兒女義不容辭的歷史使命和政治責任。近年來,淮安市積極探索後申遺時代文化遺産保護和利用新模式,在保護上立規矩、在傳承上做文章、在利用上守底線,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上交出一份不負歷史、不負當下、不負未來的文化保護答卷。

立法先行,劃定嚴守保護工作紅線。淮安市圍繞“站位要高、思路要寬、內容要全、舉措要實、針對要強”目標,快速推進《淮安市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條例》編制工作,並於今年6月1日正式施行。這是全國運河沿線城市第四部、江蘇省第一部專門就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制定的地方性法規,《條例》的保護對象除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産外,還包括了近代以來新建的具有文化代表性和突出價值的運河水工設施,以及與運河有關的可移動文物與非物質文化遺産等。

保護為主,傳承留住城市發展記憶。淮安市專門組建大運河淮安段遺産保護管理領導小組,協調推進後申遺時代運河遺産的保護與管理工作。組織系統內相關單位梳理盤清淮安境內大運河文化資源家底,建立運河文化遺産數據庫。重視技防,實施大運河監測平臺提升工程,實現市級以上文保單位全覆蓋,確保對重點不可移動文物與重要地下文物埋藏區等實施數字化監控。強調人防,聘請並培訓文物安全巡查員、宣傳員94名,開展包括大運河在內全市文物點的巡查工作。板閘遺址是大運河成功申遺後新發現的一處重要運河文化遺産,2014年在項目工地上被發掘,淮安市相關部門及時介入、堅決叫停,搶救性保護了該遺址。通過積極申報,該遺址已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宣傳展示,生動詮釋運河文化特質。我市連續兩年成功舉辦“運河傳情匠心築夢”——中國(淮安)大運河文化帶城市非遺展,活動匯集8省(直轄市)超300項非遺項目、3000余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從業者展示交流,吸引八方遊客觀展,彰顯了淮安悠久的歷史與深厚的人文底蘊。挖掘整理大運河史料,編寫《淮安裏運河(故事篇)》《淮安裏運河(名勝篇)》《中國大運河遺産保護管理論壇文集》等一批書籍,為運河文化研究提供鮮活的史料素材。集中實施清江大閘歷史文化片區清江浦記憶館、皇家敕建名人館等布展工程,豐富提升運河展館文化內涵。通過編制清口水利樞紐、洪澤湖大堤3D動漫,實施惠濟祠沙盤復原、遺産點標誌説明牌等系列解讀工程,再現運河文化的獨特魅力。

原址原貌,挖掘重塑歷史古城風采。立足“韆鞦淮揚”文化高地定位,制定大運河(淮安段)文化遺産保護行動計劃,分步驟推進、劃重點補助、項目化實施。及時制定清晏園古建築保護修繕工程、洪澤湖大堤西順河鎮段河堤展示建設工程等8項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展示項目計劃書,上報國家文物主管部門申請立項。配合市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提前謀劃、啟動中國水工科技館文物徵集工作。積極推動大運河典籍研究交流館建設,挖掘運河價值和文化內涵。


推薦閱讀
河北青縣:大運河荒灘變身生態公園 8月1日拍攝的青縣運河灘地生態修復示範區(無人機照片)。河北省青縣運河灘地生態修復示範區原是城區北部大運河沿線的一處荒灘。近年來,青縣全面推進大運河沿線生態修復工程,通過河道清淤、拆遷拆違、垃圾清理等措施,將這裡打造成面積200余畝的生態公園,假山、湖泊、甬路、廣場等休閒景觀錯落有致,于2019年投入使用。
京杭運河淮安段過閘難基本解決 為應對蘇北運河低水位應急保通工作,省水利廳根據旱情、航道水位、待閘船舶數量等情況,加強用水管理,控制沿運用水,實行錯峰調度,在保障城鄉居民生活、重點工業用水需求的同時,兼顧維持了蘇北運河航運水位。“船舶過閘難,難在水位低,現在這個問題基本被解決了,水位上升,我們心裏就有了底,相信還在積壓的船舶,會在最快時間被陸續安排過閘。8月3日18時30分,京杭運河淮安船閘上游水位9.5米,下游水位6.4米,高於最低通航水位0.4米,上下行待閘船隊81個、貨輪1699艘,共約2500艘,較最高峰時下降3500余艘。
常州新北區奔牛鎮打造“融·美”大運河黨建文化示範帶 建立“紅色聯盟”,構建區域化黨建共同體。探索“融入式”黨建,推動黨員服務轉變。構築“紅色堡壘”,打造一體化黨建生態圈。
鶴壁大運河文化帶項目集中開工 其中,投資5億元以上項目3個,包括浚縣黎陽故城森林公園項目、淇縣全域旅遊集散中心項目、鄭濟高鐵滑縣浚縣站浚縣片區綜合樞紐停車場及聯絡通道等建設項目。據悉,浚縣擁有類型豐富的大運河遺産,涵蓋水工遺存、附屬遺存、相關遺産3個大類,其中黎陽故城、黎陽倉、浚縣古城等已被納入《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2020年07月31日07:43來源:大河網訊(河南日報記者郭戈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秦川)7月29日,鶴壁市2020年大運河文化帶項目暨浚縣古城文化遺産保護傳承項目集中開工儀式在浚縣舉行。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