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北京城市副中心大運河畔2022年崛起新地標

發佈時間: 2020-07-20 10:30:48 | 來源: 北京日報 | 作者: 孫傑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坐落于城市綠心西北部的市民文化休閒組團,與副中心行政辦公區隔大運河相望,劇院、圖書館、博物館三大建築將拔地而起。記者昨天(19日)從北投集團獲悉,劇院項目首根工程樁近日順利開鑽,這標誌著副中心三大建築工程正式進入主體結構施工階段,預計2022年年底完工。

“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項目建設。”作為三大建築項目的全過程代建單位和共用配套設施項目的投資建設主體,北投集團承擔著項目開發建設重任。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工程建設推進較為順利,上半年項目止水帷幕工程順利實現全面封閉,4月30日三大建築項目土護降工程全面完成,7月正式進入主體結構施工階段。

三伏天烈日當頭,工人們冒著高溫在現場有條不紊施工。根據安排,三大建築計劃於今年9月底具備主體工程施工條件,2021年春節前完成主體結構封頂,2021年年底前實現外立面亮相,2022年年底完工。三大建築共用配套設施項目也在同步實施,計劃2021年春節前完成主體結構的60%,2021年6月實現主體結構完工,2022年年底完工。

作為通州大運河畔的新地標,三大建築各具特色,運河文化深度交融其中。城市副中心劇院又名“文化糧倉”,集演藝演出、藝術創作、藝術教育、現場體驗等功能于一體。項目負責人介紹,其設計理念源於通州古糧倉和運送物資的船舶,劇院項目建築面積約12.53萬平方米,高49.5米,歌劇院、音樂廳和戲劇院三個表演藝術的“文化容器”,分別設有1800個、1600個和1000個座位。

城市副中心圖書館又名“森林書苑”,集知識傳播、城市智庫、學習共用等功能于一體,其設計理念源於中國傳統文化符號“赤印”,屋頂的樹狀建築結構宛如森林傘蓋,以銀杏樹葉片為靈感來源,體現出圖書館傳承知識、傳播文化的功能定位。據介紹,城市副中心圖書館定位為現代大型公共圖書館,建築面積約7.5萬平方米,建築高度為22.3米,設有古籍文獻館、非物質文化遺産館、開架閱覽區、智慧書庫、報告廳等功能分區,日接待量約為5000至8000人次。

首都博物館(東館)又名“運河之舟”,集收藏保管、開放式展陳、科學研究、社會教育、文保修復等功能于一體,其設計理念源於古運河圖景中的船、帆、水三個元素,以運河為線索,將歷史文化融入建築,建築南側形似巨帆,高高揚起;北側形如船隻,堅實厚重。首都博物館(東館)定位為智慧型綜合博物館,建築面積約為9.7萬平方米,建築高度35米(最高點48米),日接待量約為6000人次。

三大建築共用配套設施是由北投集團投資、建設、運營的優質資産,項目總建築規模約30萬平方米,集商業配套、餐飲服務、地鐵交通、能源保障、文化創意、親子娛樂、藝術培訓、共用停車于一體。項目建成後將成為國際一流的商業共用空間,為到訪三大建築及城市綠心的遊客和市民提供高品質配套服務。

推薦閱讀
湮沒千年開封州橋露容顏 助力北宋東京城內大運河研究 新華社記者李安攝為推進大運河重要文物系統性保護整治工程,同時豐富北宋東京城遺址的文化元素,2018年起,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開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對州橋遺址進行發掘。經過持續考古發掘,北宋都城開封的標誌性建築——州橋露出橋面。據介紹,州橋遺址的發掘對於研究北宋東京城內大運河的修築方式、運河管理運作機制等有重要意義,對於研究北宋東京城的城市佈局結構有重大價值。
“荷”你相遇!嘉興運河文化旅遊度假區第四屆荷花節即將啟幕 7月27日,記者從嘉興市秀洲區王江涇鎮獲悉,7月31日(本週五)晚,嘉興運河文化旅遊度假區第四屆荷花節即將啟幕。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三“西直門(上)” 西直門位於內城西墻。形制與阜成門大體相同。西直門在元代時稱“和義門”,是東直門的姊妹門,明清時為京師內城九門之一。
杭州“國球中心”主體落成大運河亞運公園明年3月交付驗收 23日上午10點45分,拱墅區大運河亞運公園在建的乒乓球館施工現場,隨著最後一塊網架緩緩吊起,落在屋頂,至此,網架吊裝全面完成,杭州的“國球中心”屋面鋼網順利合龍。大運河亞運公園由拱墅區政府主持建設,作為2022年杭州亞運會53個競技場館之一,也是集公園、場館、商業于一體的運動綜合體,由藍城集團負責運營。乒乓球館建築面積約2.1萬平方米,分為三層,地下一層,地上二層,共設約7000座觀眾席,被民間稱為杭州的“國球中心”。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