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許海燕:推動大運河文化的活態傳承

發佈時間: 2020-07-17 10:09:45 | 來源: 大眾網 | 作者: 許海燕 | 責任編輯:

2019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強調“要深入挖掘和豐富大運河文化內涵,充分展現大運河遺存承載的文化,活化大運河流淌伴生的文化,弘揚大運河歷史凝練的文化”。隋唐大運河通濟渠段流經安徽淮北、宿州市的三縣一區,其中泗縣段的28.1公里水道,是通濟渠段僅存的活態遺址。大運河是流淌的、活態的文化遺産,這就要求我們在做好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基礎上,著力推動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活態傳承,讓大運河文化“活起來”。

挖掘大運河豐富的活態文化

大運河安徽段承載的文化內涵依託于運河實體産生,並隨著時代變遷而豐富發展。要加強調查研究,深入挖掘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和活態文化資源。

挖掘和保護大運河安徽段遺存承載的文化。這一層面的文化以大運河沿線遺存的“物”為基礎,其載體包括柳孜運河遺址、通濟渠泗縣段等。要全面開展田野調查,摸清遺址遺跡狀況,劃定保護空間,建設運河遺址公園和博物館。圍繞柳孜運河遺址、通濟渠泗縣段等世界文化遺産,打造專項科研平臺,提升運河文化展示水準。

挖掘和活化大運河安徽段流淌伴生的文化。這一層面的文化以大運河相關的“人”為基礎,其載體是與大運河相關的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産,包括淮北泥塑、靈璧鍾馗畫創作等手工技藝,口子窖酒釀造技藝、靈璧磬石雕刻技藝等工程技術,淮北花鼓戲、宿州泗州戲等戲曲文藝,臨渙飲茶、蕭縣伏羊宴等生活習俗。要開展普查並建立相關數據庫,重塑活態傳承、創新發展的社會環境和文化空間。搭建遺産展示和文藝作品孵化平臺,創作優秀文藝作品。

挖掘和弘揚大運河安徽段歷史凝練的文化。這一層面的文化以大運河文化“精神”為基礎,其載體是大運河沿線乃至全體中國人所具有的倫理道德、理想信念、情感性格等,包括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開放包容、兼收並蓄的態度,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的智慧等。要強化精神內涵的挖掘,賦予其新的時代含義和文化價值,增強人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增強大運河文化的傳承活力

大運河安徽段區域現有各類文化遺存1989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8處;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産116項,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9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34項。要加強系統保護,增強傳承活力。

讓運河之水活起來。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水是命脈和基礎。要做好遺産本體的保護文章,爭取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試點。利用三維影像、多媒體互動等技術,整體還原大運河的歷史畫面,讓運河記憶活起來。加快通濟渠泗縣段有水河段修復,有效提升水系品質和沿岸文旅品位,增加城市靈氣,實現古今交融。

讓非遺傳人多起來。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群體的研修研習培訓,提高傳承能力。重點扶持淮北花鼓戲、泗州戲等傳承發展。設立代表性傳承人工作室或傳習所,開發系列創意産品。推進“網際網路+非物質文化遺産”建設,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産大數據平臺建設,實現資源共用、科學利用。

讓文化展演火起來。依託文化和自然遺産日、傳統節日等,定期組織展演。發揮大運河安徽段9項音樂類國家非遺的資源優勢,將泗州戲、漁鼓道情、花鼓戲、梆子戲、嗩吶等表演與流動的運河相融合,讓觀眾得到沉浸式的視聽享受。如宿州市排演的大型原創梆子戲《風涌大運河》,展示了大運河的古韻今風,受到觀眾熱捧,並登上北京長安大戲院的舞臺。利用短視頻平臺,幫助非遺傳承人進行線上表演,展示非遺風采、傳播非遺文化。

促進大運河文化的活化利用

保護非遺,根本目的是要讓文化遺産活在當下,走進人民群眾的生産生活,有著活態利用,從而得到活態傳承。

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探索“文化+旅遊+網際網路”,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推出系列文創産品。發展全域化旅遊,提升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淮北、宿州二市可成立旅遊聯盟,並融入全國運河旅遊線路體系,聯動開發遺址遺跡研學遊、運河生態休閒遊、運河古鎮記憶遊等精品線路,打造大運河安徽段“汴河遺珍·水韻皖北”旅遊品牌,共塑“千年運河”統一品牌。

打造經濟動脈和生態走廊。大運河是貫通南北的文化長廊,也是聯繫不同區域的重要經濟動脈和生態廊道,擁有極為豐富的文化、生態、航運資源。要緊密結合“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戰略的實施,發揮大運河連線織網、融匯交流的重要作用,統籌大運河沿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安徽要主動對接運河上下游的京津、蘇杭等經濟發達區域,並加強與中原經濟區、淮海經濟區的合作,服務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推動沿線區域實現綠色發展、協調發展和高品質發展。

增強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在大運河文化的活化利用、産業開發時,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將運河文化元素融入傳統街區改造提升、特色小鎮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發揮新聞媒體的作用,促進非遺走進百姓生活。加強文藝創作和展演,講好大運河故事。弘揚大運河文化精神,全面提升文化軟實力。

(作者單位: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銅陵學院基地)

推薦閱讀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二“阜成門(下)” 緣于“北京是運河漂來的”,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組織書畫家、專家、學者三百餘人,耗資逾千萬元,歷時八年組織創作了《古運回望圖》及其姊妹篇,反映清代康乾盛世老北京風貌的182米國畫長卷《京門九衢圖》等文化工程。
品運河美景 海外華裔青少年"體驗大運河" 中華民族有著濃厚的故土親情和家國情懷,中華文化是中華兒女共同的精神基因,海外華裔學子們利用這次豐富的運河文化體驗活動,以“根”為橋、以“魂”為本、以“夢”為舟,泛舟在運河文化中,徜徉在知識海洋裏,盡情領略江蘇獨特魅力,定能收穫滿滿。活動為期30天,海外華裔青少年將跟隨網路直播鏡頭,在富有趣味性的解説中盡情領略運河沿岸城市風貌,學習中華文化,感受江蘇底蘊深厚的技藝、璀璨的文化、悠久歷史和改革開放矚目的成就。來自義大利、紐西蘭等36個國家和地區的168所華文學校、華人社團的萬餘名華裔教師和學生齊聚雲端,在專家學者講解和展示下,開啟品運河美景、傳中華文化的旅程。
廣西平陸運河納入交通運輸部規劃 將成重要出海通道 建成後將有效節約貨物水路運輸成本記者從市交通運輸局獲悉,平陸運河建成後將直接連通西江和欽江水系,上游通過西江水系向西直達南寧和左、右江腹地,向東直達珠三角地區,向北通過黔江—紅水河或柳江直達貴州、雲南,向南由欽州出海,是實現北部灣經濟區與粵港澳大灣區水上聯動,支援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的重要水運通道,平陸運河建成也將有效促進南寧港跨越式發展。今年底前完成平陸運河項目前期工作近日,交通運輸部印發《內河航運發展綱要》,明確將統籌推進長江、珠江、淮河等主要水系間的京杭運河黃河以北段復航工程以及平陸運河等運河溝通工程。自治區交通運輸廳已于2019年啟動項目前期工作,目前正在開展平陸運河航運規劃、沿線綜合交通體系解決方案等研究工作以及系列項目前期工作,並計劃於今年年底前完成上述工作,于“十四五”初期開工建設。
京杭大運河常州站防汛應急響應升至二級 江蘇梅雨已持續38天,受15日強降雨影響,大運河常州站水位於15日15時55分達4.98米,這也是該站點今年以來出現的最高水位。據氣象部門預計,未來三天降水仍將維持。記者從常州市防汛指揮部獲悉,16日15時起,常州防汛應急響應升至二級。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