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多維度深化大運河文化內涵認知

發佈時間: 2020-07-02 09:19:48 | 來源: 經濟日報 | 作者: 熊海峰 | 責任編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推動大運河文化建設,有利於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泉,增強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向世界展現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有利於賦能沿線城鄉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文旅融合脊梁帶;有利於推動區域間統籌協調,形成文化發展命運共同體,打造區域合作樣板,助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今年6月22日是中國大運河成功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6週年。6年來,大運河沿線省市不斷加強運河保護,古老的大運河日益煥發出勃勃生機。

大運河是目前世界上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它始建於春秋末期,全長3200多公里,貫穿8個省市,溝通5大水系,跨越10多個緯度。2500多年來,大運河在維護國家統一、繁榮社會經濟、促進文化交流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生動記錄著國脈的世代賡續,傳承著民族的璀璨文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

推進大運河文化建設,保護是基礎,傳承是方向,利用是動能;而一切的邏輯起點,是對其文化內涵的深刻認知。近幾年來的實踐也表明,只有多層次、全方位、不間斷地深化對大運河文化的內涵認知,讀懂大運河的文化含義,凝聚發展共識,推進價值共創,才能做好大運河這篇大文章,讓古老的大運河向世界亮出“金名片”。

深化大運河文化內涵認知,需要把握大運河文化的當代價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大運河是我國古代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中華民族的標誌性文化符號,蘊含著中華民族悠遠綿長的文化基因和歷久彌新的精神力量。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新時期,推動大運河文化建設,讓文物説話、讓歷史説話、讓文化説話,有利於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泉,增強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向世界展現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有利於賦能沿線城鄉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文旅融合脊梁帶;有利於推動區域間統籌協調,形成文化發展命運共同體,打造區域合作樣板,助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所謂“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立足更高遠的視野,才能讀懂大運河文化更深厚的價值,實現從更寬廣的層面來謀篇佈局。

深化大運河文化內涵認知,需要把握大運河文化的鮮明特徵。大運河文化是指依託大運河而産生、發展、流傳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大運河文化因水運而生,“活態性”是其最顯著的特徵。千百年來,大運河雖歷經改道、斷航,但其航運、灌溉和防洪等功能至今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伴隨著大運河的流淌不息,運河文化也不斷推陳出新,至今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例如依然活躍的天津泥人張、楊柳青木版年畫等。“融合性”是大運河另一鮮明特徵,它如同一條耀眼的金綢帶,將璀璨的燕趙文化、齊魯文化、中原文化、江南文化甚至黃河文化、長城文化等有機串連起來,形成了一條光彩奪目的中華文明鏈,並連接起陸上與海上絲綢之路,創造了一個涉及亞非歐諸洲的宏闊文化交流圈。大運河文化的這些特性啟示我們:應樹立歷史思維、發展思維、創新思維,關注既往,也要關注未來,關注“多元”,也要關注“一體”;應大力推動創新性傳承和創造性轉化,將大運河文化融入當代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中,使中國大運河成為“近者悅、遠者來”的魅力空間,讓大運河活在當下、流向未來。

深化大運河文化內涵認知,需要把握大運河文化的精神內核。大運河是“在農業文明技術條件之下人類非凡創造力的傑出例證”,展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智慧、決心與勇氣。通過對大運河開鑿緣由、工程設計、運營管理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大運河蘊含著中華民族追求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執著信念,尊重規律、創新克難的創造精神,開放包容、美美與共的文化態度,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的思想智慧。這些文化精髓和價值觀念,至今仍然是我們迫切需要傳承的民族精神與歷史財富。一定程度而言,做好大運河文章,講好大運河故事,關鍵是要闡釋好、弘揚好大運河文化的精神特質,涵養和生成更多的社會正能量。然而,當前也有一些與大運河相關的展覽展示場所,“硬體很硬,軟體很軟”,缺少主題策劃和內涵挖掘,缺少對文化精神的闡釋與昇華,甚至存在一些利用封建糟粕吸引遊客獵奇現象,必須予以糾正。

深化大運河文化內涵認知,需要把握大運河文化的多元形態。大運河文化是“大文化”概念,根據載體性質不同,大體可分為三類:“遺存承載的文化”,其以“物”為基礎,載體是運河文物遺存、水工遺存和運河附屬遺存等;“流淌伴生的文化”,其以“人”為基礎,載體是與大運河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如手工技藝)和生活習俗等;“歷史凝練的文化”,其以“時間”為基礎,是大運河在數千年曆史中沉澱、昇華而成的文化精髓和價值觀念。推進大運河文化建設,需要對這三種文化形態區別對待,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遺存承載的文化應突出管控保護,通過實體或數字化形式,向人們展示千年運河的真實印記;流淌伴生的文化應突出活化利用,積極融入到旅遊、影視、數字創意等産業形態中去,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喜聞樂見的文化內容;歷史凝練的文化則應強調創新傳承,推進歷史傳統與現代文化的圓融對接,為社會主義經濟社會建設提供深厚的精神支撐。

深化大運河文化內涵認知,需要把握大運河文化的知識譜係。大運河的文化資源分散龐雜,文化知識浩如煙海。讀懂讀透大運河的文化含義,還需要深入了解大運河文化的知識本體。根據大運河歷史上以“水運”為核心功能的特點,參照《中國大運河申報世界遺産文本》的分類方法,我們可將大運河文化知識分為水道水系、水工設施、水運管理、文物遺址、經濟民生、文化藝術、人物事件、運河地名、運河研究和其他相關等十大門類,並據此收集與梳理資料。這樣將有助於我們構建起大運河文化的知識譜係,形成對大運河系統性、全景性的認知;有助於我們做好大運河文章,講好大運河故事,向世界光耀大運河文化,將大運河打造為宣傳中國形象、展示中華文明、彰顯文化自信的亮麗名片。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産業管理學院)

推薦閱讀
超過警戒水位 京杭運河棗莊臺兒莊段今年首次開閘泄洪 最近幾天,山東西南部地區連續降雨,導致京杭大運河棗莊臺兒莊段水位超過25.9米警戒水位線,達到26.37米,為此棗莊市港航部門迅速啟動三級預警響應,京杭運河臺兒莊段迎來汛期首次開閘泄洪。從12日下午6時開始,棗莊臺兒莊節制閘提閘三孔一米,下泄流量達到150立方米/秒,經過6個小時的泄洪,13日淩晨,伴隨著水位的下降,三級預警解除。針對這次降雨,當地港行部門發佈了水上交通管制通告,並加強了對內河航道的巡查和防汛安全監控預警,及時發佈預警資訊。
天津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 要以保護文物、保護河道、保護生態為核心,保護傳承利用並舉,藍天碧水綠色相間,擦亮“千年運河·魅力天津”金字招牌。要嚴格落實“大運河天津段核心監控區國土空間管控細則”,守住生態保護紅線、岸線起始線、文化遺産線,落實濱河生態空間非建成區“正面清單”和核心監控區産業準入“負面清單”,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傳統歷史風貌和文化遺産。要加快啟動符合管控細則的建設項目,為做好“六穩”“六保”工作、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戰雙贏”多作貢獻。
京杭運河特大橋首節段拱座吊裝完成 項目自開工以來,累計完成投資96.73億元,佔投資概算263.86億元的36.7%。2020年完成投資40.31億元,佔年度投資計劃75億元的53.7%,目前非保通幅以及房建等附屬工程均已大範圍展開施工。今年5月份完成第一次施工轉序後,京臺高速改擴建項目泰安至棗莊段充分利用現有半幅雙向通車、半幅封閉施工的有利條件,持續加大人員、設備投入,累計投入管理及施工人員1.2萬餘人,設備3000余臺套。
河網水外排速度放緩 大運河水位半天上漲30釐米 當天上午無錫的降雨量儘管不大,但由於洪水出路受限,大運河無錫水位半天內仍上漲了約30釐米。截至昨天下午4點45分,大運河無錫水位升至4.46米,比中午11點30分上漲了20釐米。長江、太湖的“雙高”水位,使得無錫區域洪水出路受限,大運河無錫水位半天就上漲了30釐米。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