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獨家
         

谷建華圖説古運河之“北京趣事”

發佈時間: 2020-06-29 15:59:26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佚名 | 責任編輯:

 

 谷建華圖説古運河之“北京趣事”


圖為《古運回望圖》——創作采風圖片

谷建華圖説古運河之“北京趣事”

圖為《古運回望圖》——創作采風回執

谷建華圖説古運河之“北京趣事”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北京城鑒賞

東便門

東便門的角樓正在內城東南角和外城東北角的交接處,緊靠著角樓的那座單層歇山建築便是外城的東北角門,叫作“東便門”。東便門角樓是全國現存最大最早的城垣角樓,始建於明正統元年(1436年)。北洋政府于1915年修建京師環城鐵路,拆斷了東南角樓附近的城墻和敵臺。至今,角樓城墻西側還遺存著券洞,這是環城鐵路的唯一遺物。現存的崇文門至城東南角樓一線的城墻遺址全長1.5公里,是原北京內城城垣的組成部分,是僅存的一段,也是北京城的標誌。

谷建華圖説古運河之“北京趣事”

圖為《古運回望圖》——創作研討圖片

大通橋

大通橋就在東便門外,橋東通惠河北岸有漕運碼頭,從大運河北端通州石壩碼頭驗收的漕糧,經裏河由剝船運到此處,用車轉運到內城朝陽門附近,入儲京倉。載入中國水利史的大通橋,明清時是漕運的終點。門內有蟠桃宮,每年農曆三月三,這裡有北京城裏著名的蟠桃宮廟會。

谷建華圖説古運河之“北京趣事”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北京城鑒賞

通惠河(高梁河)

通惠河,北運河支流,一條古老的自然河流,稱作“高梁河”,水從高高的梁山(今北京石景山)南側流下而名。早在三國魏嘉平二年(250年)鎮北將軍劉靖和西晉元康五年(295年)監幽州軍事的劉宏這父子二人和詢者樊晨就開鑿和修治車箱渠,引導高梁河水東流匯入潞縣(今北京通州)的潞水(今北運河),沿途澆灌農田,促進了農業發展,減輕陸路運輸的辛勞。

谷建華圖説古運河之“北京趣事”

圖為《古運回望圖》——創作采風圖片

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開挖了金口河,引盧溝河(今永定河)水入高梁河,“東至通州之北,入潞水”,後因水渾流急,淤淺難以行舟,又怕危及都城,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不再用盧溝水濟運。金泰和四年(1204年),輸林院奉旨起草文書的官員韓玉,“諫言開通州潞水漕渠,船運至都”,用高梁河自身水源,源微水少,隨地勢高低選位建造水閘進行節制以行船,稱“閘河”,當年完成,改稱“通濟河”。元郭守敬引白浮泉水至積水潭,向南引入運糧河,直達通州,建閘七處稱“閘河”。竣工後,忽必烈賜名“通惠河”。明代時城內段因皇城墻所阻,不能通航,城外大通橋至通州一段仍在使用,當時稱“大通河”。

谷建華圖説古運河之“北京趣事”

圖為《古運回望圖》——創作采風圖片

東郊二閘風光(大通橋閘—慶豐閘)

金、元、明三朝在慶豐閘附近通惠河兩岸,建有不少私家園林,如金章宗鹿園、元代都水監張經歷的雙清亭、明代都人義士周珍建的三忠祠、濯纓亭,“柳垂垂蘸間,漕舟上下達”,“亭陰間間,岸草靜好”,“吏退公庭雁鶩行,持杯暫對水雲鄉”,“酒幟隔津標柳陌,漁舟避浪向蒲塘”,正是二閘景致的真實寫照。東便門的蟠桃會人聲鼎沸,北岸三忠祠裏,香煙繚繞,祠堂裏供奉著諸葛亮、岳飛和文天祥三位忠臣。祠堂後身有濯纓亭,失意的文人墨客或被貶的官員,常到這裡吟誦屈原與漁父的對話:“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世人皆濁,何不淈起其泥而揚其波”,以發泄心中的鬱悶與不平。

谷建華圖説古運河之“北京趣事”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北京城鑒賞

慶豐閘,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八月由水利專家郭守敬主持開鑿的通惠河上二十四道水閘中的第十四道閘,原叫“籍東上閘”,元至順元年(1331年)把木閘改成石閘時易名“慶豐”。明永樂間北京城建成後,把元代通惠河截斷,從大運河北端碼頭張家灣由通惠河轉運入儲京倉的漕糧只能到達大通橋,再陸運入倉。這樣一來,在北京內城東垣外的第一道閘就是慶豐上閘。明正統三年(1438年)五月,在通惠河出京城處增建了一座大通橋閘,在慶豐上閘的上游,慶豐上閘就變成了第二道閘,這就是“二閘”名稱的來源。明成化年間設工部主事一員在此管理閘務,三年更換一次,但在明嘉靖七年(1528年)由巡按直隸御史吳仲主持重修通惠河後,京通間通惠河上只保留了慶豐、平津上、平津下、普濟和通流等五閘,並在慶豐閘處設工部郎中管理閘務。

谷建華圖説古運河之“北京趣事”

圖為《古運回望圖》——創作采風圖片

京通大道

(薊襄馳道・廣渠門大道・齊化門的大道・光熙門大道)

從通州到北京有幾條大道最古老的是秦朝修的薊襄(今遼寧遼陽)馳道,傍著高梁河的南岸;其次是遼時開闢的從今張家灣城到北京外城廣渠門的大道,伴著蕭太后運糧河的北岸;再次是元時形成的由通州到大都齊化門(今北京內城朝陽門)的大道;還有一條也是元朝才出現的,由通州北關(今新建村)到大都城光熙門(今北京東直門)。京通間除了先後有蕭太后運糧河、金口河、通惠河、壩河、金口新河駁運漕糧之外,南北方在通州交流的物資和商賈行旅,基本上依靠這四條大道行轉。《元史》有一句話説得千真萬確,“元都于燕,去江南極遠,而百司庶府之繁,衛士編氓之眾,無不仰給於江南”,京通間水陸運道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谷建華圖説古運河之“北京趣事”

圖為《古運回望圖》——創作采風圖片

竹木廠和皇木廠

明朝為管理好建築北京殿宇樓閣所需的輔助用材,在通州設有竹木廠用以收稅,在張家灣設皇木廠存放木頭。畫卷中通惠河岸邊堆放的大垛竹木之處,是明嘉靖七年(1528年)重修通惠河成功之後設在通州城西通惠河北側水塘處的竹木廠。一般來説,通惠河裏只準運輸漕糧和木材,不許走民船。

谷建華圖説古運河之“北京趣事”

圖為《古運回望圖》——創作采風圖片

谷建華圖説古運河之“北京趣事”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

作者介紹:

谷建華圖説古運河之“北京趣事”

 

谷建華,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北京市政協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委員,北京市通州區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政協委員。

中國網大運河頻道主編,大運河文創産品聯盟主席,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大運河翰林民俗博物館館長,東方康橋瀚林華馨教育集團董事。

為續接千年曆史文脈,傳承五千年厚重文化,自1997年始,谷建華先生先後組織創作了《迎香港回歸百米長卷》《迎澳門回歸書畫百米長卷》《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50週年》《紀念老舍先生百年誕辰》《京門九衢圖》《古運回望圖》及《重遊運河圖》等七項浩大的文化工程。因其曾對京杭大運河文化作出突出貢獻,被新華通訊社授予“運河之子”的榮譽稱號。

《古運回望圖》長卷是明代中興時期歷史橫切面的真實寫照,以詳實的歷史資料為基礎,生動的再現了明代京杭大運河兩岸綿延約1800公里沿線的航運、河道管理、農業、手工業、工商業、民俗等繁華景象。

 

 

推薦閱讀
超過警戒水位 京杭運河棗莊臺兒莊段今年首次開閘泄洪 最近幾天,山東西南部地區連續降雨,導致京杭大運河棗莊臺兒莊段水位超過25.9米警戒水位線,達到26.37米,為此棗莊市港航部門迅速啟動三級預警響應,京杭運河臺兒莊段迎來汛期首次開閘泄洪。從12日下午6時開始,棗莊臺兒莊節制閘提閘三孔一米,下泄流量達到150立方米/秒,經過6個小時的泄洪,13日淩晨,伴隨著水位的下降,三級預警解除。針對這次降雨,當地港行部門發佈了水上交通管制通告,並加強了對內河航道的巡查和防汛安全監控預警,及時發佈預警資訊。
天津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 要以保護文物、保護河道、保護生態為核心,保護傳承利用並舉,藍天碧水綠色相間,擦亮“千年運河·魅力天津”金字招牌。要嚴格落實“大運河天津段核心監控區國土空間管控細則”,守住生態保護紅線、岸線起始線、文化遺産線,落實濱河生態空間非建成區“正面清單”和核心監控區産業準入“負面清單”,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傳統歷史風貌和文化遺産。要加快啟動符合管控細則的建設項目,為做好“六穩”“六保”工作、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戰雙贏”多作貢獻。
京杭運河特大橋首節段拱座吊裝完成 項目自開工以來,累計完成投資96.73億元,佔投資概算263.86億元的36.7%。2020年完成投資40.31億元,佔年度投資計劃75億元的53.7%,目前非保通幅以及房建等附屬工程均已大範圍展開施工。今年5月份完成第一次施工轉序後,京臺高速改擴建項目泰安至棗莊段充分利用現有半幅雙向通車、半幅封閉施工的有利條件,持續加大人員、設備投入,累計投入管理及施工人員1.2萬餘人,設備3000余臺套。
河網水外排速度放緩 大運河水位半天上漲30釐米 當天上午無錫的降雨量儘管不大,但由於洪水出路受限,大運河無錫水位半天內仍上漲了約30釐米。截至昨天下午4點45分,大運河無錫水位升至4.46米,比中午11點30分上漲了20釐米。長江、太湖的“雙高”水位,使得無錫區域洪水出路受限,大運河無錫水位半天就上漲了30釐米。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