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獨家
         

“古老的運河講新時代的故事”系列報道之德州篇

發佈時間: 2020-06-29 15:59:26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佚名 | 責任編輯:

 編者按:運河貫南北,文脈承古今。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的大運河,綿延近3200公里,流淌2500多年,串起數十座城。

今年正值大運河申遺成功六週年,由中國網大運河頻道和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共同打造“古老的運河講新時代的故事”系列報道,以“古運新説”為主旨,從杭州出發,過揚州、訪蘇州、抵北京,探尋沿線城市保護、傳承、利用大運河文化的深厚底蘊講述水鄉之畔的時代故事。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德州篇

古德州經濟、文化發展與運河息息相關

圖為《古運回望圖》德州段采風資料圖

德州段運河,由衛運河和南運河組成。德州段運河原為漢屯氏河,隋之永濟渠。自元至元十九年(1282)始開通州河、會運河後稱大運河。當時,臨清至天津段稱禦河,也稱衛河(因春秋時屬衛地)。至清代始稱南運河。自夏津縣白莊入境至武城縣四女寺閘段,為衛運河;由四女寺閘向北至德城區二屯鎮第三店流入河北吳橋段,為南運河,全長141公里。南運河德州段河道自隋、唐興起,主要承運徵遼戰備物資,北宋時被黃河奪流,黃河改道後曾一度使“禦河湮滅,失饋運之利”。

 

圖為《古運回望圖》德州段采風資料圖

大運河與古德州經濟、文化的發展息息相關。當年的德州運河是重要航道,年遞運南糧曾達600萬石,德州倉為運河沿岸的四大名倉之一。明永樂年間,德州曾是“四方百貨,倍于往時”,運河兩岸商賈雲集,舟車如鱗,産品堆積如山,進入全國33個重要的工商業城市之列。工商業的迅猛發展,促使明廷重新定位了德州,于永樂九年(1411年)“招集四方商旅分城而治”,對德州城進行集中規劃,德州從軍事重鎮演化為商業名城。文化繁榮,涌現出李源、盧見曾、田雯等一大批文豪碩儒,一度成為世人嚮往的“燕齊之都”。

清代中葉,海運逐漸興起,加以黃、淮、運交會處——清口逐漸淤塞,河運逐漸衰落。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在銅瓦廂決口改道後,運河被埋,至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漕運全線停止。

“三河分流”河道“九龍十八彎”

圖為航拍京杭古運河德州段蜿蜒性河道

南運河德州段是經人工開挖的蜿蜒性河道,呈半地上河,是隋代永濟渠的下游段、元代京杭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南端起于武城縣四女寺水利樞紐,流經武城縣、德城區和運河經濟開發區,北端至德城區二屯鎮第三店村西北出山東入河北境,流程約45公里。

在貫穿南北的京杭大運河線路上,曾在多個節點設有為調節水位、減緩流速而修建的閘壩。但是在向北行至南運河段,河道則採用“三彎抵一閘”的設計,選擇用彎道來控制水流。自空中鳥瞰,這段運河九曲回轉,形成八九個頻繁彎曲走向的河道,像一條蜿蜒崎嶇的巨龍穿越其中。不枉有人形容“運河入魯,九望德州”。

圖為四女寺水利工程資料圖來源:齊魯網

“帆檣如林,舟楫相連”的繁忙景象已消弭于歷史的時空中。如今的德州,當年因運河漕運而興起文物古跡以及古老文化民俗遺存仍星羅棋佈,承載著運河文化的氣息。特別是德州段運河工程體系雖歷經變遷,但保存基本完整,仍然承擔行洪、排澇和輸水等重要功能。自四女寺至第三店村南運河段河道基本保持原狀,更是大運河沿線原生態面貌保持最好的河段之一。

德州扒雞:名揚四海的美食名片

圖為德州扒雞資料圖

説到德州,人們第一印象就是全國各地街頭上常見的“德州扒雞”店。德州扒雞起源於山東省德州市,自1692年由扒雞製作藝人賈健才創制算起,距今已有320餘年的歷史。“扒”是魯菜中一種特殊的烹調方法,即用大火煮、小火炯,也就是用火時要講究“先武后文”。扒雞成為德州當地飲食文化的代表,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

關於德州扒雞的來歷,頗具傳奇色彩。元末明初、大運河漕運繁忙,德州城商賈雲集,城內有賈、徐、張三家做的燒雞頗有名氣。1692年,西門外大街的賈健才掌櫃家有個店夥計,因為看火時在灶前睡著而把雞煮過了火,無奈之下只能撈出來擺到街上去賣。想不到雞肉比平時更加誘人,不僅肉爛味美,就連骨頭嚼起來也是又酥又香。賈掌拒後來便沿用此法生産出穿香透骨的扒雞,後請鄰街的馬秀才品雞吟詩:“熱中一抖骨肉分,異香撲鼻競襲人;惹得老夫伸五指,入口齒馨長留津。”吟詩後脫口而出:“好一個五香脫骨扒雞!”從此德州扒雞銷路大開,名聲大振。

據傳説,康熙皇帝南巡,途經德州,也曾吃過德州扒雞,後來傳旨州官每年把扒雞作為貢品送往京城。德州這座古城也被冠以“鳳都”和“扒雞故鄉”的美名。

圖為德州扒雞資料圖

2014年,德州扒雞製作工藝成功入選國家非遺名錄,對於保護德州扒雞傳統製作技藝,弘揚扒雞美食文化起到了促進作用。德州扒雞成為德州的一張響亮的美食名片。

推動大運河德州段復航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

圖為新時代大運河德州段資料圖

“一波清流南去,千帆道盡繁華。”這是文人墨客對京杭大運河南段的讚嘆。然而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於黃河改道,造成河道淤積等原因,歷史上曾貫通山東、連接京津的京杭大運河,如今只有山東濟寧以南到杭州可以通航,黃河以北至京津河道已斷航。如何讓京杭大運河重現1800公里水道,一直備受運河沿線人們的關注。

2018年12月,京杭大運河黃河以北航段必要性研究報告會召開,隨著《德州“十三五”內河港口航道總體規劃》的出臺,推動被譽為“京杭運河全程保持原貌最好的一段”的德州段復航工程進入實質階段。

圖為新時代大運河德州段資料圖

目前在德州,與京杭大運河德州段復航工程配套形成水網的河流有兩條,一條是起點為聊城市與黃河相交處、流經德州的徒駭河。這條河全長60公里,有節制閘2座、渡槽一道、公路橋6座,上河口寬120米至150米,河底寬60米至80米,符合航道規劃要求。

另一條河是流經德州的漳衛新河,漳衛新河作為京杭大運河調節水位配套的功能性河流,德州人習慣稱為減河。減河有著天然的通航價值,該河南起德州市武城縣四女寺鎮水利樞紐,流經德城區、寧津縣、樂陵市,由慶雲縣崔口鎮齊周務村出境,境內160公里,上河口寬100米至120米、河底寬50米至60米,符合航道規劃條件要求。該條河屬山東與河北省界河,上鄰河北黃驊港,下界濱州港,具有得天獨厚的海河聯運基礎。

京杭大運河全線復航對德州積極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意義重大,隨著北京和天津對於大運河旅遊通航的推進,促進了大運河德州段的全面通航。近兩年,京杭運河取直(改道)走減河(岔河)建議已與京杭運河全線復航課題組達成基本共識;德州跨主要河流水構造物,全部按三級通航航道許可;德州市武城、禹城等主要流域預留港區、疏港路。相信不久的未來,大運河德州段將實現全面復航。

2020年3月,隨著《山東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的出臺,德州培育魯風運河品牌,打造大運河文化帶新亮點工作進一步提速。

以水為媒,打響“大德之州”運河文化牌

圖為新時代大運河德州段資料圖來源:齊魯網

德州是山東省唯一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的城市。運河文化牌是其城市發展的獨特優勢。

大運河申遺成功後,德州市先後編制了《德州市主城區文化産業發展規劃》、《德州市文化産業發展規劃》和《大運河山東德州段保護遺産規劃》,規劃中明確指出要“充分發揮岔河良好的水資源條件和生態環境,融入現代生態文化內涵,以現代生態農業、生態觀光旅遊、文化演藝,體育賽事、有機美食等文化旅遊和文化體育産業為依託,發展以健康養生為主題的旅遊度假中心,以農業觀光采摘為主題的休閒中心,以文化娛樂體育賽事為主題的文化體驗中心。圍繞岔河等自然生態環境良好、文化資源豐富的重點景區,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將德州打造成為區域文化養生康體示範區。

結合本地實際,德州確立了“一線三段一點”工作思路,推動實施德州大運河遺産公園建設,“一線”為南運河全線,將南運河德州段東岸堤頂路全部打通,被沿線城鄉居民譽為“連心路”;“三段”自南向北將南運河分為四女寺段科技運河、主城區段文化運河和郊野段生態運河展示區,實施遺産點保護與展示項目建設。“一點”是指蘇祿王墓遺産展示區,先後對蘇祿王墓實施文物本體保護、展廳展陳、安全防範設施建設、環境整治與綠化提升等六大提升工程,並掛牌成立了蘇祿文化博物館免費對社會開放。

未來德州將繼續做好大運河世界遺産的保護與利用工作,積極推動“一線三段一點”德州市大運河世界遺産公園建設,組織實施南運河德州段沿線南運河德州段、四女寺樞紐、德州碼頭(倉儲)、北廠漕倉遺址等重要遺産點段保護展示項目。目前,四女寺樞紐船閘、德州碼頭(倉儲)保護與展示工程已經進入收尾階段;北廠漕倉遺址考古勘探工作已經完成。

運河文化的開發利用需要發揮德州段的優勢,而德州的南運河河道基本保留了明清時期的原貌,自然狀態比較突出,這就是運河德州段的優勢。接下來,德州將逐步恢復旅遊通航和商業通航,讓運河活起來,帶動城市的發展。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德州篇

德州也將在運河文化基礎上加強對“大德之州”的德文化品牌塑造,使“德”既是歷史賦予德州的文化財富,也是如今德州獨特的文化名片。期待德州的復航喜訊早日與大家分享,也期待德州帶給我們更多的運河文化故事。

 

總策劃谷建華

中國網大運河頻道、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聯合出品

附:

關於《古運回望圖》

《古運回望圖》之創作,旨在弘揚自強不息之民族精神,漕運盛景之再現,貴在推崇厚德載物之中華氣量。

西元新世紀開元之年,華夏再沐朝陽,春風又綠神州。翰墨歌盛世,丹青寄赤心。谷建華先生以振奮民族精神為宗旨,以弘揚運河文化為己任。斥鉅資,募群賢,研史料,重考察,集眾家之才智,請諸師之妙筆,穿越六百年時空,探尋當年漕運盛景。歷時五載,徵修四次,終成《古運回望圖》。

全卷通高83公分,長210公尺,以明代航運鼎盛時期為背景,以運河為主線,自通州始至余杭終,經京津冀嚕蘇浙,四省二市,五大水系,百餘城鎮,浩浩蕩蕩,三千余裏,一氣貫通,氣勢恢宏。畫面兼工帶寫,五色丹青,師法自然。人物景色,勾勒細膩,疏密得體。山水迤麗,柳岸花明,漕艘櫛比,往來如梭,閘壩碼頭,廩粟雲屯,城鎮市井,百態人生,縱觀全卷,三千里漕運風情盡收眼底,五千年華夏文明彰顯其中。正可謂,漕運舟楫之盛,可抵長城之雄!

 

推薦閱讀
谷建華圖説古運河之“北京趣事” 東便門的角樓正在內城東南角和外城東北角的交接處,緊靠著角樓的那座單層歇山建築便是外城的東北角門,叫作“東便門”。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前言” 緣于“北京是運河漂來的”,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組織書畫家、專家、學者五百餘人,耗資逾千萬元,歷時八年組織創作了《古運回望圖》及其姊妹篇,反映清代康乾盛世老北京風貌的182米國畫長卷《京門九衢圖》等文化工程。
淮安首屆大運河龍舟公開賽鳴鼓開賽 23日,淮安首屆大運河龍舟公開賽在裏運河畔鳴鼓開賽。裏運河上,104支參賽隊百舸爭流,南岸上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動、特色商品展示為賽事增色添彩。
遇見大運河輝煌的“見證者” 臨清市文聯主席汪雷表示,臨清有著豐富的運河文化、紅色文化和鄉土文化資源,有集合了“蘇風京韻”的宛園、見證過臨清大運河輝煌史的“臨清貢磚”,還有數不勝數的名勝古跡、地方特色小吃,資源優勢如何更好地轉化為産業優勢、發掘文化旅遊內涵,需要文化創意的助力。在談到如何促進臨清文化和旅遊産業轉型升級時,鄭書紅表示,當前的關鍵是擺脫景區景點對“門票經濟”的過度依賴,培育文化創意新業態,刺激旅遊“二次消費”,對臨清文旅從品牌形象,到行銷推廣,進行全方位的整體形象包裝。臨清多種多樣的歷史文化資源與非物質文化遺産,需要傳承,更需要創新。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