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一“西便門(上)”
緣于“北京是運河漂來的”,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組織書畫家、專家、學者三百餘人,耗資逾千萬元,歷時八年組織創作了《古運回望圖》及其姊妹篇,反映清代康乾盛世老北京風貌的182米國畫長卷《京門九衢圖》等文化工程。
西便門
圖為《京門九衢圖》-西便門題詩鑒賞
咏西便門 〔清〕李慈銘
西便門西池水村,村中往往多泉源。
裕陵親敕疏湖道,上承玉河環郭門。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西便門篇鑒賞
“西便門”,是為方便居民出入京城而修,因修築外城墻時財力不足而草建,故稱“便門”。西便門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後又進行過補修,加固東側內、外城連接處的城墻垛口,疏浚城門外的護城河道,同時在城門以東修築一座三孔水門,使玉泉山水在附近順利分流注入通惠河,在外城城墻與西南城墻角樓遙相呼應的城門就是西便門了。清代又在甕城上修築小型箭樓一座。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研討會圖片
玲瓏塔
玲瓏塔原名“永安萬壽塔”,因為原屬慈壽寺內建築,又稱“慈壽寺塔”。玲瓏塔為八角十三層密檐實心磚塔(在一個高大的塔身上有多層密檐,稱為“密檐塔”),高近六十米,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秀美端莊,古色古香。塔基分上下兩層,下層為邊角鑲石的三層平臺,上層是雙層須彌座,雕有精美的蓮花座臺。須彌座上部雕刻有笙、簫、琴、瑟等古代樂器,有十分珍貴的史料價值。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明朝萬曆皇帝的生母是慈聖太后,姓李,因出身卑微僅是一名宮女,得隆慶皇帝寵幸後生下萬曆帝,母以子貴,被加封為貴妃。李太后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聲稱自己是九蓮菩薩轉生,並在她主政期間在全國各地、京城內外大興土木,廣建佛寺,慈壽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寺院之一。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西便門篇鑒賞
慈壽寺建於明萬曆四年(1576年),基址是明正德年間太監谷大用的墓地,為李太后授意萬曆而建。原慈壽寺內有天王殿、鼓樓、鐘樓、永安萬壽塔、延壽寶殿、寧安閣等一系列建築,形制整齊,規模宏大。其中寧安閣匾額為李太后手書,後殿內供奉九蓮菩薩像。清光緒年間的一場大火,將寺內建築全部燒燬,只留下現今的一座磚塔,這就是現在位於京西八里莊玲瓏公園內的玲瓏寶塔。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玉淵潭
玉淵潭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900多年前的遼代。那時玉淵潭是一個天然的湖泊。史書記載:“有泉從地水涌出,匯為泉,其水至冬不竭。”因該地涌泉為潭。當時西山一帶山水匯流成河由西北而來,集於此潭,最後注入遼南京(今北京西南)護城河。金滅遼後,玉淵潭成為金中都城西北有名的風景遊覽勝地。元時,在潭畔建玉淵亭而正式得名為“玉淵潭”。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明一統志》載:“玉淵潭在府西,元時郡人丁氏故池,柳堤環抱,景氣蕭爽,沙禽水鳥多翔集其間,為遊賞佳麗之所。”由於這裡離京城較近,一些宮裏的太監便在此建宅居住。以後幾經戰亂,亭臺塌毀,幾成廢墟,明亡時玉淵潭已是湖泊淤塞,雜草叢生,一片荒涼。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西便門篇鑒賞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動工對玉淵潭進行整治,將久已淤塞的臺前池塘清淤,深挖擴大,把原先泉水自涌自溢的淺水池變成了一座水面廣闊的大湖泊。徹底疏浚了玉淵潭河系,使玉淵潭成為京城西部蓄水調洪的重要湖泊,並在湖的東岸下口建閘,控制調節蓄泄湖水,引河水由三里河達阜成門之護城河。
長卷內容摘要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
《京門九衢圖》所展現的老北京城以宮城為核心,宮城中的中軸線縱貫南北,在中軸線兩側,一些壇廟、寺觀、苑林、府第、衚同以及大片四合院民居依次對稱佈局。格局嚴謹、層次分明形成了這座著名都城獨具特色的整體風貌。
圖為《京門九衢圖》-老北京城門創作資料用圖
經過元、明、清三代發展形成的這座都城,是歷史文化、科技藝術和建築藝術巧妙結合的集中體現,是勞動人民智慧創造的結晶,是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産。
作者介紹:
谷建華,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北京市政協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委員,北京市通州區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政協委員。
中國網大運河頻道主編,大運河文創産品聯盟主席,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大運河翰林民俗博物館館長,東方康橋瀚林華馨教育集團董事。
為續接千年曆史文脈,傳承五千年厚重文化,自1997年始,谷建華先生先後組織創作了《迎香港回歸百米長卷》《迎澳門回歸書畫百米長卷》《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50週年》《紀念老舍先生百年誕辰》《京門九衢圖》《古運回望圖》及《重遊運河圖》等七項浩大的文化工程。因其曾對京杭大運河文化作出突出貢獻,被新華通訊社授予“運河之子”的榮譽稱號。
《古運回望圖》長卷是明代中興時期歷史橫切面的真實寫照,以詳實的歷史資料為基礎,生動的再現了明代京杭大運河兩岸綿延約1800公里沿線的航運、河道管理、農業、手工業、工商業、民俗等繁華景象。
《京門九衢圖》取材于康乾盛世的北京城,以中國傳統繪畫“工兼寫”的手法,藝術地再現了六朝古都北京“內九外七皇城四”二十個城門樓以城墻和護城河為紐帶聯結起來的建築格局,展現清王朝鼎盛時期(康乾盛世)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建築、體育、民俗等方面壯麗廣闊的場景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