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淮安市政府召開京杭運河淮安段綠色現代航運示範區建設工作彙報會

發佈時間: 2020-04-20 11:04:53 | 來源: 淮安日報 | 作者: 唐筱葳 楊丹丹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18日下午,淮安市政府召開京杭運河淮安段綠色現代航運示範區建設工作彙報會。淮安市市長陳之常強調,要立足高品質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系統謀劃、加快建設京杭運河淮安段綠色現代航運示範區,力求“整治到位、綠化到位、通暢到位”,打好亮麗底色,統籌推動運河兩岸經濟高品質發展。淮安市市領導張國梁、趙權參加會議。

在認真聽取京杭運河淮安段綠色現代航運示範區建設總體方案、沿線各區設計方案要點及項目建設進展等情況彙報後,陳之常就推進工作提出三點要求。一要提高工作站位,充分認識到京杭運河淮安段綠色現代航運示範區建設是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重要組成部分、重要抓手,注重各項工作與上位規劃的有機銜接,保持規劃的一致性、系統性、延續性。二要聚焦示範區16公里範圍,對照市委市政府與省交通廳共建協議,全力推進各項工作落實。以安全環保倒逼用地整治到位,切實消除沿線隱患,形成生態廊道、安全廊道;加強環境整治,拆除違法建築,讓沿線區域變得清朗有序;突出綠色航運主線,強化船舶運輸、生活污水排放、停放碼頭等整治,實現航運綠色、環保、有序;堅持高水準規劃、高水準建設、高水準管理,邀請國際國內一流規劃設計團隊、施工隊伍參與規劃建設,強化政府統籌管理,以大合力、大氣魄、大胸懷彰顯城市魅力、帶動城市發展。三要發揮參建各方積極性,壓實屬地和行業主管部門責任,形成整體合力,及時化解推進中遇到的問題,高效有序推進示範區建設。

陳之常還就具體工作提出明確要求。在序時安排上,要明確拆除整治、沿線碼頭整治等工作的時間表,細化計劃安排,集中力量解決突出問題。在環境打造上,相關部門要立足現有資源,充分做好綠化方案銜接,注重樹種、色彩等協調性,為濃墨重彩打造大運河文化帶打好底色。在大運河文化帶標語標識打造上,要注重與整個城市標識系統、導識系統和城市傢具風格相協調。在橋梁路燈設計上,要統一規劃、統一施工、統一管理,精心打造大運河沿線璀璨燈光帶。

18日下午,市區土地經營管理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召開,研究市區2020年度國有建設用地供應計劃編制等工作。市長陳之常強調,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做好土地規範管理、科學經營這篇文章,支撐保障地方經濟高品質發展。市領導張國梁、趙權出席會議。

推薦閱讀
科學編制規劃精心組織實施 紮實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王東峰在滄州市調研檢查時強調科學編制規劃精心組織實施紮實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4月16日至17日,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東峰在滄州市調研檢查。滄州市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要求,精心編制大運河文化帶規劃,全面排查和保護沿線文物古跡,大力發展特色産業,真正把大運河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王東峰來到吳橋雜技大世界,詳細了解雜技藝術發展情況。
邊修橋邊戰疫 新蘇伊士運河鐵路橋四川造 原標題:新蘇伊士運河鐵路橋四川造中埃建設者在大橋鋼結構成功首吊後激動合影工人測體溫後進入施工現場鐵路橋進行鋼結構施工距埃及首都開羅約120km,橫跨新蘇伊士運河,一座主跨340米的雙翼平旋開啟鐵路橋即將誕生。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採訪了堅守在埃及現場的四川路橋方項目負責人茍勇。蘇伊士運河上的三大任務:修新橋、升級舊橋、建設配套設施在埃及伊斯梅利亞省項目部現場,中方員工有的已堅守了半年多。
水上漂來的城市:明清時代的大運河與北京 北京通州的大運河遺跡資料圖片運河與北京經濟中國古代有修建運河的悠久歷史。作為明清時期國家首都的北京,更有從中受到巨大的滋養,甚至有“北京是大運河上漂過來的城市”的説法。晚清大運河開始喪失功能,運河沿岸城市逐漸衰落,北京也受到了巨大影響。
淮安市政府召開京杭運河淮安段綠色現代航運示範區建設工作彙報會 市長陳之常強調,要立足高品質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系統謀劃、加快建設京杭運河淮安段綠色現代航運示範區,力求“整治到位、綠化到位、通暢到位”,打好亮麗底色,統籌推動運河兩岸經濟高品質發展。在認真聽取京杭運河淮安段綠色現代航運示範區建設總體方案、沿線各區設計方案要點及項目建設進展等情況彙報後,陳之常就推進工作提出三點要求。一要提高工作站位,充分認識到京杭運河淮安段綠色現代航運示範區建設是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重要組成部分、重要抓手,注重各項工作與上位規劃的有機銜接,保持規劃的一致性、系統性、延續性。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