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蘇州運河文化遺産活態傳承保護之思考

發佈時間: 2020-04-17 09:46:37 | 來源: 新華日報 | 作者: 徐國源 曹志偉 | 責任編輯:

《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大運河文化帶遺産保護傳承利用要按照“河為線,城為珠,線串珠,珠帶面”的思路,構建具有經濟文化影響力的空間格局框架。蘇州作為運河“線”上的重要一“珠”,如何利用好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優勢,重塑蘇州“運河城市”新名片?

蘇州是大運河流經的重要歷史名城,運河穿城而過,許多河流又與運河縱橫交錯。古代蘇州之所以成為萬商雲集的“四大聚”之一,正與大運河息息相關;時至今日,蘇州近一半的貨運量仍由水路承擔。

圍繞大運河周圍,散落著蘇州眾多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産。山塘河、上塘河、胥江從運河汲取水源,流入環古城河,環古城河包圍著蘇州城區,流動的水自古以來一直滋養著蘇州古城。護城河上的平門、齊門、婁門、相門、葑門、南門、盤門、胥門、金門、閶門等古城門,是古蘇州對外連通、交往的主要通道,同時也是蘇州厚重的歷史符號。這些連通運河、經緯交織的河流流經虎丘、寒山寺、楓橋風景區、盤門、平江歷史街區等地,將眾多歷史文化遺産串聯起來,形成一個蘇州古城的“內部運河文化帶”。

中唐時期,張繼曾留下“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千古絕唱,白居易也曾寫下“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的動人佳句。之後,周遵道《豹隱紀談》、馮夢龍《隋煬帝逸遊召譴》等作品,也都以運河為背景,不僅描摹出蘇州運河兩岸的人情風俗,也留下了蘇州運河文化的歷史存照。

從文化角度而言,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與蘇州文化遺産活態保護高度契合。

首先是主題特徵高度契合,即運河文化與蘇州水文化具有很高的契合度。據統計,蘇州水文化遺産多達2224處,而其中很大一部分都與大運河有著密切聯繫。在大運河主幹水流的供給下,蘇州城區內才會出現古城河道上密匝的古橋,河岸人家汲水的古井,等等。

其次是空間特徵高度契合。大運河作為線性文化資源,兼具文化線路與遺産廊道的特徵,這為蘇州文化旅遊的空間佈局提供了歷史依據。例如,蘇州通過打造護城河遊船線,把平江歷史文化街區、覓渡橋、盤門、相門、朝宗閣等散落在古城四週的文物古跡串聯起來,盤活了“點”上的文化遺産。

最後是資源特徵高度契合。與諸多“固定”“易損”的文化遺産不同,大運河文化是一種“活態遺産”。近年來,蘇州不斷通過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古胥門元宵燈會、江南船拳、白洋灣山歌等與運河相關的“非遺”民俗活動,彰顯了大運河文化與自然環境、社會現實、歷史記憶的互動和創新。

目前,在山塘歷史街區、虎丘雲岩寺塔、平江歷史街區、全晉會館、盤門、寶帶橋、古縴道7個遺産點已設置遺産標識碑,碑身刻有“中國大運河”LOGO標識,這些舉措在文化地理上將蘇州與大運河建立了聯繫,但總體來看,蘇州運河文化遺産仍待進一步挖掘和梳理。如何做好“大運河文化帶蘇州段”這篇文章,不妨從準確定位、部門合作、項目推進三個方面“破題”。

從準確定位方面來説,歷史古城蘇州蘊含著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審美品格,當下也需要更加鮮明地將其貫注到大運河(蘇州段)的文化遺産保護利用當中。在大運河(蘇州段)的“新形象”塑造當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差異化,“水”是蘇州文化遺産的符號,但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所有的城市文化遺産都自然帶上了“水”的標簽,倘若僅停留于過去的“水”符號,必定會與其他城市重合。所以,大運河文化帶蘇州段建設就須強化大運河之水的“蘇州特色”,在“賦特色”的基礎上注重蘇州大運河文化遺産的活態利用,有效串聯和延伸“運河”主題的文創産業鏈條,提升蘇州運河遺産文化附加值。

二是標識化,即打造具有江南特色的運河文化遺産符號,在此基礎上實施品牌化運作。一是重點發展盤門和吳門橋片區,構建“河城一體的遺産城市”新形象;二是擴展蘇州遺産文化空間,從“打造景區”變為“打造城區”,把整個城市作為最大的景區來打造;三是充分利用好蘇州歷史文化與自然生態交相輝映的有利條件,努力營造賞景點、品文化的文旅融合新局面。

三是樣板化,把碎片化的“吳文化”意象勾連起來,形成主題明確、特色鮮明的文化創意線索,構造一個古韻今風、充滿活力的吳中“運河文化”創意圈。如:人文薈萃的古城運河沿岸,可融入京杭運河黃金旅遊線中;以吳早期歷史上重要人物伍子胥命名的胥江,可彰顯吳文化之根;上塘河、山塘河則以蘇州水街為主題,打造獨特的河街相鄰的市井民俗風情等。

從部門合作方面來説,大運河文化帶遺産傳承與利用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相關部門要樹立全國、全省及全市“一盤棋”的發展思路,打破邊界,營造“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齊抓共管”的良好氛圍。

蘇州應學習杭州文化遺産保護與利用的成功經驗,設立京杭運河(蘇州段)綜合保護中心,將運河西段、中段、南段的遺産資源整合,在發展中段的基礎上,充分挖掘西段和南段的遺産資源,逐漸形成蘇州運河遺産的三塊高地。同時,著手建設大運河遺産點大數據系統,引入國內外線上遺産資訊平臺的交換數據,逐步實現遺産管理“用數據説話”,促動相關部門合作,提高文化遺産管理治理的總體水準。

從項目推進方面來説,全方位的“活態利用”是繼承和弘揚大運河文化遺産的最適合路徑,如何做好“活態利用”?

首先,要做好價值利用評估。大運河文化帶蘇州段建設尚存在價值挖掘不充分的問題。相關部門可組織相關學者,抽調水利、地理、文化、歷史、民俗等專家組建考察團隊,沿大運河蘇州段走訪調研,探討相關文化遺産價值的真實性、價值利用的可操作性和遺産利用的空間性,發佈《大運河蘇州段遺産點調查報告》,發掘和昇華大運河蘇州段文化遺産的精神價值、科技價值、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其次,要組織文化活動。“重現”大運河畔曾經的中秋燈會、龍舟會、山歌會、廟會等民俗活動,同時應注重蘇繡、蘇扇、玉石雕、泥塑等“蘇作”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利用和開發,提高“蘇作”文化的影響力。

再次,重視非遺文藝演繹。結合崑曲、蘇劇、評彈、吳歌等“非遺”文化保護傳承,充分挖掘、創新蘇州作為“運河城市”的演藝內容,尤須重視唐宋特別是明清文學史上關於“運河與蘇州”的文學資源,將文化遺産與藝術想像相勾連,再現運河沿岸靈動的“江楓漁火”和作為“天下四大聚”之一的繁盛,把運河故事演繹、民俗風情展示與現代休閒旅遊融合在一起,致力於打造具有品牌影響力的大型文化綜合項目。

推薦閱讀
江蘇揚州:京杭運河特大橋復工建設忙 自復工以來,331省道江蘇寶應段改擴建工程京杭運河特大橋建設工地在強化疫情防控的同時,增加施工力量,確保年內建成通車。
蘇州運河文化遺産活態傳承保護之思考 《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大運河文化帶遺産保護傳承利用要按照“河為線,城為珠,線串珠,珠帶面”的思路,構建具有經濟文化影響力的空間格局框架。蘇州作為運河“線”上的重要一“珠”,如何利用好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優勢,重塑蘇州“運河城市”新名片?
淮安市淮安區裏運河三堡水源地建設通過省級驗收 原標題:裏運河三堡水源地達標建設通過省級驗收4月9日,由省水利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等相關專家組成的驗收組對我區裏運河三堡水源地達標建設進行考核驗收。近年來,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飲用水源地建設和保護,認真落實《省政府辦公廳關於開展全省集中式飲用水源地達標建設的意見》相關文件精神,全力打造裏運河三堡水源地。驗收組對我區在保障供水安全、水源地整治、水源地隔離防護、水質監測及水源地規範管理等方面所做的工作表示肯定,同意三堡水源地達標建設通過省級驗收。
無錫地鐵4號線貫通大運河 經過近200天的不懈努力,近日,無錫地鐵4號線一期黃巷站至盛岸站盾構區間右線隧道順利貫通。地鐵建設單位負責人介紹,若在穿越過程中參數控制不當,極易造成河水貫通、土層坍塌的風險。區間線路出黃巷站後沿鳳翔路直行,側穿鳳翔苑、麗新路引橋、公交車維修基地及鳳翔路高架,下穿京杭大運河及駁岸後到達盛岸站。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