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大運河江蘇流域十個劇種同唱一台大戲

發佈時間: 2019-12-25 14:32:25 | 來源: 中新網江蘇 | 作者: 劉廣躍 孫婷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丹劇、錫劇、崑曲、丁丁腔、柳琴戲、徐州琴書,各類戲曲劇種你方唱罷我登臺。京杭大運河江蘇流域戲曲文化傳承與創新工程第二屆戲曲教育成果展演暨交流研討會日前在江蘇丹陽鳴鑼開場。精彩紛呈的戲曲展演也拉開了江蘇第二師範學院和丹陽市校地合作的序幕。

京杭大運河江蘇流域戲曲文化傳承與創新工程第二屆戲曲教育成果展精彩亮相。

京杭大運河江蘇流域戲曲文化傳承與創新工程第二屆戲曲教育成果展精彩亮相。

本次展演以“水路·戲路·傳承之路”為主題,匯聚了大運河江蘇流域十個獨具魅力的戲曲劇種。來自大運河沿線多所中小學的學生紛紛登場,展現了大運河江蘇流域各個劇種的獨特風采和江蘇各地“戲曲進校園”工作的豐碩成果。活動中,江蘇第二師範學院和丹陽市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攜手推進大運河江蘇流域的戲曲傳承發展和創新,合力打造江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新亮點。

校地合作合力打造江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新亮點。

校地合作合力打造江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新亮點。

20日,來自江蘇各地的宣傳文化、教育部門和學校的代表,參觀了丹陽市丹鳳實驗學校戲曲進校園工作現場,觀摩了“舞龍”“剪紙”“正則繡”“烙鐵畫”“面塑”等丹陽本土非遺文化與中國戲曲元素有機結合的融合課程。在京杭大運河江蘇流域戲曲傳承與創新工程交流研討會上,丹陽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江陰市教師發展中心、徐州市銅山區教育局、淮安市人民小學、無錫羊尖實驗小學的代表就本地區本校的戲曲進校園工作與專家們一起進行了交流研討。

晚會在丹劇四代演員和小學生們精彩演繹的《傳承》中結束,舞臺上謝幕的演員最大年齡81歲,最小年齡4歲。

晚會在丹劇四代演員和小學生們精彩演繹的《傳承》中結束,舞臺上謝幕的演員最大年齡81歲,最小年齡4歲。

丹陽市委書記黃春年表示,作為千里運河沿線上建縣建城最早的古邑之一,丹陽不僅實施了新航道景觀建設、歷史故道水環境改造、西門古街改造等工程,還深挖文化底蘊、提煉城市品牌,大力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江蘇第二師範學院黨委書記王仁雷介紹,作為一所以教師教育為特色、以培養小學和幼兒園教師為重點的省屬本科院校,該校選取大運河江蘇流域戲曲文化作為切入點,圍繞江蘇地方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整合各方資源,廣泛開展校地、校校合作,對戲曲文化進行挖掘整理、研究培養、創作創新,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貢獻。(完)

推薦閱讀
京杭運河綠色現代航運蘇州示範段啟動 護岸生態修復效果圖作為省內京杭運河的代表性航段,2018年蘇南運河蘇州白洋灣作業區至石湖景區段航道入選京杭運河綠色現代航運示範區的4個示範航段之一,該示範區項目也是江蘇省大運河文化帶樣板工程的一項重點建設內容。據蘇州市航道管理處消息,作為全省京杭運河綠色現代航運示範區示範段之一,到2020年底,蘇南運河蘇州白洋灣作業區至石湖景區段將完成建設,屆時該示範段將成為一條綠色生態、智慧管理的水運通道,展現蘇州航道“河城共生、運河追夢”的發展理念。根據相關實施方案,江蘇省京杭運河綠色現代航運示範區4個示範段為:蘇北運河揚州施橋船閘至長江口門段(5.5公里)。
大運河江蘇流域十個劇種同唱一台大戲 本次展演以“水路·戲路·傳承之路”為主題,匯聚了大運河江蘇流域十個獨具魅力的戲曲劇種。京杭大運河江蘇流域戲曲文化傳承與創新工程第二屆戲曲教育成果展精彩亮相。來自大運河沿線多所中小學的學生紛紛登場,展現了大運河江蘇流域各個劇種的獨特風采和江蘇各地“戲曲進校園”工作的豐碩成果。
北京構建“一河兩道三區”大運河文化帶發展格局 為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文化資源,北京市編制了《北京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和《北京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五年行動計劃(2018年-2022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北京構建“一河兩道三區”大運河文化帶發展格局本報訊(記者蔣菡)記者日前從北京市發展改革委了解到,北京市要發揮大運河文化帶對城市功能空間的組織和優化作用,構建“一河、兩道、三區”的大運河文化帶發展格局。值得關注的是,北京市將發揮大運河文化帶對城市功能空間的組織和優化作用。
建立隋唐運河水文化生態博物館的構想 結合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佈局,我們認為,依託皖北現有的運河河段,安徽可以建立隋唐運河水文化生態博物館。生態博物館是以某個特定區域為單位的“活態博物館”,其生態的涵義既包括自然生態,也包括人文生態。皖北地區是隋唐運河通濟渠的流經之地,河道長達180公里,目前尚保留有水河段47公里,無水河段約133公里。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聯繫方式:13261622996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