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建立隋唐運河水文化生態博物館的構想

發佈時間: 2019-12-25 14:26:22 | 來源: 安徽日報 | 作者: 宋豫秦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2019年7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會議審議通過了《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這是繼申遺成功之後,大運河保護和利用的一個新的里程碑。

大運河包括京杭運河、隋唐運河和浙東運河三部分。皖北地區是隋唐運河通濟渠的流經之地,河道長達180公里,目前尚保留有水河段47公里,無水河段約133公里。由於隋唐運河柳孜碼頭和泗縣段河道被納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因而通濟渠皖北段在整個隋唐運河體系中具有獨特的價值。結合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佈局,我們認為,依託皖北現有的運河河段,安徽可以建立隋唐運河水文化生態博物館。

水文化是指人類圍繞水和水事活動所創造的生態文化的總稱,既包括精神層面的,也包括物質層面的,前者主要體現在上層建築領域;後者主要包括水利工程、節水技術、水景建設等經濟基礎領域。水文化作為我國傳統生態文化寶庫中的奇葩,對於當前的生態文明建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生態博物館是以某個特定區域為單位的“活態博物館”,其生態的涵義既包括自然生態,也包括人文生態。生態博物館面世以來,由於其對傳統博物館的結構和功能作了拓展和昇華,所以在歐美國家得到較快發展。1995年中國和挪威兩國聯合在貴州省六枝特區梭戛鄉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生態博物館——梭戛苗族生態博物館。

隋唐運河的起點在洛陽,主要由通濟渠和永濟渠南北兩個支渠構成。其北支永濟渠通達涿郡(北京),南支通濟渠流經河南、安徽、江蘇、浙江而通達杭州。在皖北建立隋唐運河水文化生態博物館,主要出於如下幾方面的考量。

第一,有利於彌補水文化研究和展示平臺的缺失。以往的水文化研究或局限于思想文化等“形而上”的層面,或主要關注于具體的水工建築等“形而下”的層面,至今尚缺乏一處綜合性的、具有應用價值的水文化研究和展示平臺。皖北不僅保留著豐富的運河文化遺存,而且尚有長達47公里的古運河河道,因而是打造水文化生態博物館的絕佳場所。

第二,有利於為應對水資源危機作貢獻。皖北隋唐運河流經的淮河流域地勢平坦,水網密集,堪稱我國農耕文化的薈萃之地,也積澱了頗為豐富的水文化精華。由於以往對水文化中包含的集水模式和節水技術關注甚少,甚至包括新疆坎兒井、沿海“禦鹹蓄淡”工程、稻田養魚、庭院雨水收集以及山水城市營建等水文化遺産也多遭塵封。鑒此,潛心打造一處具有集大成意義的水文化生態博物館,使之成為我國乃至世界的一處水文化科研和推廣中心,可以為應對水資源危機作出獨特貢獻。

第三,有利於運河水文化的活態傳承。建立皖北隋唐運河水文化生態博物館,可以將現存47公里的通航河道視為一個“活的有機體”,將沿線碼頭、橋梁、沉船、民居、民俗等文化遺存視為這個“活的有機體”的有機組分。這就有利於發揮整個皖北段隋唐運河的活態屬性,從而使得大量“散珠碎玉”般的運河遺跡和遺物在皖北運河上交相輝映。

第四,有利於在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展現文化特質。在近似的自然本底和人文背景下,隋唐運河沿線各地在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過程中很容易出現趨同現象。如果將傳承創新水文化作為皖北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主題,完全能規避重復性建設,形成獨樹一幟的效應。

第五,有利於增加蓄水量和減緩雨洪之害。自古以來,淮河流域不僅“水少”,也每每出現雨洪水災。借助建立水文化生態博物館的契機,恢復或部分恢復隋唐運河的廢棄河道,既可擴大水文化生態博物館的規模和內涵,也可為淮河流域新增一處容量可觀的雨洪蓄積設施,可取得增加水資源蓄積量和減緩雨洪之害的雙贏。

(作者係北京大學中國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推薦閱讀
北京構建“一河兩道三區”大運河文化帶發展格局 為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文化資源,北京市編制了《北京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和《北京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五年行動計劃(2018年-2022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北京構建“一河兩道三區”大運河文化帶發展格局本報訊(記者蔣菡)記者日前從北京市發展改革委了解到,北京市要發揮大運河文化帶對城市功能空間的組織和優化作用,構建“一河、兩道、三區”的大運河文化帶發展格局。值得關注的是,北京市將發揮大運河文化帶對城市功能空間的組織和優化作用。
建立隋唐運河水文化生態博物館的構想 結合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佈局,我們認為,依託皖北現有的運河河段,安徽可以建立隋唐運河水文化生態博物館。生態博物館是以某個特定區域為單位的“活態博物館”,其生態的涵義既包括自然生態,也包括人文生態。皖北地區是隋唐運河通濟渠的流經之地,河道長達180公里,目前尚保留有水河段47公里,無水河段約133公里。
書法家王士傑草書毛澤東詩詞展在京開幕 本次展覽為期8天,由北京紅色偉業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中國城市發展研究院文化藝術院、北京市教育學會書法教育研究會4家單位主辦,北京市通州區書法家協會、北京尚鴻國際文化産業園區2家單位承辦,北京漕運書畫院、北京墨先生書畫院2家單位協辦。王士傑草書毛澤東詩詞展以毛澤東詩詞為展現內容,以大草、小草為展現形式,通過書法藝術和紅色教育的結合,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6週年,慶祝建國70週年。12月21日,書法家王士傑草書毛澤東詩詞展于北京市通州區宋莊藝術小鎮尚鴻國際文化産業園區舉辦。
大運河航運被寫入《大遺址利用導則》 或發展生態農業、文化産業、旅遊業等低能耗低強度的産業,與大遺址價值展示和遺址環境改善相協調。大遺址利用避免大規模“假景”導則提到,大遺址利用應以價值利用方式為主。同時,大遺址利用並非“閉門”工程。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聯繫方式:13261622996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