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書法家王士傑草書毛澤東詩詞展在京開幕

發佈時間: 2019-12-23 14:03:01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宋柏霖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中國網北京12月23日訊(記者宋柏霖)12月21日,書法家王士傑草書毛澤東詩詞展于北京市通州區宋莊藝術小鎮尚鴻國際文化産業園區舉辦。本次展覽為期8天,由北京紅色偉業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中國城市發展研究院文化藝術院、北京市教育學會書法教育研究會4家單位主辦,北京市通州區書法家協會、北京尚鴻國際文化産業園區2家單位承辦,北京漕運書畫院、北京墨先生書畫院2家單位協辦。

出席本次活動的嘉賓有中國紅色文化聯合會會長、紅色偉業董事長毛小青;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會長崔陟、副會長宋國柱;北京畫院副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趙志田;中國書協理事、北京市書協顧問、著名書法家張書范;中國書協學術委員、著名書法家、第一屆蘭亭獎獲得者、著名詩人、學者黃君;北京市教育學會書畫教育研究會會長、著名書畫教育家華敬俊;著名篆刻家、書法家李羊民;中國著名山水畫家陸天寧;通州區原政協主席王春元;北京市通州區人大副主任尚祖國等政界、書法界、企業界人士及媒體朋友近200人。王士傑草書毛澤東詩詞展以毛澤東詩詞為展現內容,以大草、小草為展現形式,通過書法藝術和紅色教育的結合,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6週年,慶祝建國70週年。

書以載道,書法家王士傑自幼受父親影響酷愛書法。1992年有幸結識國學大師、紅學會長、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著名詩人、書畫家馮其庸先生,並拜其門下,二十多年來不間斷的得到馮老的悉心指導。2015年至2019年先後向張旭光、張書范、華敬俊、傅紹尉幾位書法家學習書法理論及創作技巧。

歷史上,貫通南北的大運河促進了經濟、文化、人員的流動。如今,大運河仍承載著千年古都的寶貴記憶,是傳承弘揚中華文化、彰顯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此次展覽的作品將我們帶入古代運河漕運繁盛的歷史記憶裏。

本次展覽的作品共有三種形式:一是展臺放置的兩類書體長卷,各展出毛澤東詩詞150首。大草書體20米長卷,共14卷。小草書體10米長卷,共12卷。二是墻上展示的條屏組合式作品。32首毛澤東詩詞在32-38公分的六尺條屏上呈現,一首詞的拼接長度可達5米,有強烈的視覺衝擊效果。三是字古式新的創意式寫法。“九天攬月”、“還看今朝”等主題,通過不同留白、疏密結合、大草和小草的結合,在六尺整紙上展現出新穎而獨特的藝術手法。書法家王士傑用自己擅長的藝術筆墨、喜愛的藝術方式,緬懷偉人功勳,激發擔當精神,抒發對祖國的熱愛,對黨和人民的深情,營造了一場視覺盛宴。

推薦閱讀
建立隋唐運河水文化生態博物館的構想 結合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佈局,我們認為,依託皖北現有的運河河段,安徽可以建立隋唐運河水文化生態博物館。生態博物館是以某個特定區域為單位的“活態博物館”,其生態的涵義既包括自然生態,也包括人文生態。皖北地區是隋唐運河通濟渠的流經之地,河道長達180公里,目前尚保留有水河段47公里,無水河段約133公里。
書法家王士傑草書毛澤東詩詞展在京開幕 本次展覽為期8天,由北京紅色偉業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中國城市發展研究院文化藝術院、北京市教育學會書法教育研究會4家單位主辦,北京市通州區書法家協會、北京尚鴻國際文化産業園區2家單位承辦,北京漕運書畫院、北京墨先生書畫院2家單位協辦。王士傑草書毛澤東詩詞展以毛澤東詩詞為展現內容,以大草、小草為展現形式,通過書法藝術和紅色教育的結合,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6週年,慶祝建國70週年。12月21日,書法家王士傑草書毛澤東詩詞展于北京市通州區宋莊藝術小鎮尚鴻國際文化産業園區舉辦。
大運河航運被寫入《大遺址利用導則》 或發展生態農業、文化産業、旅遊業等低能耗低強度的産業,與大遺址價值展示和遺址環境改善相協調。大遺址利用避免大規模“假景”導則提到,大遺址利用應以價值利用方式為主。同時,大遺址利用並非“閉門”工程。
因河而興 領略老運河滋養下的常州城 古老的運河是常州的母親河,培育了一代代的常州人也孕育了運河兩岸的人文資源,更是承載了這裡的歷史。依河而建,因河而興,如今的常州也正因為運河帶來了廣闊的經濟發展前景。坐船賞景,偷得浮生半日閒,聆聽千年運河與這座城的故事。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聯繫方式:13261622996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