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構建長三角運河城鎮命運共同體

發佈時間: 2019-11-25 10:59:18 | 來源: 新華日報 | 作者: 佚名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順應國家戰略,傳承運河文脈。11月15日,2019長三角運河城鎮發展平望峰會在吳江區平望鎮舉行。峰會邀請眾多專家學者和業內人士,共話運河古今,暢談發展新路,推動長三角運河城鎮以運河和長三角為雙重紐帶,積極構建長三角運河城鎮命運共同體,攜手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新機遇,走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前列。

本次峰會由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秘書處、吳江區文體廣電和旅遊局、平望鎮人民政府、新華日報社蘇州分社共同主辦,以“順應國家戰略傳承運河文脈”為主題,立足長三角,緊扣大運河,深入挖掘長三角運河城鎮的文化精髓和當代價值,探討協同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方略,實現長三角運河城鎮高品質發展。

大運河流經長三角地區15座城市近百座古鎮。這些古鎮與運河同生共長,集運河文化與江南文化、融城鎮文明與鄉村文明、匯古代遺存與現代發展于一體,是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要力量。新形勢下,借助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的東風,依靠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和強有力的經濟基礎支撐,率先走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前列,已成為這些城鎮亟需思考並付諸行動的時代命題。吳江區平望鎮作為本次峰會的主辦地,進入新時代,平望堅持系統化思維、注重規律性把握,搶抓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歷史機遇,始終把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作為全鎮中心工作來謀劃施策,力爭走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前列。

圍繞“順應國家戰略傳承運河文脈”這一主題,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副院長、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王健,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發展委員會委員、揚州大學中國大運河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黃傑,江蘇省文投集團副總經理朱國強,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蘇州分院副院長史建華,蘇州市委黨校教授余大慶五位專家分別進行主題演講,提出了很多富有前瞻性、理論性和實踐性的見解。本報現將專家觀點節選刊出,供讀者參考評閱。

推薦閱讀
鎮江大運河,演繹江河交匯“城市傳奇” 1980年,被譽為“江南第一閘”的諫壁船閘建成啟用,成為蘇南運河又一重要入江口門,大運河水上航運功能前所未有得到充分發揮。鎮江這座歷史上著名的水運樞紐城市、對外通商口岸和商埠城市,由此躋身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列,迅速發展成為現代化的港口工貿城市、長江三角洲地區中心城市之一。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反映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等工作,弘揚鎮江市在大運河重點建設區建設上取得的歷史文化、生態文明和經濟發展等方面成就,作為首屆中國·鎮江大運河文化月的主要活動之一,鎮江報業傳媒集團“行走運河”大型全媒體行動近日正式啟動。
構建長三角運河城鎮命運共同體 峰會邀請眾多專家學者和業內人士,共話運河古今,暢談發展新路,推動長三角運河城鎮以運河和長三角為雙重紐帶,積極構建長三角運河城鎮命運共同體,攜手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新機遇,走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前列。這些古鎮與運河同生共長,集運河文化與江南文化、融城鎮文明與鄉村文明、匯古代遺存與現代發展于一體,是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要力量。新形勢下,借助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的東風,依靠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和強有力的經濟基礎支撐,率先走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前列,已成為這些城鎮亟需思考並付諸行動的時代命題。
濟寧:京杭路核心商圈呼之欲出 重塑運河商脈 今年以來,濟寧太白湖新區圍繞“一核引領”戰略定位,聚焦商業、餐飲、娛樂等設施配套,沿京杭路自東向西建設有京杭新都匯、吾悅廣場、濟州老街、永潤生活廣場、城投·星城廣場等多個商業項目。沿京杭路,以運河文化為雛形打造的運河印巷,效倣明清式建築打造的濟州老街,以及以“荷”形象建設的永潤生活廣場,都將以嶄新的形象再現濟寧這座古老城市的文化魅力。這意味著,未來的兩三年時間裏,以京杭路為主軸的京杭路核心商圈呼之欲出,並成為“一核”的重要商業配套,支撐、引領新區未來龐大的消費市場。
江蘇省政協來揚視察“加快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 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堅持提高站位,融入時代元素,為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在隨後召開的座談會上,江蘇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有關負責同志以及運河沿線8市政協負責同志作了交流發言。要凝聚各方力量,在文化遺産保護、生態環境保護、沿線産業帶建設、周邊地區及“1+3”功能區建設上形成合力,凝聚全社會力量,協調發展、共同發展。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聯繫方式:13261622996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