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鎮江大運河,演繹江河交匯“城市傳奇”

發佈時間: 2019-11-25 11:01:54 | 來源: 鎮江日報 | 作者: 佚名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千年大運河和鎮江城水相依、人水相親,哺育了沿岸燦爛文明,在新時代更濃墨重彩地書寫著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壯美新篇。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反映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等工作,弘揚鎮江市在大運河重點建設區建設上取得的歷史文化、生態文明和經濟發展等方面成就,作為首屆中國·鎮江大運河文化月的主要活動之一,鎮江報業傳媒集團“行走運河”大型全媒體行動近日正式啟動。從今天起,本報將陸續刊發系列報道“行走運河”。

這是一條河的傳奇,這是一座城的故事。鎮江因水而建,因“運”而興。祖祖輩輩依賴大運河生生不息,在幽遠綿長的歲月長河裏,演繹著江河交匯處的“城市傳奇”。

大運河,這條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里程最長、規模最大的人工運河,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水利工程。堪稱古城鎮江“坐標”的大運河鎮江段,開鑿通航已有2200多年。作為江南運河的北端起點和入江口門,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使大運河已然成為鎮江“靈動的名片”“流動的文化”和“搏動的血脈”。

穿越歷史,見證運河之變

千年流淌的大運河被稱為線性的遺産、活態的文化。今天的大運河,依舊在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

大運河在鎮江境內包括兩個分支。一段是穿城而過的古運河;另一段為蘇南運河。古運河是歷史上京杭運河(江南運河)的一部分,西起主城區入江口的京口閘,東抵諫壁三汊河口,全長16.92公里,至今仍在擔負著城市防洪排澇、調節水位、傳承文脈和遊覽觀光等多種功能。蘇南運河鎮江段,以諫壁入江口為起點,全長42.6公里。這段運河古稱“丹徒水道”,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運河歷史上最早開鑿的河段之一。

“平河七百里,沃壤二三州”,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經這樣咏頌古代的江南運河。自古以來,鎮江即是漕運、水運樞紐城市;到了近現代,更是發展成為對外商貿發達的“銀碼頭”,經濟繁榮,物阜民豐。

據專家介紹,大運河鎮江段兼有的特點,具體包括江河交匯特色鮮明、文化遺存資源豐富、水利歷史價值獨特,以及生態人文景觀日益豐富等。

千年一瞬,歲月無言。

鎮江古運河畔,90余處文化遺産星羅棋佈。其中包括江河交匯處、宋元糧倉遺址、昭關石塔、鎮江英國領事館舊址等6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及冷遹舊居、新四軍江南指揮部舊址、練湖閘等20余處市、縣文保單位。

大運河鎮江段也是水利工程技術的典範。鎮江至丹陽段穿越丘陵地帶,又有江水泥沙淤積,無論開河之艱辛,還是疏浚之頻繁,其他河段都無法比擬。因此該河段被稱為江南運河的“屋脊”。

鎮江歷史上的主要入江口曾經有過5處,分別是丹徒口、甘露口、大京口、小京口、諫壁口。據《續纂江蘇水利全案正編》記載,南朝齊時,全面浚治丹徒水道,主要入江口向西延伸到大京口。北宋天聖七年,在大京口東增開新河(小京口),皇祐二年、政和六年、南宋嘉定八年,又分別在小京口以東開了海鮮河、甘露港,在大京口之西又開了蒜山漕河,形成了主次相配、功能較全的河口體系。到了元代,各入江口日見水淺,有礙船行。明代天順初年,經過浚治,小京口遂成江南運河主要入江口。直到今天,尚存的江河“十”字交匯點,還有諫壁口、小京口、丹徒口三處。

大運河決定城市多維發展

“鎮江為南北內地運河中心重要之地,而若將舊日內地運河浚復,且增浚新運河,則此地必能恢復其昔日之偉觀,且更加重要。因鎮江為契合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中間之鎖鏈,而又以運河之南端直通中國最富饒之錢塘江流域。”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一書中,這樣敘述鎮江大運河的地理位置和交通優勢。

歷史上,大運河是溝通聯繫北方政治中心與南方經濟中心的紐帶,是糧食、物資、錢財的水上重要供應線路。這條偉大的“母親河”,對鎮江城市發展帶來的影響是多維度的。

首先是漕運功能奠定城市地位。自中唐起,鎮江逐漸成為江浙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同時也是漕運咽喉。宋元以後,鎮江城市地位更加突出,成為南北要衝,承擔著全國漕糧轉机重任。史料記載,自唐代以來經過鎮江的漕糧佔全國50%以上,南宋時,鎮江更是承擔了全國近七成漕糧的轉机重任。前幾年在如意江南小區附近挖掘發現的宋元糧倉,就以實物遺址證明鎮江歷史上漕運的興盛之況。清康熙年間,查慎行的詩句“舳艫轉粟三千里,燈火沿流一萬家”也是生動寫照。

正因為漕運地位之重要,鎮江成為“江河交匯”處崛起的一座全國性的重要城市。古運河為城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了長期繁榮,煉鐵、造船、絲織、釀酒、釀醋等行業相繼得到發展。清代,鎮江成為江南僅次於南京、蘇州的絲織中心。1982年1月,在丁卯橋附近出土一大批唐代窖藏銀器,包括“論語玉燭”銀籌筒、酒令籌、盒、盆、碟、盤、杯、鐲等,共950件。這項考古發現是大運河造就鎮江城市繁榮富庶的一個實例。

其次,鎮江因有大運河而成為重要的航運交通城市。尤其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簽訂《天津條約》,鎮江由此正式開埠通商,成為中國近代最早的港口城市之一。開埠之後的鎮江近代工業得以發展,促進了港口貿易和商業繁榮。據統計,從1895年到1911年間,絲綢、麵粉、電燈、榨油、造紙等10多家工廠先後建成投産。

鎮江乃是民國期間的江蘇省會城市。民國初期有賴於水運的江邊碼頭達到30多處。到了1937年,鎮江內河運輸業興旺發達,由小京口沿岸港口22家輪船企業經營的55艘小輪,向外輻射的航線有16條,總里程達158公里。

再次,鎮江大運河在文化交流方面發揮了重要功能。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戰亂頻繁,大量人口南遷。到了兩宋之交,鎮江渡口成為北民南遷的重要通道之一。1861年開埠後,中西文化在這裡碰撞和融合。這些歷史的因緣際會,促進了民族融合和對外文化溝通、交流,形成海納百川、開放包容的城市性格。另一方面,舟楫之便、山水之勝、物産之豐,吸引著不計其數的文人學者、富商巨賈、達官顯宦來到鎮江,促成文化多元、人才薈萃的城市人文優勢。

此外,由於“江河咽喉”“南北要津”“東南鎖鑰”的地理位置,鎮江自古乃是兵家必爭之地。從東晉時期“酒可飲、兵可用”的北府兵,到唐代設置的鎮海軍,再到宋代的鎮江軍駐地……各個朝代在鎮江駐紮了龐大的精銳軍隊。扼守長江天險,東南安危繫於此地。在鎮江大運河上發生的多次重要戰爭,甚至直接影響到中國歷史的進程。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的西門橋之戰就是一場慘烈之役,鎮江軍民在大運河畔頑強抵抗英國侵略者的入侵,氣貫長虹。

新中國成立開啟光輝歷程

新中國成立後,大運河與鎮江城市一起獲得新生,翻開嶄新一頁,開啟了光輝歷程。鎮江這座歷史上著名的水運樞紐城市、對外通商口岸和商埠城市,由此躋身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列,迅速發展成為現代化的港口工貿城市、長江三角洲地區中心城市之一。與此同時,鎮江大運河的功能、作用和影響也發生著顯著變化。

從京口閘高空向西遠眺,巍巍慈壽塔劍指藍天,塔前是波光粼粼的金山湖;向南望去,古運河穿城而過,蜿蜒秀美,流水淙淙,綠樹婆娑,居民在河邊遊樂、休閒……古運河沿線20多個親水準臺全部對市民開放,每晚在河邊散步、跳舞、垂釣的市民超過萬人,城水和諧的新畫卷展現在世人眼前。

上世紀90年代,市委、市政府對古運河實施綜合整治,並用10年的時間實施了古運河上段整治工程。2010年起,古運河中段按20年一遇標準進行綜合整治,至2013年中段已完成周家河口——經十四路的河道整治。在上、中段部分完成整治後,下段同時完成整治方案編制。古運河將形成“上段——古韻之河、中段——休閒之河、下段——生態之河”的3大特色河段。

市水利局相關人士表示,悠悠流淌千年的古運河,河道功能已發生根本轉變,如今成為以文化娛樂、親水休閒、旅遊觀光為主,兼具行洪、排澇等防汛任務和連通水體調蓄水的城市河道服務功能。

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發展。1980年,被譽為“江南第一閘”的諫壁船閘建成啟用,成為蘇南運河又一重要入江口門,大運河水上航運功能前所未有得到充分發揮。2007年,市交通部門啟動蘇南運河鎮江段四級航道改三級航道建設工程,對鎮江段運河實施分期、分河道整治建設。改造後的航道由原來的寬60米變為90米,實現了兩艘千噸級的船舶交匯航行。

據諫壁船閘負責人介紹,諫壁船閘成為溝通南北運河與長江水運的重要航運樞紐之後,2007年船舶通過量達到1.15億噸,貨物通過量6900多萬噸。現在,江蘇正在實施蘇南運河四級航道升三級航道工程,江南運河正向著現代化、生態化、資訊化、航運高速化邁進。

在生態文明思想的引領下,鎮江市正在推進大運河生態長廊建設。京口區三汊河、諫壁橋,丹徒區辛豐鎮(國控)、王家橋,丹陽市呂城(國控)5個大運河斷面水質已經全部達到功能區標準要求。鎮江市區黑臭水體治理全面鋪開,水體生態修復工程陸續實施,古運河水質明顯改善。大運河正從“河長制”向“河長治”昂首邁進。

運河興,城市興;文化強,城市強。2017年底,鎮江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成立。加強頂層設計,綜合謀劃發展,系統推進建設,全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步入新時期。市委書記、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惠建林提出,必須“全力推動鎮江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爭創示範、走在前列”,鎮江市確定了“江河交匯津渡文化示範區”“古今水利科技文化體驗區”與“運河共生城鎮聚落集中展示區”的建設標桿,全市各方同心協力匯聚力量,向著傾力打造“運河文化特色名城”奮力前行。

“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習近平總書記如是説。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把握難得的發展機遇,鎮江正在擘畫“江河交匯”城市的新一輪前景,大運河的明天必定更加充滿生機、富有活力!

推薦閱讀
弘揚運河文化 傳承棹歌之美 大運河閱讀接力活動自北京通州起,在大運河沿岸各個城市傳遞,一城一站舉辦閱讀活動,在每一站都留下了當地活動的印跡,號召社會公眾將閱讀和行走相結合,在行走中閱讀運河歷史,在閱讀中傳承運河文化。此次活動期間,代表們還參觀了位於嘉興王店鎮清初著名的藏書家朱彝尊的故居曝書亭,參觀了嘉興市圖書館,嘉興市圖書館王店鎮分館、高照街道分館、王江涇鎮分館等閱讀空間,以及月河歷史文化街區、三塔遺址、長虹橋等嘉興的大運河歷史文化遺存,進一步感受了嘉興的藏書文化、全民閱讀開展情況和大運河保護情況。最後,活動在嘉興市圖書館館長沈紅梅和大運河閱讀接力活動項目負責人張曉楠交接大運河閱讀接力長卷中落下帷幕,為2019年大運河閱讀接力活動劃上了圓滿的句號,同時也開啟了大運河沿岸公共圖書館文獻資源共建共用的新篇章。
鎮江大運河,演繹江河交匯“城市傳奇” 1980年,被譽為“江南第一閘”的諫壁船閘建成啟用,成為蘇南運河又一重要入江口門,大運河水上航運功能前所未有得到充分發揮。鎮江這座歷史上著名的水運樞紐城市、對外通商口岸和商埠城市,由此躋身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列,迅速發展成為現代化的港口工貿城市、長江三角洲地區中心城市之一。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反映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等工作,弘揚鎮江市在大運河重點建設區建設上取得的歷史文化、生態文明和經濟發展等方面成就,作為首屆中國·鎮江大運河文化月的主要活動之一,鎮江報業傳媒集團“行走運河”大型全媒體行動近日正式啟動。
構建長三角運河城鎮命運共同體 峰會邀請眾多專家學者和業內人士,共話運河古今,暢談發展新路,推動長三角運河城鎮以運河和長三角為雙重紐帶,積極構建長三角運河城鎮命運共同體,攜手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新機遇,走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前列。這些古鎮與運河同生共長,集運河文化與江南文化、融城鎮文明與鄉村文明、匯古代遺存與現代發展于一體,是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要力量。新形勢下,借助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的東風,依靠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和強有力的經濟基礎支撐,率先走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前列,已成為這些城鎮亟需思考並付諸行動的時代命題。
濟寧:京杭路核心商圈呼之欲出 重塑運河商脈 今年以來,濟寧太白湖新區圍繞“一核引領”戰略定位,聚焦商業、餐飲、娛樂等設施配套,沿京杭路自東向西建設有京杭新都匯、吾悅廣場、濟州老街、永潤生活廣場、城投·星城廣場等多個商業項目。沿京杭路,以運河文化為雛形打造的運河印巷,效倣明清式建築打造的濟州老街,以及以“荷”形象建設的永潤生活廣場,都將以嶄新的形象再現濟寧這座古老城市的文化魅力。這意味著,未來的兩三年時間裏,以京杭路為主軸的京杭路核心商圈呼之欲出,並成為“一核”的重要商業配套,支撐、引領新區未來龐大的消費市場。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聯繫方式:13261622996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