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江蘇省政協來揚視察“加快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

發佈時間: 2019-11-25 10:38:00 | 來源: 揚州 | 作者: 周晗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11月23日,江蘇省政協就“加快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組織委員來揚視察並召開座談會。江蘇省政協主席黃莉新參加視察並在座談會上講話。江蘇省政協副主席周繼業主持座談會,揚州市委書記謝正義、市政協主席陳揚、江蘇省政協秘書長楊峰參加視察並出席座談會。

江蘇省政協委員一行實地視察了瓜洲古渡公園和三灣濕地公園。在隨後召開的座談會上,江蘇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有關負責同志以及運河沿線8市政協負責同志作了交流發言。

黃莉新指出,江蘇是大運河沿線河道最長、流經城市最多、運河遺産最豐富、列入世界文化遺産點段最多的省份。省委、省政府把建設大運河文化帶作為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的重大工程,納入工作大局,擺上重要位置,主要領導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部署和省委要求,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問題導向,以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試點建設為抓手,以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為引領,統籌推進大運河沿線區域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努力推動大運河文化帶江蘇段建設走在前列、形成示範,為彰顯文化自信扛起江蘇責任、展現江蘇作為,為傳承中華文脈、復興中華文化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黃莉新強調,大運河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長河中展現巨大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偉大工程,是中華民族活著的、流動的精神家園和文化載體。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堅持提高站位,融入時代元素,為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提供強大動力;要有全球視野,推動大運河成為世界認可的國家文化符號;要有江蘇特色,助力江蘇的高品質發展。要注重規劃引領,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深刻領會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統籌兼顧抓好規劃實施,高屋建瓴地突出文化引領作用,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念,紮實推進各項任務落到實處。要凝聚各方力量,在文化遺産保護、生態環境保護、沿線産業帶建設、周邊地區及“1+3”功能區建設上形成合力,凝聚全社會力量,協調發展、共同發展。

揚州市委常委、秘書長韓驊,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張耀武參加視察活動。市政協副主席王克勝在座談會上發言,市政協秘書長湯天波等參加活動。

推薦閱讀
濟寧:京杭路核心商圈呼之欲出 重塑運河商脈 今年以來,濟寧太白湖新區圍繞“一核引領”戰略定位,聚焦商業、餐飲、娛樂等設施配套,沿京杭路自東向西建設有京杭新都匯、吾悅廣場、濟州老街、永潤生活廣場、城投·星城廣場等多個商業項目。沿京杭路,以運河文化為雛形打造的運河印巷,效倣明清式建築打造的濟州老街,以及以“荷”形象建設的永潤生活廣場,都將以嶄新的形象再現濟寧這座古老城市的文化魅力。這意味著,未來的兩三年時間裏,以京杭路為主軸的京杭路核心商圈呼之欲出,並成為“一核”的重要商業配套,支撐、引領新區未來龐大的消費市場。
江蘇省政協來揚視察“加快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 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堅持提高站位,融入時代元素,為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在隨後召開的座談會上,江蘇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有關負責同志以及運河沿線8市政協負責同志作了交流發言。要凝聚各方力量,在文化遺産保護、生態環境保護、沿線産業帶建設、周邊地區及“1+3”功能區建設上形成合力,凝聚全社會力量,協調發展、共同發展。
通州榆林莊村年年辦“筆會” 書寫運河文化 “從往屆筆會的效果看,這樣的活動對於村民素養的提高、村莊環境的改善都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同時,也讓更多的人知道了‘運河第一莊’,擴大了榆林莊村的影響力。受訪者供圖如今,走進榆林莊村依然能夠感受到濃濃的運河文化。日前,榆林莊村筆墨飄香,村裏一年至少舉辦兩場的筆會再次拉開帷幕,20余位書畫家、攝影愛好者和村裏的書畫愛好者一起,通過書法、繪畫及攝影作品交法等方式,傳承運河文化。
搶抓文旅融合熱潮下的運河城鎮發展機遇 同時,運河城鎮要以基金為抓手,融合運河沿岸城鎮與項目方、投資方、建設方和運營方等各方特色優勢資源,以金融之力激活文化之源,引領文旅産業創新發展,實現資源共用、平等合作、互利共贏,共同探索大運河文旅産業融合發展的新模式、新途徑。在運河城鎮文旅産業開發運營上,要以項目帶動文旅産業發展。再次,在水上旅遊的運營上,可以開發運河遊船、水上特色産品、深潛賽艇等新的旅遊産品,真正活化運河城鎮的新形態,實現運河文化的精彩延續。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聯繫方式:13261622996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