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共融共興營造良好生態
原標題:文旅共融共興營造良好生態
——滄州加快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天藍、地綠、水清……如今的大運河成了滄州市民朋友圈裏爭相轉發、點讚的“網紅打卡地”。蜿蜒的大運河自滄州腹地穿行而過,千百年來,大運河文脈滋養著城市與人們,孕育著風土與人文,與這座城市已然融為一體。
大運河是滄州的根和魂。作為京杭大運河流經里程最長的城市,滄州全力落實“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深入挖掘大運河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加快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努力打造大運河文化重要的承載地、城市生態休閒走廊、城市重要標誌。
把運河還給人民
清晨,佔地約1200畝的滄州大運河生態修復展示區內滿目蒼翠,清新的空氣令人心曠神怡,來散步健身的人絡繹不絕,享受著大運河帶來的休閒紅利。今年68歲的秦大爺對記者説:“我是在運河邊上長大的,對大運河有很深的感情。現在這裡綠樹成蔭、花團錦簇,讓人神清氣爽,感謝政府給我們老百姓提供遛彎兒休閒的好地方。”
2018年,滄州以打造“中國大運河文化重要的承載地、城市生態休閒走廊示範區、滄州城市重要標誌”為目標,審定通過《大運河城市區提升改造概念性規劃》。滄州市委書記楊慧提出,要全面開創滄州“運河時代”,還運河於人民。
頂層設計和規劃引領,是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的先決條件。滄州始終將“規劃科學”放在首位,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水準論證、國際徵集規劃方案、全社會參與的思路,借鑒雄安新區等先進地區規劃建設管理經驗,聘請相關領域知名專家學者等高層次人才組建專家諮詢團隊,為大運河文化帶規劃設計工作全程把關,提供技術支撐。
以大運河城市區段規劃為重點,滄州制定了“1+3+N”規劃編制體系,“1”是指《滄州市城市區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作為統領性文件,明確滄州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思路和主要方向;“3”是指三個總體性規劃,即《滄州市城市區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總體規劃》《滄州市城市區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城市設計》《滄州市城市區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控制性詳細規劃》;“N”是指包括夜景照明、堤壩設計等在內的多個專項規劃。
目前,滄州市全力推進大運河沿線綠化工程,著力構建“林水相依、綠廊相連、綠塊相嵌”的大運河綠色長廊。根據沿線林業現有基礎和特色資源,沿大運河河道(不含城區段)建設寬度不低於2000米的綠廊,為廣大市民提供休閒、遊憩的好去處。
文化和旅遊共融共興
蜿蜒的大運河自滄州穿行而過,形成了獨特的運河景觀,也造就了沿線獨有的運河文化和旅遊資源。
厚重的運河文化猶如涓涓河水生生不息,衍生出沿線豐厚且獨具地域特色的文化遺産——名揚天下的武術、雜技等。千百年來,這些文化在運河兩岸不斷發展、傳承,從這裡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滄州市大運河城市區提升改造工程建設指揮部辦公室主任張建亭説:“結合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規劃,我市將深入挖掘運河旅遊資源,整合開發運河旅遊産品。對運河流經縣(市、區)進行整體開發建設,突出地域文化,打造大運河核心精品旅遊區,真正擦亮大運河這張城市名片。”
今年,是中國大運河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5週年。5年前,滄州東光連鎮—吳橋第六屯段南運河及連鎮謝家壩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5年來,滄州認真梳理大運河文化遺産資源,將沿線164處物質文化遺産和27項非物質文化遺産串聯成一條歷史文化“項鍊”,並著手從市級層面完善系統性文物保護工作方案,加強對重點文物和文化的保護傳承。
在泊頭,依託大運河文化旅遊品牌,當地整合歷史文化、工業、生態、紅色等多重旅遊資源。全長1.9公里的大運河景觀帶項目,“運河之鏈”、山楂樹廣場、碼頭文化雕塑等亮點頻現,集風貌保護、文化展示、觀光休閒于一身,成為當地市民和外來遊客感受運河文化的絕佳去處,也在潛移默化中帶動泊頭文化和旅遊産業的發展壯大。
今年,滄州更是以大運河文化帶為軸線,推進“吳橋雜技文化名鎮、東光生態文化名鎮、泊頭鑄造文化名鎮、滄縣舊州古文化名鎮、滄縣武術文化名鎮、滄縣運河小吃文化名鎮、青縣紅木文化名鎮”建設,注重凸顯運河元素,將大運河文化帶衍生至産業帶和經濟帶。
構建大運河綠色長廊
綠色,是一座城市發展的最美底紋,也是這條千年運河的靈魂所在。滄州始終立足傳承大運河生態文明目標,打造生態滄州、綠色滄州,通過加大植樹造林力度,再度扮靚大運河沿線。
位於清風樓的大運河兩岸廊道上,垂楊柳鬱鬱蔥蔥,一眼望不到盡頭。市民張勝利説,“只要在家,我基本上每天都來這兒打卡,早上散步健身,晚上遛彎兒消食兒。”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既是文化工程,也是生態工程。”滄州市市長梅世彤介紹,為了更好還運河於人民,該市系統實施了河道清淤、垃圾清理、生態修復全覆蓋等工程,大運河生態修復展示區建設總投資超過2000萬元。
2018年以來,滄州市將大運河沿線造林綠化工作列入重點工作事項和考核內容,沿綠色長廊佈局森林公園、家庭林場、桑果採摘園、林果觀光區、林業體驗園、綠色生態休閒區、運河生態公園等。迄今為止,大運河沿線綠化工程先後完成造林38.8萬畝。
東光縣明確了三個綠化園區、三個森林公園、三個苗木基地、三個採摘園區及運河所有沿線村莊各建設一個家庭林場。今年4月,在東光縣氧生園森林公園裏,一場以“健康歡樂跑”為主題的馬拉松健康跑活動,吸引了眾多滄州市民和馬拉松愛好者。
不止東光,吳橋、滄縣、運河區等大運河沿線縣(市、區)均聞令而動,先後完成大運河沿線綠化35.6萬畝。一時間,大運河沿線遍佈植樹造林的場景,一個個森林公園、生態走廊、家庭林場、採摘園、休閒園“破土而出”。
在抓好大運河沿線綠化工程的同時,該市還組織開展了大運河垃圾處理、河道清淤、拆遷拆違、生態修復四大工程。以運河區為例,今年以來不斷加大大運河沿線環境整治力度,讓運河兩岸重煥新顏。截至4月底,累計拆除違建70多處、3800余平方米,清理垃圾10500余立方米,美化粉刷墻體995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