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大運河畔的非遺記憶 南郵學子與非遺傳承人對話
7月25日下午,南京郵電大學“大運河文化帶”課題項目非遺傳承人座談會在蘇州博物館開展。現場,來自南郵的大學生們與蘇州當地非遺傳承人面對面交流,通過了解大運河非遺傳承人的成長歷程,剖析大運河非遺傳承人保護的現狀,探尋其傳承能力的培養開發機制。
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産名錄,大運河文化帶的歷史文化保護和發展也越發引人關注,其中蘇州的非物質遺産亦是獨具一格,此次“大運河文化帶”課題項目將蘇州作為重點地區,開展調研訪談活動。“作為非遺傳承人,請問您的專長領域是什麼?”“您所傳承的這項手藝現在和過去有何差別?”“您對目前政府對非遺的保護政策如何評價?”“對您所傳承的非遺技藝的未來發展有何規劃?”……現場,一個個針對性的問題被拋出,大學生們認真記錄著來自非遺傳承人的鮮活回答。
南京郵電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行政管理系主任劉曉峰告訴記者,此次調研旨在對大運河傳統手工藝重要歷史發展節點進行記錄,讓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年大學生了解、認識到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重要性。“此次調研,有136名同學主動報名參與。我們也希望通過調研,讓學生更好地認識中國寶貴的文化遺産,同時培養他們的家國情懷和文化自信,提升核心競爭力,也為大運河文化帶的保護和建設盡綿薄之力。”
據悉,該項目調研覆蓋規模遍及大運河沿線八個省市,大運“河文化帶”課題項目計劃研究成果是四本書,包括《大國工匠——大運河邊的手藝人》《大運河的集體記憶》《一條河一座城——大運河與城市發展》等,其中,《大國工匠——大運河邊的手藝人》針對大運河沿線的非遺項目進行挖掘,也是本次座談會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