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
         

追尋大運河畔的非遺記憶 南郵學子與非遺傳承人對話

發佈時間: 2019-10-10 17:31:57 | 來源: 蘇州新聞網 | 作者: 崔陽陽 王孜 | 責任編輯:

7月25日下午,南京郵電大學“大運河文化帶”課題項目非遺傳承人座談會在蘇州博物館開展。現場,來自南郵的大學生們與蘇州當地非遺傳承人面對面交流,通過了解大運河非遺傳承人的成長歷程,剖析大運河非遺傳承人保護的現狀,探尋其傳承能力的培養開發機制。

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産名錄,大運河文化帶的歷史文化保護和發展也越發引人關注,其中蘇州的非物質遺産亦是獨具一格,此次“大運河文化帶”課題項目將蘇州作為重點地區,開展調研訪談活動。“作為非遺傳承人,請問您的專長領域是什麼?”“您所傳承的這項手藝現在和過去有何差別?”“您對目前政府對非遺的保護政策如何評價?”“對您所傳承的非遺技藝的未來發展有何規劃?”……現場,一個個針對性的問題被拋出,大學生們認真記錄著來自非遺傳承人的鮮活回答。

南京郵電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行政管理系主任劉曉峰告訴記者,此次調研旨在對大運河傳統手工藝重要歷史發展節點進行記錄,讓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年大學生了解、認識到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重要性。“此次調研,有136名同學主動報名參與。我們也希望通過調研,讓學生更好地認識中國寶貴的文化遺産,同時培養他們的家國情懷和文化自信,提升核心競爭力,也為大運河文化帶的保護和建設盡綿薄之力。”

據悉,該項目調研覆蓋規模遍及大運河沿線八個省市,大運“河文化帶”課題項目計劃研究成果是四本書,包括《大國工匠——大運河邊的手藝人》《大運河的集體記憶》《一條河一座城——大運河與城市發展》等,其中,《大國工匠——大運河邊的手藝人》針對大運河沿線的非遺項目進行挖掘,也是本次座談會的主題。

推薦閱讀
大運河廟會杭州啟幕 坐船逛廟會看非遺 10月17日,第六屆中國大運河廟會在杭州開幕。中新網杭州10月17日電(施杭)嗩吶齊鳴歡聲笑,運河廟會人如潮。據悉,本屆廟會將從10月17日持續至10月23日。
“減”出來的運河“智造”新動能 千年古運,承載了無數南來北往的舟楫,也傳承著運河兩岸生生不息的歷史沿革和經濟文化脈絡。
無錫辦大運河文化生活節 將“詩與遠方”融入日常 ​沿運河而建、因運河而興的無錫,與奔流不息的大運河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9月28日,首屆大運河文化生活節在“中華文化海外交流基地”無錫惠山古鎮啟幕。
文韻江蘇彰顯文化自信 大運河博物館“搬”進揚州展館 國慶長假,“禮讚新中國奮進新時代——江蘇省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成就展”場館內,人頭攢動。正在籌建的大運河博物館被“搬”進揚州展館。走進其間,就像登上了一艘即將揚帆起航的船,觀眾站在“甲板”上抬頭看,40多米長軸畫卷展現了揚州城市中軸線文昌路的風貌,見證了揚州70年的發展變化。 講解員劉月圓告訴記者,揚州在建的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將是首座“國字號”的運河博物館。記者在面積為360平方米的展館內看到,作為揚州精神地標的24小時書房也在體驗區“落戶”,一座紅色的朗讀亭引得不少觀眾進入其中,抒發“我對祖國説”的愛意。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聯繫方式:13261622996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