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非遺
         

山東啟動“非遺月” 運河沿線省市齊秀非遺項目

發佈時間: 2019-10-10 17:15:13 |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作者: 趙曉 葉長來 | 責任編輯:

山東啟動“非遺月”運河沿線省市齊秀非遺項目

2月6日晚,2018年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月暨運河沿線城市非遺展演啟動儀式在濟南舉行。圖為《打鞦韆》民歌表演。葉長來 攝

中新網濟南2月7日電 (趙曉)2018年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月暨運河沿線城市非遺展演系列活動啟動儀式2月6日晚在濟南舉行。來自京杭大運河沿線山東、浙江、安徽、河北、江蘇的5省12個城市同臺展演非遺項目,交流非遺文化。

圖為山東梆子《南國之春》的選段表演。 葉長來攝

圖為山東梆子《南國之春》的選段表演。 葉長來攝

記者當日在啟動儀式現場看到,喜慶熱烈的山東快書《春到運河》、自由活潑的滄州評劇《花為媒》、輕快優美的杭州民歌《採茶舞曲》、宛轉悠揚的揚州清曲《揚州小巷》等富有地方特色的節目接連登臺,引觀眾掌聲不斷。

“春到運河鬧春潮,歡天喜地展眉梢;南方湯圓北方水餃,共慶佳節樂陶陶……”,來自濟南市藝術學校的青年教師李東旭以山東快書的表演形式細數大運河沿線各地的風俗民情,“京杭大運河就像一條線,串起了途經之地的非遺特色,讓沿線省市的文化交流更加便利”。

圖為安徽地方戲曲劇種黃梅戲《天仙配》的選段表演。 趙曉攝

圖為安徽地方戲曲劇種黃梅戲《天仙配》的選段表演。 趙曉攝

圖為山東大鼓《戰馬超》選段表演。 趙曉攝

圖為山東大鼓《戰馬超》選段表演。 趙曉攝

在展演現場,來自濟南市曲藝團的朱會強表演了山東琴書的《梁祝》片段。“山東琴書有約兩百年的發展歷史,《梁祝》是最經典的唱段之一”,據朱會強介紹,當晚表演的片段風格俏皮歡快,結合了濟南地方方言,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

來自安徽再芬黃梅藝術劇院的吳美蓮當晚表演了安徽地方戲曲劇種黃梅戲的《天仙配》選段,她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黃梅戲是安徽省的一張名片,《天仙配》更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劇目。喜慶、歡快、甜美的特點將給觀眾帶來美好的視聽享受。“安徽與山東非遺文化資源豐富,劇種交流頻繁,此次活動將增進山東人對黃梅戲的了解”。

展演當晚,現場座無虛席。今年70歲的濟南市民周女士專程過來觀看非遺展演。她告訴記者,自小便喜歡看呂劇、山東梆子等地方特色劇目。曲藝串燒一上臺,個個韻味十足,讓她印象深刻。

圖為武術表演《少年強》。 葉長來攝

圖為武術表演《少年強》。 葉長來攝

圖為雜技表演《鶴之舞》。 趙曉攝

圖為雜技表演《鶴之舞》。 趙曉攝

據初步統計,2018年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月期間,山東將在各地舉辦活動700余場,觀眾將超過1700萬人次。濟南將舉辦非遺傳承成果展、非遺展示體驗活動、傳統戲劇專場等;淄博將舉辦2018元宵晚會、2018年中國淄博花燈藝術節大型燈展等。泰安、濟寧、濰坊、棗莊、青島、煙臺等地也將根據當地特色舉辦系列活動。

記者了解到,2018年2月8日至3月18日,是山東省第三個非物質文化遺産月。目前,山東共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項目8個,國家級名錄173項,省級名錄751項,市級名錄2990項,縣級名錄9369項。

推薦閱讀
大運河廟會杭州啟幕 坐船逛廟會看非遺 10月17日,第六屆中國大運河廟會在杭州開幕。中新網杭州10月17日電(施杭)嗩吶齊鳴歡聲笑,運河廟會人如潮。據悉,本屆廟會將從10月17日持續至10月23日。
“減”出來的運河“智造”新動能 千年古運,承載了無數南來北往的舟楫,也傳承著運河兩岸生生不息的歷史沿革和經濟文化脈絡。
無錫辦大運河文化生活節 將“詩與遠方”融入日常 ​沿運河而建、因運河而興的無錫,與奔流不息的大運河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9月28日,首屆大運河文化生活節在“中華文化海外交流基地”無錫惠山古鎮啟幕。
文韻江蘇彰顯文化自信 大運河博物館“搬”進揚州展館 國慶長假,“禮讚新中國奮進新時代——江蘇省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成就展”場館內,人頭攢動。正在籌建的大運河博物館被“搬”進揚州展館。走進其間,就像登上了一艘即將揚帆起航的船,觀眾站在“甲板”上抬頭看,40多米長軸畫卷展現了揚州城市中軸線文昌路的風貌,見證了揚州70年的發展變化。 講解員劉月圓告訴記者,揚州在建的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將是首座“國字號”的運河博物館。記者在面積為360平方米的展館內看到,作為揚州精神地標的24小時書房也在體驗區“落戶”,一座紅色的朗讀亭引得不少觀眾進入其中,抒發“我對祖國説”的愛意。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聯繫方式:13261622996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