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  頭條 > 

安徽有力提升人才磁聚力 助力科技自立自強

發表于:2023-07-06 11:26  作者:班慧 黃永禮  來源:安徽日報  責任編輯:唐義瑞

403秒!中國“人造太陽”獲重大突破。

4月12日,合肥“科學島”上的“人造太陽”EAST創造新的世界紀錄,成功實現穩態高約束模式電漿體運作403秒。

“這次突破的主要意義在於‘高約束模式’。”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電漿體物理研究所所長宋雲濤説,這為提升未來聚變電站的發電效率、降低成本奠定了堅實物理基礎。

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體系的一部分,近年來安徽省聚焦“國之大者”,廣攬四海英才,下好“先手棋”、開鑿“源頭水”、勇闖“無人區”,加快打造有影響力的“三地一區”,一大批重大原始創新成果競相涌現,助力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

魚無定止,淵深則歸;鳥無定棲,林茂則赴。授予科學家自主招聘權、給科學家獨立實驗室、通過創新股權激勵給予支援……近年來,我省實施更加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有力提升人才磁聚力。

人才集聚、科研攻堅,離不開優質的平臺載體。近年來,我省通過以産聚才、以才興産,圍繞産業鏈打造人才鏈,探索建設産學研協同創新平臺,先後搭建中科院合肥創新院、中國科技大學先研院等90多個平臺,實現了引進一個人才、集聚一個團隊、培育一個企業、帶動一個産業。

中國工程院院士彭壽挂帥的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建成60個創新平臺,不斷延伸創新鏈條,開發出的30微米柔性可折疊玻璃、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高世代液晶玻璃,實現多項關鍵技術的突破。

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必須靠自主創新。聚焦“卡脖子”技術難題攻關,我省積極培育領軍人才和團隊,深入實施省引才計劃、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援項目等重點工程,採取“人才團隊+科技成果+政府參股”模式,引進扶持300多個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來皖創新創業。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國家實驗室等“國字號”創新平臺近年來相繼落戶,成為安徽吸引、培養人才的“金巢”。

著眼發揮好“國字號”平臺作用,我省在全國率先出臺國家實驗室人才專項政策,提出18條富有含金量的支援舉措;聚焦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制定“人才10條”,能源、人工智慧、大健康3個研究院全面運作,兩年內集聚高層次人才近千名,數據空間、環境、未來技術3個研究院加快組建,19.2平方公里大科學裝置集中區加速建設。

為了讓更多科研成果走出“書架”走向“貨架”,讓科教“富礦”轉化為産業“富礦”,2022年以來,安徽啟動實施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體系建設專項行動。

由潘建偉院士參與創立的國盾量子,成功登陸科創板,帶動全省20多家從事量子研發的公司初步形成一條量子通信探索型産業鏈,逐步構建從實驗室到車間的完整生態鏈條,讓更多前沿科技研發“沿途下蛋”。

以才引才、以才薦才、以才聚才,不斷做大“人才朋友圈”,形成了招才引智強勁動能。歸國博士劉屹在池州創辦節能環保科技公司,專業從事汽車尾氣後處理産品的研發與産業化。近年來,公司通過“以才引才”方式,引進多名高端人才,組建的創新團隊完成各項專利100余項,打破了國外對該領域的壟斷。依託北上廣辦事處,我省還設立了京津冀、長三角和大灣區3個人才工作站,積極承接先發地區創新和人才資源外溢,為安徽發展不斷輸送高品質人才。

産教融合、校企合作育才模式的推廣,有力促進了産學研深度合作。

我省積極引導高校和科研院所走出深墻大院,圍繞企業需求開展研發,推動了中國科大、合肥工大與科大訊飛、京東方等企業開展多主體合作育才,建成産業學院25個;支援清華、北航、哈工大等重點高校在皖設立新型研發機構,在公共安全、人工智慧等領域突破並轉化一批科創成果,集聚培養了大批專業人才。

    相關新聞

    政策

    産業

    新聞排行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監督電話:010-88824982(北京)

    0551-63367673(安徽)

    媒體合作:15955144690

    品牌活動:18856058829

    廣告合作:15256597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