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進城的孩子更有歸屬感
——我市積極推進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平等享受城鎮基本公共服務
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用感恩存摺兌換學習用具。
在邕務工的李先生一直為女兒的初中入學問題發愁,如今女兒的入學問題得到了妥善解決,不用回老家讀書,享受了教育的“同城待遇”,這讓李先生一家倍感幸福和開心。
西鄉塘環衛站的黃先生也曾被孩子讀書難的問題困擾。現在,政府將他的孩子安排在公辦學校就讀,解除了黃先生一家的後顧之憂,讓全家人對南寧這個城市更有歸屬感。
像李先生和黃先生一樣幸福感滿滿的,還有很多進城務工者。一直以來,南寧市委、市政府始終把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作為最大的民生,積極推動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以下簡稱“隨遷子女”)平等享受城鎮基本公共服務,通過均衡教育資源縮小校際差距,促進新老市民融合。
“愛均衡”讓隨遷子女享受同等教育權利
老南寧,新南寧,來到南寧就是一家人,相容並蓄的南寧對隨遷子女張開“懷抱”——
我市先後出臺了《南寧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工作的通知》等政策,規定所有義務教育學校均有接收隨遷子女入學的責任和義務,凡是在接收完本市戶籍學生後仍有空余學額的學校,一律無條件接收教育行政部門統一安排的隨遷子女入學,接收過程中不得收取物價部門核定的收費標準和項目以外的任何費用,從根本上切實保障隨遷子女就學權利,讓“愛均衡”成為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關鍵。
為進一步促進教育公平,我市降低門檻,簡化入學手續,其中2016年在我市申請由政府安排入學的隨遷子女,家長只需提供戶口簿、流動人口居住證、住所證明和務工證明(簡稱“四證”)即可到居住地教育行政部門辦理入學手續。各縣區、開發區也通過搭建“一站式”就學報名平臺,形成了便民、快捷的報名機制。
我市還認真貫徹落實《關於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和外省戶籍學籍遷入人員在廣西參加升學考試意見的通知》,凡是符合該文件要求的考生,均允許在本地參加升學考試。此外,結合本地實際,我市還適當放寬參加中考人員的條件限制,即從文件要求外來人員在流入地的初中學校就讀3年,取得流入地正式學籍的初中畢業年級學生可在流入地參加初中畢業升學考試,放寬到凡在中考前取得流入地正式學籍的初中畢業年級學生都可在本地參加初中畢業升學考試。
據統計,2011年至2015年,我市義務教育學校接收流動人口子女就讀人數分別為9.9萬人、11.3萬人、12.6萬人、13.2萬人和12.8萬人,公辦學校接收比例分別為53%、53.1%、52.3%、54.8%和58.2%,接收人數連續多年位列全區首位,約佔全區接收總人數的三分之一。
人性化服務消除隨遷子女自卑心結
“學校盡可能創造機會,讓每個學生發現自己的優點,展示自己的特長,同時舉辦形式多樣的活動增強隨遷子女的歸屬感等,這些措施為隨遷子女更加健康、樂觀地成長營造了良好的氛圍。”南寧市第十七中學校長張焰告訴記者。
據了解,南寧市第十七中學是我市接收隨遷子女最多的學校,在校學生近2000人,其中75%以上為隨遷子女。“通過一些行之有效的辦法,形成了老師、同學、社會、家長之間良好的溝通渠道,打開了隨遷子女就學時出現的自卑心結,消除了學生的不良思想,培養了學生的良好心理素質。”張焰説。
南寧市第十七中學在學習和生活上給予隨遷子女的種種關愛,只是我市推進隨遷子女享受義務教育的一個例子。
記者了解到,在南寧,隨遷子女入學後,學校、老師都會主動與他們的家庭聯繫,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等情況, (下轉3版)
(上接1版)幫助他們儘快適應新的學習環境,同時享受同等編班、同等教育資源、同等參加各種教育活動,在經費保障、資助政策、評優評先、入隊入團、教育教學、課外活動、學籍管理等方面與本地學生一視同仁,保障隨遷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
“大批隨遷子女涌入城市,雖然給城區教育部門和學校帶來一定壓力,但是能夠為外來人員及其子女提供一個平等、健康的生存環境,它所帶來的社會意義是很深遠的。”南寧市第十九中學副校長盧興燕介紹説,她們學校一直以來都是以平常心對待逐年增加的隨遷子女,通過人性化辦理入學手續和開展各種教育活動等,給予隨遷子女關愛。
蔣先生是桂林人,在南寧做生意,孩子就讀于南寧市十九中。每每提起孩子就學問題,蔣先生就深有感觸:“我的孩子不僅在南寧上學,老師還經常家訪,每學期都開家長會,這種學校和家長的良性互動能夠讓家長及時了解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心理變化和需求,同時也能夠讓孩子在叛逆期理解父母的不易,家長和孩子都能從中受益。”
特色教育讓隨遷子女同樣出彩
隨遷子女與城裏孩子的成長環境不同,生活習慣不同,起點也不同,怎樣讓他們和諧共處、共同進步,是擺在學校面前的一大難題。
南寧市十七中的校本不是教材,而是一本本“銀行存摺”。學校通過“感恩銀行”的方式對學生們進行“感恩教育”,讓青少年在潛移默化中學會感恩、踐行感恩,從而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並讓學生發揮自身的優點,展示各自的特長。通過這種體驗式的教育活動,同學們的愛心和責任心不斷增強,好人好事不斷涌現,在學生人格培養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學鋼琴、學舞蹈是素質教育,孝敬父母、樂於助人也是素質教育。”南寧市十七中校長張焰説,在“感恩銀行”活動中,該校重新定義“好孩子”的標準,讓每一個孩子都有出彩的機會。
南寧市虎邱小學坐落于城中村,有482名外來務工子弟,佔學校學生人數的53.4%。為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學校以打造“高雅教育”品牌作為辦學特色,讓師生們在紅歌盛宴、經典誦讀中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和藝術熏陶。其中,虎邱小學學生成立的以大阮、中阮、小阮、月琴為主,以廣西京族獨弦琴、壯族天琴為特色的“樂遙遙”農民工子弟樂團曾參演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的迎新春電視文藝晚會,向全國人民展示農民工子弟出彩的一面。此外,該樂團還曾遠赴首爾參加首屆中韓魅力風采國際展演活動,並榮獲最佳表演獎。
南寧市教育局黨委書記、副局長汪述斌説,隨遷子女享受義務教育等暖心政策,體現了各級政府以及教育部門對教育事業的高度重視,從長遠來看,教育就是改變一個社會整體面貌的基礎,我們既要教書又要育人,更有必要為這些同樣成長在藍天下的孩子們營造一個健康和諧的氛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