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阿婆手巧,一針一線很麻利 記者 劉增璇 攝
駱彩雲老人的手工小布鞋非常精美 記者 劉增璇 攝
駱阿婆的嬰兒布鞋頗具民族特色 記者 劉增璇 攝
手工製作布鞋,在我國有著3000多年的悠久歷史。據考證,最早的手工布鞋是在山西侯馬出土的西周武士跪像所穿的布鞋。因為鞋底、鞋面等完全用手工製作,也被人稱之為“ 千層底”布鞋,縫製一雙嬰兒布鞋,至少需要縫製上千針。在南寧,有這樣一位年過七旬的阿婆,不用戴眼鏡也能穿針引線縫製千層底布鞋,傳承著這一古老手藝。
穿針引線不戴眼鏡
一針一線縫布鞋,是70歲駱彩雲阿婆的拿手好戲。昨日下午,在碧湖路駱阿婆租住的房子裏,她正坐在床邊,裁剪布料、穿針引線,做著手工布鞋。雖然年過古稀,但阿婆嫺熟的手法卻毫不遲緩,而且穿針引線不用戴眼鏡,動作相當麻利。
製作一雙手工布鞋需十幾道工序,僅是做鞋底需要的原料工具就相當講究。“手工布鞋第一個步驟便是剪鞋底,做布鞋最講究的是鋪鞋底。”駱阿婆説著,就把她縫製好的一袋鞋底拿給記者看,每張鞋底都是一層布一層布地疊好,再用針線一針針地將其縫合。“製作一張鞋底需要七層布料,剪出形狀後,再用針線縫好,做完還要在外面加上一層美觀一點的棉布。納好鞋底,最後再進行修邊,一張鞋底才算做好。”駱阿婆説。
這只是製作手工布鞋的第一個步驟,接下來的第二步便是製作鞋面。“別看這個鞋面那麼薄,其實有三層布料。鞋面的製作也要講究一定的美感,講究圖案的對稱性。”駱阿姨一邊拿出一張布料進行比劃,一邊介紹説。剪裁出鞋面的形狀後,再進行縫製,修邊,就將鞋面製作出來了。
一針一線,都需要極大的耐心才能完成。記者拿了一隻織好的嬰兒布鞋粗略數了一下,有500多針,而織一雙,則意味著有上千針。
|